“活”起来的传统文化才能火起来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4-01-2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前不久,越剧《新龙门客栈》火了,一跃成为戏曲圈的“顶流”。主演陈丽君由此收获了大量粉丝,线下演出常常一票难求,在网络平台上,她的演出片段播放量更是达到千万级别。不单是《新龙门客栈》,近些年,传统文化类作品“出圈”的例子比比皆是。传统戏曲、国风音乐、古典诗词、非遗工艺、古籍书画、民族民间舞蹈等,不断突破特定圈层,走向更广阔的受众,在社会上产生轰动效应,这让传统文化不再是“故纸堆”“老古董”,而是变得新潮、时尚、有趣味。

    如今,通过生活化、潮流化、市场化和产业化的方式,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传统文化见“人”、见“物”、见“生活”,已经成为传统文化创意活化的探索实践。从郑州歌舞剧院的《唐宫夜宴》到东方演艺的《只此青绿》,从环境式越剧《新龙门客栈》到沉浸式唐风市井生活街区“长安十二时辰”,最近这些传统文化“出圈”“破圈”的优秀作品和顶流项目,展现出相当火爆的社会影响力和文化传播力。在这背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现代文化建设的精神根脉在发挥着强大的推动作用。不仅如此,现代生活节奏、新兴信息技术改变了人们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改变了传统文化创意活化的生产方式和传播模式,而这要求我们要不断探索传统文化创意传播的创新路径。

    传统文化创意传播的前提条件是中华文化基因的提炼深挖。文化基因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具有跨越时空的共同价值和普遍意义。我们要自觉地挖掘整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建立建好中华文化基因库,对中华文化基因进行专业化的提取、标注和阐释,并通过文化专网和互联网的数据关联,最终建立起中华文化基因库大数据的创意共享平台。

    传统文化创意传播的价值起点是内容创新。我们可以看出,那些“破圈”的传统文化创意活化作品,都将传统文化的固有元素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内容改编和故事改写,使之更加符合当代年轻人的审美观念和消费习惯。其中,个性化、个体化和故事化的内容建构是成功的关键要素。

    越剧《新龙门客栈》之所以能一跃成为戏曲圈的“顶流”,离不开创作者跟紧时代潮流的守正与创新。电影《新龙门客栈》充分展示了中国文化的美学精神和侠义文化,是中国武侠电影史上的经典作品,上映三十年以来成为一代人的文化记忆和集体记忆。茅威涛老师将电影作品营造出来的荡气回肠的故事世界和深入人心的江湖人物作为越剧改编的内容对象,在保留原作的经典场景、情节和对白基础上,结合时代话题和当代审美,融合越剧艺术的对白、唱戏、节奏、表演等表现形式,充分展示了更为生动、更加平民、更有魅力、更加具体的内容叙事和情感内涵。青年演员们更是通过青年视角把自身对于角色的理解和感悟与传统文化进行融合,使得符合青年受众期待的“新角色”应运而生。

    传统文化创意传播的关键环节是形式创新。传统文化创意活化作品的内容是通过形式加以表现的,从创意者的角度,内容决定形式;从消费者的角度,形式决定内容。例如舞剧《只此青绿》,以展卷、问篆、唱丝、寻石、习笔、淬墨、入画等七个篇章,艺术化地提炼与绘画创作有关的非遗技艺,紧紧围绕《千里江山图》的青绿山水意象,以曼妙的舞姿和穿越的叙事扩充了绘画作品的审美内涵,展现了浓郁的宋代美学意境,不仅让传统文化“活”起来,更让传统文化火起来。

    传统文化创意传播的实施手段是材料创新。传统文化创意活化作品无不以具象的物质材料为载体。传统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历史文物、手工技艺、建筑服饰、音乐美术、饮食医药,都要有具体的物质载体和可触摸的“物”的重现。那些引人入胜的国潮产品,都是符号化、风格化的物质性呈现,展现了一种真实的审美世界,体现了“美”与“真”的和谐统一。长安十二时辰街区以唐诗为文化主题,通过唐代建筑、唐式美食、唐朝服饰、唐风展陈等精心制作的物质化手段,将一个封闭的物理空间进行全景式的视觉营造,让消费者都沉浸在“原唐”的气氛美学之中。

    传统文化创意传播的展现方式是场景创新。“营造现代时尚的消费场景,提升美好生活品质”成为后消费时代的显著特征。所谓场景,是故事场景、生活场景、空间场景和体验场景的沉浸式体验,是人与空间、物质与文化、内容与体验、线上与线下的交互融合。场景消费是“Z世代”青年群体的主要消费形态。河南春晚和郑州歌舞剧院运用5G和AR技术,将歌舞植入博物馆场景,让虚拟场景与现实舞台结合、歌舞表演与博物馆结合,将博物馆馆藏的乐舞俑幻化为婀娜多姿、雍容华贵的舞者,获得了巨大的传播效应,并吸引了大批《唐宫夜宴》的观众走进博物馆的现场感知文物魅力,营造出一种“博物馆奇妙夜”的场景体验。

    总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内含了每一个中国人生生承传的文化基因,是世界文明百花园的绚烂之花。“传统文化”的命题本就是现代性审视的结果,“传统文化”的提法表现了一种当代性的价值反思,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是中华文化创新性突出特性的现代性表达。因此,传统文化的创意活化,要把握好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材质创新和场景创新的动态机制和总体统筹,让传统文化充分回归人们的当下生活,重塑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新形态。

    (作者系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