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学科交叉融合 夯实学科发展根基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4-02-26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控制原理本科育人团队传承64年,三代人坚守立德树人使命,在课程建设及人才培养中取得了突出成绩,获国家教学成果奖5项、首批线下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主讲教师入选国家级青年人才6人。本文图片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宣传部提供

    本学期开学初,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智能微纳公共创新中心,4名学生正在一台用来沉积纳米级磁性薄膜的复杂物理气相沉积装备前做实验。不久前,该校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生程厚义和团队在这里共同研制出了国内首台单原子层精度磁控溅射样机,为国内市场加工出性能更高的磁存储器芯片提供了产学研方案。

    智能微纳公共创新中心是该校校级教学、科研公共服务平台,由16个院级单位共同参建,聚焦微纳尺度材料分析、器件加工、封装及测试的科研服务及人才培养,有力支撑了该校空天信医等多学科交叉融合。

    近年来,该校坚持“顶尖工科、一流理科、精品文科、优势医工”的学科建设方针,把握好服务面向、学科方向、学科要素3个维度,以学科建设为牵引,围绕重点方向搭平台、引人才、聚团队,统筹配置各类办学资源,以学科、平台、团队一体化建设,推动教育、科技、人才工作融合发展,形成“双一流”建设的强大合力。

    优化学科布局 拓展前沿交叉

    2023年年初,该校在年度工作会议上明确了“优化学科布局,推动学科撤并转”“凝练学科方向,遴选学科带头人”“加快科教协同平台建设”3项任务。一年多来,该校以“巩固优势特色、布局前沿交叉”为目标,按照“增减结合、提升质量”的原则,调整优化布局了36个一级学科,凝练了170个学科方向。

    自此,一批新兴、前沿、交叉方向的学科在该校兴起:跨速域飞行物理与飞行试验、航空电推进与智能控制、超快光电子学与太赫兹、区块链与隐私计算、量子精密测量与传感技术、群体智能与群体软件工程……

    近年来,该校着力推进学科体系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用好学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剂”,支撑复合型人才高质量自主培养,提升基础研究、关键技术、应用验证的全链条创新效能,培育学科新的增长点。目前,该校7个学科位列全国顶尖,整体实力进入全国前十,8个学科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高峰学科数量达到10个,推动形成空天信融合、理工文医交叉的学科新生态。

    突出平台共享 促进科教融合

    2023年9月,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公布了2023年北京本科高校产学研深度协同育人平台评选结果,该校“新一代全数字化飞行器科教协同创新中心”“医工融合产学研深度协同育人实践平台”成功获批。共建共享,为专业教育、科技创新和人才汇聚提供硬支撑,是两个平台的主要特征。

    在该校,像这样兼具科研与育人功能的科教协同平台还有很多。该校以一级学科下的具体学科方向为基本单元,分级分批打造了分析测试中心、高性能计算中心、空天地一体信息网络等10多个融实践教学、科研创新、人才保障于一体的科教协同平台。

    “通过物理集中、功能集成,各级平台把相关学科专业的师生汇聚在一起,共用同一设备,能够支撑不同学院、团队的科技创新需要,有利于形成学科交叉的机制和氛围。”该校学科发展办公室主任吴瑞林表示,“平台建设与学科发展之间是双向互促的箭头。”

    近年来,该校把深化科教协同从教育教学工作层面上升到顶层办学理念,以建设科教协同平台为抓手,不断筑牢“教”的基础、完善“科”的手段、深化“融”的内涵,推动教育科技人才深度融合。

    精准引育团队 汇聚优势资源

    不久前,该校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成立电推进系。电推进系以“航空智能电推进”学科方向为牵引,汇聚了航空电推进、新能源、智能控制、信息等学科背景,是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统筹各类资源要素的努力结果。

    “成立电推进系,意味着我们拥有更具针对性、更稳定的组织,能够面向产业急需和国家需求,做好人才培养的机制保障,扎实推进型号研制。”电推进系主任黄大伟说。

    资源与体制机制是为前沿交叉领域发展提供稳定支持的重要保障。该校完善内涵主导的资源配置机制,统筹推进学科、平台、团队建设,推动学校规划、重大任务和资源配置的协调一致,上下贯通开展规划论证,找到需求功能的“最大公约数”。

    学校的发展和学科建设离不开人才支撑。近年来,该校汇聚优势资源,创新工作体系,大力构建学校主导、学院主责、学科主体的人才“引育用”体系,为优秀人才搭建事业平台。“学校给我们提供了从人才、资源到实验条件等全方位支持。”该校原子制造研究院执行院长潘曹峰介绍,为筹建原子制造研究院,学校针对新进青年教师在资源保障和实验条件等方面存在的支撑不够等问题,依托平台提供共性条件保障及部分个性功能保障。

    根据该校发展布局,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正抓紧推进搬迁至沙河校区。“我们以学院搬迁为契机,推动学院学科、平台、团队一体谋划,对学院学科发展规划、实验室整体布局作了优化调整,并为每个学科方向配齐资源,坚持前瞻性和集约性原则,预留发展增量,助力学科交叉和前沿方向培育。”该校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书记鲍蕊说。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