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教育来临,教师当未雨绸缪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4-03-03 / 加入收藏 / 13463 阅读 [打印]
瓒呭競渚垮埄搴椾笅鍗曚紭鎯� 姣忓ぉ棰嗗彇鍒敊杩囷紝鍗曞崟浼樻儬浜笉鍋�

    “相比于传授知识和提升分数,我更重视培养和提升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力和思辨力、合作和沟通能力等。这些能力单纯靠智能工具是无法培养的。”郑子杰说。

    私下里,郑子杰喜欢和学生打成一片,学生爱找他聊天,大到国际形势变化,小到校园八卦,无所不谈,有了烦心事也爱和他分享,很多学生亲切地称呼他为“子杰”。

    “有时候,培养和引导学生成长不是靠言传而是靠身教。”郑子杰常常被学生问这样一个问题:为何放弃互联网企业的高薪工作来中学当教师?郑子杰的回答是:一是因为热爱,如果不热爱,即使年薪200万元也不会快乐;二是因为使命感,自己有责任用专业所学推动基础教育智能化变革。随着教龄的增长,郑子杰愈发意识到,教师对于学生最大的教育,不是教给学生什么,而是作为榜样,让学生不自觉地模仿。“在智能时代,亲其师而信其道等古老教育智慧永不过时。”

    事实上,这对教师的社会共情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吴砥看来,机器的介入进一步弱化了师生交往的情感基础,教师需要以更加敏锐的共情能力察觉学生的情感世界与思想动态,恰如其分地把握教育时机。

    “科技发展为教育带来了无尽的可能性。作为教师,不仅要善于利用这些工具,也要以此促进自身新思想、新观念、新意识的产生。”李芒说,教师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存在,这种创造性将因技术的赋能而更加闪耀。

    3

    提升教师人工智能教育素养路在何方

    在没有参加培训之前,广东省湛江市第十二小学科学教师邱海宁对教育数字化的认识还停留在“双师课堂”,智能教育对于她来说既熟悉又陌生。去年年底,她参加了由广东省教育厅举办的智能教育培训,在专家的指导下,她用时下最热门的4款AI软件对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光》单元进行教学设计,加以整合后得到了一份令人满意的教学计划。

    “这样的培训像一场头脑风暴,让基层教师也能接触到最前沿的人工智能技术。但如何更好地将其融入日常课堂,还需要我们沉下心来探索。”邱海宁说。

    人工智能能否引发教育变革,关键在教师。

    吴砥坦言,目前能熟练运用人工智能的教师总体较少。一方面是因为在当前的教育实践中,人工智能技术尚未成为一种普遍的、常态化的教育要素。虽然我国中小学教育环境已基本实现数字化,但只是具备了基本的数字化教学条件,智能化程度还不高;另一方面,无论职前培养还是职后培训,智能教育素养还需进一步加强。

    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戴立益建议:“在师范教育体系中融入智能教育。”他说,不应以简单开设几门课程、掌握几项技术为目标,而是要促进师生信息素养和智能水平的全面提高,促进基于全体、全面、全时空的教与学能级和效率的提升。

    “在教学方式上,借助慕课等在线教学资源、学习平台的建设,开展混合式教学改革,实施基于任务的学习。在管理方式上,借助智能化教室管理系统,对师范生在课堂上的学习行为进行分析,及时开展有效指导。在教育实习环节,建设教育实习远程管理平台和移动听评课系统,推行电子与纸质互补的教育实习档案袋制度。”戴立益说。

    2020年,华东师大首创师范生在线教学能力微认证体系,将在线教学能力划分为12个模块,囊括课程设计、活动组织和评价反馈等教学环节。通过智能化的教学行为记录和分析,实现了对师范生的个性化训练和指导。

    “微认证体系将在线教学能力拆分成具体的子任务,让使用者能够精准找到自己的薄弱项,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升教学技能。”华东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毕业生辛玥是第一批使用微认证的师范生,她当时选择了10分钟微课和说课、了解线上教学平台、模拟上一堂课3项模块任务,每项任务完成后的专家点评,也让她看到了自己在课堂设计能力上的差距所在。

    在职后培训阶段,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教师人工智能素养的培训力度。自2018年教育部启动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行动试点以来,已有103个试点单位,建成7000余间智能化教室;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的教师研修板块也为教师提供了丰富资源。

    “评”是宁夏整体提升教师数字素养的关键词。作为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地区,2020年起,宁夏连续3年开展教师信息素养全员测评定级,完善教师专业发展数字画像。依托测评结果,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师信息素养靶向培训,构建“测—评—培”机制,实现全体教师数字素养和数字化教学能力的提升。

    “测评一共有40多道题,涉及信息化基本概念、信息化实际应用场景、网络安全伦理等方面,能够较为全面地反映教师的信息素养水平。”作为分管信息化工作的副校长,赵梦颖在最近一次测评中惊讶地发现,刚入职的个别年轻教师在测评中只拿到了B级,“这反映了我们平时工作中的漏洞,下一步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年轻教师的实操培训。”

    测评结果显示,2022年,宁夏全区6.9万名中小学校长、教师和各级教研员参加了信息素养测评,合格率达99.93%;优秀率达69.97%,较2021年增长了8.82%。

    但在全国层面,钟柏昌认为,目前教师培训数字化转型还处于起步阶段,智能研修平台利用率不高,还有较大提升空间;在培训形式上,专家讲座和考察观摩的培训模式还较为普遍,应提倡参与式研修,通过工作坊、研讨课等方式提升教师的智能教育素养。

    顾小清的建议是,充分利用大数据、学习分析等技术平台,结合学科专业优势,建设具有特色的校本人工智能资源库,同时组建人工智能校际联盟,借助实践资源的共创、共享和共流优势,形成长效的区域人工智能教研机制。

    “技术应用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与环境的互动中动态发展的。”顾小清说,要积极创设人工智能校园文化,让教师随时随地处于智能化的情境感知中,全方位支持中小学教师对智能教学的认知体验,促进教师智能教育素养的形成。

瓒呭競渚垮埄搴椾笅鍗曚紭鎯� 姣忓ぉ棰嗗彇鍒敊杩囷紝鍗曞崟浼樻儬浜笉鍋�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