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创新人才多元成长的“枢纽”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4-02-2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视觉中国供图

    ■走在教育强国大路上 聚焦人才自主培养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绝对不是选拔出一批资优生,组建一所超级学校。学校要尊重孩子的身心成长规律,不能拔苗助长,要努力创设条件让孩子们在良好的氛围中自由生长。

    面对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对拔尖创新人才的迫切需求,高中教育如何夯实基点,厚植创新人才多元成长的土壤,打造创新人才多元成长的“枢纽”?上海中学推进以学术志趣引领与素养提升为突破口的中学大学合作育人,夯实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育的基石。

    拓展中学与大学合作育人空间,让拔尖人才自由生长

    拔尖创新人才培育没有统一的公式,更没有统一的方法、统一的“解”,学校要结合自身实际探索适合的路径。高中教育是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衔接的重要阶段,如何引导有不同兴趣、不同发展潜质的高中生在学术探究领域站得更高、看得更远?笔者以为,高中要以拓展与大学合作育人空间为着力点,注重引领不同发展潜质的高中生激活学术探究兴趣、内化学术道德、夯实学术知识、提升学术能力,让拔尖人才自由生长。

    作为上海市教委直属的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上海中学于2008年开始率先开展“高中生创新素养培育实验项目”,2010年被教育部批准为首批“探索建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试点学校。2008年至今,学校累计与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等17家大学、科研院所展开实质性合作,引入大学的“大师”资源为不同潜质的高中生拓展学术探究空间。

    从2008年与上海交通大学合作首设科技实验班,到2012年拓展到与多所高校合作建立工程实验班,再到2016年将科技班、工程班的专门课程打通选学,学校不断探索建构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育链。聚焦国家发展战略,实验班现设有物理学、化学、生命科学、计算机科学、工程、脑科学和人工智能等10多个方向的专门课程,进行专门领域概貌认识与前沿科技知识的学习。每个学生在学习专门课程后,都要在校内外专家的指导下聚焦一个方向开展一项课题研究。

    抓好中学大学衔接这个关键点,对“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中学与大学合作育人,应该形成包括制度保障、资源互通、实施有序、评价衔接等在内的更为连贯的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而不是简单的生源输送。这种实质性合作,能让不同发展潜质的高中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拘泥于高考,离学术更近一些,引导学生的学术探究从兴趣走向价值追求,不是育人过程的“添砖加瓦”,而是“突破边界”找新路。

    需要指出的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绝对不是选拔出一批资优生,组建一所超级学校。资优生只是在数理等某个方面显现强潜能,从“五育”并举的其他方面来说,他们还都是中学生,要有正常的中学校园生活。因此,学校要尊重孩子的身心成长规律,不能拔苗助长,要努力创设条件让孩子们在良好的氛围中自由生长。

    中学大学多领域合作,激发学生学术志趣与创新激情

    拔尖创新人才是个性化、分领域的,每个学生的兴趣点与发展潜质不同,学校既要教给学生知识,为未来走向创新奠基,更要创设不同的平台和条件释放学生的创新激情,培育他们勇于创新的思维与品格。有条件的中学可以与多所大学、同一所大学的多个专门领域合作,让学生在感兴趣的领域形成学术志趣,夯实学术素养。

    将对同一领域感兴趣、有潜质的学生集聚在一起,形成专门领域的实验班或实验组,建立起中学与大学在相应领域的学术联系通道,能够更大范围、更多路径地释放学生学术志趣领域的创新激情。学校集聚各方面的资源,给他们创设条件,让他们充分发挥潜能,就会迸发出“群星效应”。

    基于学校自1990年至今培育数学强潜能学生的经验,我们认为,立足学生的长远发展激发学术志趣,让“兴趣相同、潜能相当”的学生形成学习共同体,强化生生与师生之间的高效交流,是高水平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在实验班探索的同时,学校于2009年设立面向全体学生的创新“实验组”专门课程。如与上海财经大学合作设立金融实验组,与同济大学合作设立节能汽车实验组、软件工程实验组,与华东政法大学合作设立法学实验组,与上海戏剧学院合作设立微电影实验组、戏剧实验组……“实验组”课程更关注对某个领域概貌及前沿问题的介绍,学生在学习课程后自主选择课题研修,旨在通过“初体验”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学生创设不同的探究平台。 

