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平台 成就梦想
■陶继新论道名校系列之六十二
江苏省丹阳高级中学(以下简称“省丹中”)的办学成绩广受称赞,校长潘国良说:“高考成绩是果,创新人才培养是因,有因必有果;而且,高考成绩只是时下之果,未来学生更好发展才是更大之果。”
省丹中创新人才培养的方略与实践,不只是一所学校的经验,还会给更多的学校以借鉴,从而让更多的学生在取得当下理想成绩的同时,也有一个美好而绚丽的前景。
“万理澄澈”的探究式课堂
省丹中的探究式课堂追求的是“万理澄澈”,这可以追溯到宋代大儒朱熹之言:“吾儒说万理俱实。”
对此,副校长林兴文作了进一步的诠释:“我们将‘万理’概括成一个‘实’字,而‘实’字的繁体字‘實’,上面是一个形如房子的宝盖,下面是一个‘母’字,具有储备之意,再下面是一个‘贝’字,即有价值。”
“澄澈”由水清见底、清亮明洁的本义引申为明白之义,即明白万物的道理。
那么,“万理澄澈”之义便是探究式课堂要给学生以空间,给学生以储备,给学生以有价值的东西;同时,让他们通达明白,乃至拥有智慧。在重视教师引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步入“万理澄澈”的境界。在这样的课堂,学生不是被灌输知识的容器,而是具有挑战精神和思维飞扬的主动探究者。
《学记》有言:“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大体意思是说,单靠死记一些零碎的知识,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还不是一名好教师,一定要倾听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探讨,从而让他们提出问题。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潜能,从而实现生命一次又一次的飞跃。
近年来,省丹中大刀阔斧地进行课堂教学改革,让学生大胆质疑问难,从看似无疑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这一改革要求学生尊重教师,但不迷信教师;学习课本,但不盲从课本。这并非任意而为,更不是狂妄自大,而是经过自己广泛收集素材,拓宽思考视角,通过认真分析,得出别出心裁而又合乎情理的观点。
一、对“兼听则明”的无疑处生疑
语文教师黄梅针对语文课本上的一个“兼听则明”的案例,没有让学生一览而过,而是让他们先思考并讨论“‘兼听’就一定‘明’吗”的问题,从无疑处生疑。
这一问在学生的大脑中掀起了波澜,形成两组不同的意见,激烈辩论起来。是啊,对于某个问题的看法或评判是非要“兼听”,即要听两个乃至两个以上的建议与意见。可是,虽然“兼听”,如果没有包容宽大的胸怀和明辨是非的智慧,照样不可能“明”。这便让学生深入思考,“兼听”什么,如何分辨优劣是非,怎样才能抵达“明”的境界,等等。
不过,黄梅告诉学生,这种带有批判性思维的质疑问难,并非怀疑和否定一切,而是在相信看似没有疑问的看法时,还要思考“从来如此,便对吗”“只是如此,就够吗”等问题。黄梅不断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固有观点,多方谨慎求证、理性判断,让思维向更深处求索,进而得出合乎逻辑与情理的结论,从而逐渐内化为学生自己的“心智习性”,让他们终身受益。
二、“当仁不让于师”激活学生思维
数学教师卢杰为了激发学生质疑问难的兴趣和放飞他们的思维,曾在高三二轮复习阶段实施了“零备课”,对要讲的内容在课堂上现想现推。不过,如此而为,课堂上会时时把自己置于“险境”:某个问题在黑板上推演不下去,有时一连要换好几种方法才能推导出正确的结果来。但有时,未必能找到最优解。课下,师生共同复盘、反思、查找资料,不断探究不懈追寻解决疑难的方法。此举旨在把思考问题的过程展示给学生,让学生看到数学思维的实际过程,同时告诉学生教师也会犯错误,关键是犯错以后如何积极寻找方法纠正错误。
卢杰进一步说,爱迪生曾先后对1600多种耐热材料及6000多种植物纤维进行实验,连续失败后才发明了人类第一盏有广泛实用价值的电灯。所以,失败不可怕,探索更可嘉。
卢杰和学生在课堂上遭遇“路障”的时候,大家便不由自主地想到了爱迪生,总结教训之后继续前行,直到取得成功。这个过程,让学生经历了困难和波折,也体会到了取得胜利的喜悦,并锻造出了知难而进、越战越勇的精神。
有时卢杰在黑板上讲解某题的思路后,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结果学生们的一个个新奇又大胆的解题思路便“横空出世”,这既令卢杰兴奋不已,也增强了学生的自信,以至有了“挑战”教师的魄力。
