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生劳动素养培育体系探索
“劳动”是人类创造财富、实现梦想的基本活动。近年来,贵州工商职业学院以《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及贵州省《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方案》等文件精神为指引,积极探索劳动教育模式改革,为高职学生全面发展拓展路径和方法。
践行劳动教育 培养职教新人
面对当前社会出现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职业教育理应高度重视责任担当,肩负起合格劳动者培养的使命。通过强化劳动教育,让学生认识到劳动者是国家主人,理解一切劳动和劳动者都应该得到鼓励和尊重;倡导通过诚实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实现人生梦想,反对一切不劳而获、崇尚暴富、贪图享乐的错误思想。加强与社会生活、生产实践的直接联系,发挥劳动在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纽带作用,引导学生认识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尊重劳动、崇尚劳动、善于劳动,达到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目的。
学校坚持探索实施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劳动教育实践中积极探索,搭建起以评价为导向的高职学生劳动素养培育体系,“创建高职劳动教育清单”入选省级优秀改革创新项目,并获得省级“劳动示范校”立项,就业率持续保持在贵州省同类院校前列。
重构劳动课程,培养职教新青年。劳动课程是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途径,具有鲜明的思想性、突出的社会性和显著的实践性,在劳动教育中发挥主导作用。十年来,学校始终坚持创新劳动教育模式,先行劳动课程建设,保障“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教育目标达成;采取“一核双融三课堂”模式逐步推进并完成劳动课程体系结构优化。“一核双融”第一课堂劳动教育课程体系。聚焦“劳动教育”核心课程,突出“劳动价值”“劳动精神”“劳动品格”课程模块内容。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劳动法规等元素,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及通识课,将敬业精神、诚实劳动、工匠精神等元素融入到专业课程中,并创设结合专业实践教学的专业劳动技术和能力培养场景,将专业劳动在专业实践教学改革行动中扎实推进。丰富“出力流汗”动手实践第二课堂。分类建立日常生活、生产、服务性、创新创业劳动活动,创设学习生活学生自治管理机制,开辟专业校园行等校园劳动实践项目,锻炼学生具备完成劳动任务所需的设计、操作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强化社会劳动服务价值的第三课堂。聚焦专业实践,搭建学生专业服务社会的平台,开展服务社区、乡村、中小学、行业企业的专业服务平台,同时开展广泛公益的社会服务活动,并立足学生特点和兴趣开设多彩劳动实践项目,满足学生个性化选择,积累社会服务经验,提升就业创业能力。通过创设真实专业实践与劳动教育衔接的劳动情境,强化劳动技能和价值体认的教学考核要求,突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工艺的内容创新,是学校劳动教育课程的重构主线,不断丰富劳动教育内涵,带领学生亲历劳动过程、感悟劳动的意义和价值,帮助职教新青年完成岗前职业劳动者蜕变。
强化基地建设,拓展实践平台建设。学校积极建设“校内+校外”劳动实践教育阵地。充分整合资源,建立校内劳动教育基地。利用学校内部资源,建立实践工坊、多彩活动、公益劳动、勤工奖学等,多渠道拓展实践劳动的场所。构建校园环境文化育人体系。让一草一木、一瓦一隅都成为弘扬“职业观念”“进取精神”的导师,将楼宇、廊道、雕塑、墙饰都赋予启迪“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精神内涵。把楼梯、廊道规划成学生实践劳动作品的“展示空间”。建立劳动教育清单。把校内部门工作和环境维护的工作进行劳动项目化、清单化,通过劳动学分银行的发布功能向学生推送,激励学生自主选择,参与到第二、第三课堂活动及更多彰显个性的多彩活动中,获取劳动素养积分。学校构建的立体劳动教育场景,帮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树立劳动观念,自觉践行“自强 卓越 报国”的校训精神。同时,通过整合外部资源拓展更广泛的劳动实践基地。结合区域社区和企业资源,建立服务专业的劳动实践教室、实训基地,如:联合云上贵州、中建集团等头部行业企业共建专业劳动实践基地,整合和利用社会资源,提升对劳动教育的载体建设,建立专门的实践场所、体验场地、劳动设施,建成92个劳动教育教室、183个校外劳动教育基地和社会实践平台,开放劳动实践场所,促进学生技能提升;与贵州省博物馆、贵阳市文化馆、贵州省图书馆、清镇市科技馆等共建研学基地,多样化满足学生劳动实践和研学的需求;发挥红色教育基地的思想引领作用,学校与“王若飞故居博物馆”“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红色文化基地”“装备制造职业学院理想信念教育基地”等20余个红色教育基地签订思想教育基地共建合作协议,发挥爱国主义教育阵地作用,培养学生树立责任感和使命感。在每年学生活动中以红色元素为主题的活动占比达74%,学生参与率达到96.5%以上,确保劳动教育的红色基因走深走实。