    对学校而言,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并不仅仅是资优生的培养,而是要形成整体的氛围和生态,通过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多领域合作,带动全体学生发展,打造学生多元成长的“枢纽”,让人人都可以成为创新人才。

    截至目前,学校与高校推进建设了脑科学与人工智能实验中心、融媒体中心、STEM(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数学Mathematics的英文首字母缩写)科创中心等集成实验场所以及环境工程实验室、智能工程实验室、金融实验室等科技、工程、人文、技能四大类共30余个现代数字化创新实验室,促进学生基于感兴趣领域的创新平台探究。实践的空间对于不同学术志趣、不同发展潜质的学生来说总是远远不够的。为鼓励学生“做中学”“玩中学”,学校基于创新实验室平台,设计了由数学、工程、物理、计算机、通用技术等学科的10多名教师组成的STEM教研组开发创新课程,并将劳动技术课程设置为机械设计与制造基础、电子技术、开源硬件及传感器基础等12个模块,供高一、高二全体学生选学。

    释放学生学术志趣领域创新激情,满足学生探寻的好奇心,学校要努力搭好与大学的多领域专家资源引入、实验室平台共享等舞台,鼓励学生探索,给学生试错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成长空间,积累终身受用的经验和能力。

    与大学合作推进“导师制”,人才培养对接国家发展需求

    与大学合作育人的专门课程丰富了,平台建好了,如何真正赋能有一定学术志趣的强潜能学生成长,对接人才培养的国家发展需求?从学术兴趣发展为学术志趣,关乎中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倾向和价值引领。2014年,上海中学与复旦大学合作推进“学术兴趣与素养培育的导师制计划”,由复旦大学每周二、周四派出教授专家来校,与学生进行学术课题探究的小组开放式探讨,每周日派出各领域知名教授来校作讲座,学校配备相关学科领域的教师担任“助教”,为学生的学术兴趣和素养培育奠定坚实基础。

    截至目前,学校“导师制计划”已形成了包括高一学科讲座(48学时)、高一高二学科微课程(72学时,累计开设41门)、高一高二高三“导师面对面”(每学年30小时)、暑期大学先修课程(40—60学时)、在线指导与慕课学习、科研实践项目等“六位一体”的合作育人实施路径,构建了完整的高中三年导师带教周期。每年,高校会派出100多位导师来校指导学生,导师与培育选拔学生的师生比近1∶1。

    “导师制计划”实践以引导学生学术探究思维和方法养成为逻辑主线,形成了以学术素养培育提升有发展潜质学生教学质量的突破性观念,力求从学术志趣引领和素养培育的视角促进人才培养,主动对接国家发展的需求。实施中学大学合作最终的指向还是育人,邀请来自大学的导师与学生面对面交流、与中学教师展开合作,促进了高中生聚焦志趣、开发潜能、形成志向的统一。“导师制计划”下的课程是大学教师和中学教师共同为学生量身定制的,不是“点到为止”的学术初体验,也不是高校课程资源前移的“大学化”育人模式,而是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学术研究系统中,逐步形成切合自身志趣发展的方向选择。如“导师制计划”暑期大学先修课程中,上海中学学子与复旦大学学生一同选课、一同学习、一同考试,真正参与到学术研究系统中。

    “导师制计划”打造了学生主体、大学导师、中学助教共同参与的学术探究共同体。大学导师关注专业领域研究前沿和研究方法指引,通过言传身教引领学生的学术精神和创新思维培育,促进了学生从国家、社会发展需求的角度去追求学术志趣,逐步清晰自身未来生涯发展规划。

    以学术志趣引领的中学与大学合作育人,也使参与其中的中学教师得到了成长。他们在组织、引导和陪伴学生开展学术探究活动的过程中不断提升专业素养,了解学科发展前沿趋势,始终保持学科敏感性。深化了对学生学术志趣与潜能的认识,促进了课堂教学实现高思辨、高互动,提升了教师团队的专业素养与教育教学研究能力。

    综上所述,深化学术志趣引领的中学与大学合作,能够打造创新人才多元成长的“枢纽”,解决了中学教育学术引领方式单一、资源开发不足的难题,打破学科与学年界限,坚持学生的学术志趣领域专门课程开发与研讨释疑,不仅激发中学思考如何为学生赋能,而且激发高校管理者、专家思考如何增强中学与大学的合作效能,提升为国育才的战略全局思维。

    (作者系上海市上海中学校长;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视野下大中学合作育人机制研究”[课题编号:DNA190436]的终期研究成果)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