有时学生还会对教师的讲法提出不同意见,卢杰则笑着鼓励他们谈出自己的想法,学生确有独特见解时,卢杰定会给予表扬。于是,课堂上不再是教师一个人在唱独角戏,而是师生共同演绎出一个又一个的精彩。在课堂气氛越来越活跃的时候,学生的思维空前活跃,效率持续攀升,成绩提升也就水到渠成。
有时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对于某个问题的见解产生分歧,争论之火也便燃烧起来。偶尔也会出现“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情况,卢杰反而更替学生开心,因为他打心底里为学生“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学习精神所感动。当学生们因为某个疑难问题争论不休的时候,尽管卢杰已经心中有数,却故作不知,“坐山观虎斗”,直至不同观点的学生分出胜负,他才不慌不忙地让取胜的学生讲述其思考过程。卢杰惊喜地发现,学生用其语言讲述这些难解的问题时,多能产生很好的效果。因为他们年龄相仿、语言相近而又没有顾忌,所以讲起来更易于为同伴们接受。
学生特别喜欢这种不按常规出牌的教学方法,可对卢杰来说也增加了不小的难度。因为全班学生思维飞扬起来的时候,也会突现意想不到的问题。尽管这会让他不易应对,可他喜欢这种课堂,因为这种思维品质一旦形成,还会向学生以后的生命延伸,让他们有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三、撰写含氯消毒剂使用说明书的复习课
课堂教学,应当是教师与学生共同挥洒生命的“战场”,而且会在有限的时空里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化学教师叶书林在2023年12月1日省丹中举行公开教学活动时,执教了高三一轮复习课,便让听课者感受到了区别于传统教学的“景观”。
传统的一轮复习课,多是教师把相关的知识点告诉学生,然后便进行相关题目的训练。可叶书林认为,学生并不喜欢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而且效率也相对低下。于是,他便为自己的课堂教学起了一个别致之名——探秘含氯消毒剂。
对于日常生活中的含氯消毒剂即84消毒液,学生时有接触,并不陌生,但他们对其认识并不深刻。比如84消毒液虽有使用说明书,可学生并不知道如何对其精确描述。叶书林试图让学生不但能对84消毒液的使用过程有一个思维清晰的描述,同时还要由此激发学生的思维,进而让他们形成一种质疑问难的能力。
为此,叶书林将话题巧妙地转移到工业生产中经常用到的含氯消毒剂,尽管名称有变但实质不变。为此,叶书林要求学生写一份含氯消毒剂在工业生产中的使用说明书,要求文字自然流畅,内容简明扼要。
如此一来,学生便从被动接受知识者,摇身一变成为主动探索问题者。
其实,并非学生不会探索问题,抑或不愿意探索问题,而是有的时候教师在无意中“剥夺”了其探究的权利。久而久之,他们便不再探索,而只是一味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
叶书林让学生撰写用于工厂的含氯消毒剂使用说明书,让他们对自主探索产生了兴趣,并从成功中生成了自信心与自豪感。
“像叶书林这样的探究课堂在省丹中已经越来越多,并收获了一个又一个硕果,学生的探究能力也持续不断地提升。这样的课堂教学也会赋能学生考取理想的大学,并会在大学期间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究,从而取得更大的成绩。”潘国良说。
“通过探究课堂教学的推进,学生的成绩、独立思考和质疑能力都在逐步提升。”林兴文说。近年来,师生共获得3项国家发明专利和20余项实用新型发明专利,有10余人次在国家科技创新实践类竞赛中获得荣誉,近百人次在省市各级各类竞赛中获得表彰。
“双高”共建的“升格”培养
省丹中与南京大学相距不远,为他们的共建活动提供了地利之便。通过反复论证和彼此交流,省丹中与南京大学签订了“南京大学与附属丹阳中学合作培养创新人才项目”合作协议。2022年7月28日,省丹中的校门口又挂上了一块“南京大学附属丹阳中学”的牌子,由此,“双高”共建的活动便持续高效地开展起来。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妇产科专家告诉你:到底多大年龄,才算高龄产妇?不妨提前了解下 (2023-03-11) |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