丰富多彩活动,赋能创造美好新生活。为扎实推进劳动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融合,学校系统设计构建了“1+3+N”劳动教育资源体系,将活动作为课堂联动劳动教育基本载体,不断推陈出新、持续丰富。立足第一课堂劳动教育的活动以课程实践项目的方式组织实施;第二课堂立足校内劳动教育基地,开设有从身边事做起的日常生活劳动。创设“一楼栋一空间”,创建生活有趣的劳动项目,使学生走进生活,体验茶艺、花艺、甜品烘焙、咖啡制作,收获劳动成果,体会劳动的丰盈和美好,培养学生幸福自己和家人的基本生活能力,这个空间的自选劳动深受学生喜爱。“黔匠工坊”作为校内一个有趣的内训活动空间,由专业社团主持并面向全校学生开放,是传统工艺和非遗技艺走向国际化的重要窗口。工坊不断推出跆拳道、中医推拿、针灸艾灸、蜡染工坊、剪纸工坊等活动项目,助力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学校还开辟楼道走廊展示空间,为“黔匠工坊”学生的优秀劳动作品精裱展出,学生会因为自己的作品被优选展出而感到自豪。依托专业的服务性劳动,把使命“种”在学生心中。服务性劳动是学生展示专业能力、劳动热情的重要平台。中医推拿、护理等5个专业协会每年都面向社区、养老院和在校学生开展义诊活动。如:安龙县钱相乡开展爱心义诊活动,在提供测血压、中医推拿、艾灸及健康知识科普义诊活动中展现了学有所用和学有所精。创新创业劳动是学生用劳动点亮梦想的云梯。创新创业劳动教育,潜移默化地将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种子植入学生心中。
健全竞技体系,赶学比拼促学生成长成才。构建三级赛事机制,对接国家级别赛事,校赛“一专业一赛事”布局,保障学生全员参与。校级赛事对接国家赛事比例达到62%,学生全部参与。侧重实践技能竞赛,开展多领域、多形式的劳动教育竞赛,努力推动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建、教赛结合。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类专业赛事,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专业能力,激发学生参与积极性、体验感、荣誉感。实施分层分类,根据学校劳动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结合职业院校学生发展,开发竞赛项目。校赛为技能大赛选拔和培育参赛选手,如各专业技能大赛、“互联网+”、三创赛等;对接BIM毕业设计创新大赛、全国高校数字艺术设计大赛等开展校级竞技,举办选拔参赛选手的比赛。生活劳动竞技赛的举办旨在激发学生参与比赛的热情,如班级卫生评比、特色寝室评比、特色公寓评比等,已形成评比制度,做到有秩序、有深度、有评价,营造人人愿意劳动、人人参与劳动、人人会劳动的良好局面。坚持价值引领,把劳动教育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努力实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健心。如:开展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知识竞赛,帮助广大学生增强政治觉悟、树立爱国精神、体会劳动艰辛、分享劳动喜悦、掌握劳动技能、养成劳动习惯,努力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开展“‘剧’焦青春,逐梦未来”心理情景剧大赛、“逐梦新时代,一起向未来”校园文化艺术节歌手大赛等,深受学生喜爱。
坚持评价导向,引导劳动教育实施路径。评价贯通学生学习全过程,探索劳动教育增值评价,对学生劳动素养成长进行监测评价,建立三课堂课程和活动劳动积分标准,实施学期+毕业的评价报告,建立四维劳动素养评价标准和评分细则,形成对学生劳动素养的立体评价。建立学生劳动积分账户,写实记录劳动习惯与品格养成。多主体共同参与过程指导与评价,促进劳动意识和能力提升。建立学期评分标准,让劳育实施者与劳动参与者明确劳动目标和积分规则,帮助学生增长劳动知识,提升劳动技能。多主体评价,自评、互评、师评、企评、家评、社评相结合,多维度观察劳动教育实施成效,促进劳动观念培育与提升。通过主题劳动比赛、真实劳动任务、活动项目等进行积分测评,信息化赋能的“劳动积分银行”个人账户不断累积,定期输出评价计分报告,向学生评价反馈和提示,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树立劳动精神。学校还建立奖励机制,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让学生在专业成长过程中充分体会到劳动的价值与意义,感悟劳动创造幸福生活的精神内涵。
劳动创造美好 收获恰逢时节
“高校BIM毕业设计创新大赛”作为全国规模较大、涵盖专业较多的高校建筑专业赛事,已连续3年入选全国普通高校学科竞赛排行榜,备受职业院校关注和重视。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妇产科专家告诉你:到底多大年龄,才算高龄产妇?不妨提前了解下 (2023-03-11) |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