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提升学校关键办学能力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4-02-27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近年来,产教融合对职业教育发展的引领作用日益凸显,已成为提升职业院校关键办学能力的重要动力。河北石油职业技术大学以产教融合理念引领教育教学改革,在教材、教法、教师等多方面持续用力,实现教育教学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编写了多部高水平教材,谋划了多个高质量实践项目,培育了一大批高素质“双师型”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显著提升。

    坚持“一线生产”导向教材开发原则,使教材与岗位零时差

    教材是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重要载体,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支撑。河北石油职大在教材开发过程中,坚持以“一线生产”为导向,锚定学生未来岗位生产实际,在同企业合作的过程中共同完成教材开发。在这一理念下开发的教材紧跟行业发展、紧跟岗位需求、紧跟技术前沿,充分展现了学校产教融合和教学改革的优质成果。

    化学工程系教师李爱红博士与万华化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一直保持着紧密的合作关系。在与企业开展“甲醇生产水热网络集成优化”项目合作时,她协助企业攻克了循环水系统节水、精馏回流比优化控制等多项技术难题。在一次现场调试中,她发现生产过程中“精馏过程节能”“污染物近零排放”等技术在现有的专业核心课程教材《化工传质与分离技术》中较少被提及,相关先进节能、环保理念也未在专科教材中出现。“能否在继承现有教材优点的基础上,融合企业更新换代工艺,开发一部适用于职业本科教学的新教材?”李爱红将自己的想法与万华化学主任工程师关建进行了沟通,双方一拍即合。关建认为,根据万华化学的生产技术和理念编写教材,不仅能提前培养岗位能力,也能增加公司的美誉度,是校企双赢。

    在后续的教材编写中,李爱红与关建引入立体塔板、多效精馏等新技术,变压吸附制氢、反渗透海水淡化等新工艺,创新驱动、绿色低碳等新理念,教材不仅继承了高职专科教材“重操作、强技能”的优点,还融合了企业生产一线最新的系统性知识,增加了爱岗敬业、5S等企业看重的职业素养教育。该教材入选石油和化学工业“十四五”职教本科首批规划教材。

    2020年至今,学校以企业一线生产实际为教材开发导向,开发了20余部专业教材。其中教师王玉召开发的《循环流化床锅炉设备及运行(第四版)》等4部教材获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优秀教材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

    推进“典型成果进课堂”教法改革探索,使课堂与生产零距离

    相较于研究型大学的产学研融合发展,职业院校教学与科研的连接不够紧密。河北石油职大深度思考“企业项目资源如何转换成教学实践资源”“企业技术服务如何转化成教学成果”“如何在校企协同创新中实现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等问题,通过推进“企业出题、师生解题、典型成果进课堂”的教法改革,形成一系列优质教学实践项目,有效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

    智能无人天车的控制精准度问题一直是承德众恒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卢希龙的一块心病。自智能天车项目研发以来,该技术难题搁置了半年未能解决。正当企业为此一筹莫展时,河北石油职大滕海波团队进入了他们的视线。滕海波是学校2019年引进的省级技能大师,进校第二年即指导12名师生分获“全国青年岗位技术能手”“河北省青年岗位技术能手”称号,有着丰富的工业智能系统开发经验。经过双方的短暂沟通,众恒团队与滕海波团队开始了合作共创的双向奔赴。在研发中,企业工程师将前期失败的技术路线向滕海波团队一一说明,避免重走弯路。滕海波团队在此基础上设计了3种技术方案,并与企业工程师共同完成代码实现,其中的2种方案精度符合预期。后续校企团队又结合实验测试结果,以及各种天车作业现场的工况分析、天车结构设计、稳定性分析、制动控制等,进一步优化方案,在保证运行效率的同时,将无人天车控制精准度由“厘米级”提升至“毫米级”,达到业内领先水平。

    以该项目攻关过程为基础,滕海波团队形成了多个工业互联网开发实训案例,于2022年秋季学期开设了“智能天车专用组态工具”“天车作业过程可视化模拟程序”等实践课程,学生通过多次经历需求分析、架构设计、代码编写、综合测试等工业软件开发流程,参与场景化软件编程教学,软件开发能力得到有效锻炼。参与“智能天车专用组态工具”项目实践课程的学生王恒说,“真实的项目让我学到了书本上没有的东西,积累了程序开发经验,也明确了以后的发展方向”。基于该课程的开发经历,王恒参加了课外创新研发团队,获河北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

    以企业技术难题为教学内容,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参与技术攻关过程,完成“实时”“实际”“实操”的项目化教学,进而形成典型实训案例。河北石油职大教师以协助企业开发的120余项技术难题解决方案为基础,完成了56门课程实践化教学升级,提炼总结出420个工程实践案例,让行业企业的难题成为“课堂习题”“考试考题”,有效缩短了课堂教学与企业生产的距离。

    实施“全脱产+累计”教师实践锻炼,培育“双师型”教师队伍

    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一直是职业教育的热点话题和重要任务。职业院校师资仍以应届毕业生为主要来源,如何培养新教师专业实践能力是摆在所有职业院校面前的难题。面对这一难题,河北石油职大以“全脱产+累计”教师企业实践锻炼机制作为突破口,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全脱产+累计”教师企业实践锻炼机制是指,每位专任教师必须具有企业实践锻炼经历,各教学单位每学期派出到企业参加实践锻炼的专任教师不少于2人,教师企业实践锻炼每次必须以全脱产形式(不承担任何校内工作)参加连续不间断的企业实践锻炼半年以上,同时要求未参加“全脱产”锻炼的教师每年至少累计一个月参加企业实践锻炼。2023年2月至8月,石油工程系教师李建冰博士在渤海钻探第一钻井公司东北项目部下厂锻炼,在获取产业最新动态的同时与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取得良好的实践锻炼效果。

    李建冰深入钻井公司生产一线,考取了《井控培训合格证》和《HSE培训合格证》,补齐了自身在石油钻井工技能培训方面的能力短板。针对起钻过程中钻具刮泥浆及井口精准灌浆问题,他设计了“井口钻具刮泥及起钻灌浆装置”,将内外钳岗位起钻作业工作强度降低30%以上;针对钻井队吊装作业中部分钢丝绳套使用时无法安装保护套环问题,他设计了“自适应型钢丝绳锁具套环”,延长钢丝绳套使用寿命200%,为企业节约成本20万元/年。一系列的技术创新让李建冰得到企业技术团队的高度认可,校企双方签订到校额为38万元的《预交联凝胶颗粒体系性能及储层适应性研究》技术服务合同。在未来一年的合同期内,李建冰将带领团队继续为企业开展堵漏化学剂评价和钻井旋塞抢喷装置的研发。

    在“全脱产+累计”教师企业实践锻炼机制下,学校近10年累计派驻450余名教师深入生产一线,融入研发团队,了解企业需求,解决企业难题。据统计,教师半年下厂锻炼结束后,20%以上的教师被企业聘为兼职技术人员;教师回校后,教学满意度和教学质量评价均显著提升。在“全脱产+累计”企业实践锻炼机制下,参与者兼顾教师和工程师的双重角色,在提升服务企业能力的同时,也成为连接学校与企业、教学与产业的桥梁纽带,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校企合作中“校热企冷”的局面。

    (作者系河北石油职业技术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