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起“赋能乡村”与“职教出海”交响曲
强国必先强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新时代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任务。乡村振兴,重在人才振兴。国家教育部门和重庆市政府部门联合印发的《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改革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实施方案》指出,要鼓励职业学校与有关区县共建一批乡村振兴“田间学院”,推进农业现代化,助力共同富裕。
位于三峡库区腹地的重庆三峡职业学院是一所围绕现代农业办学的高等职业院校,有87年“农职教”底蕴,是首批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全国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学校始终坚守“立足三峡、服务三农”办学定位,创新以“田间学院”引领“三农”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培育了一大批土专家、田秀才、乡创客,书写了田间办学新篇章。同时,学校积极推动“田间学院”出海,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培养急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在打造具有重庆辨识度的国际化职教品牌之路上迈出了坚实步伐。
上篇
走进田间地头,深化产教融合,打造职教品牌
针对三峡库区“三农”存在的实际问题和迫切需求,学校打破校园围墙,把专业办到产业上,让课堂走到田间去,充分利用科教人才优势“送教助产”,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村校联筑“融合之路”,共建共享协同推进
一是联建“田间学院”。学校先后在多个区县创建校园“双创”基地、庭园“双培”基地、田园“双生”基地“三园一体”的“田间学院”26所,集“人才培养、技能培训、创业孵化”于一体,构建村校“命运共同体”。组建由专业教师、产业技师、创业导师构成的“田间三师”队伍,上山下乡开办特色产业订单班,创设田间课程超市,开发“三农”育训教材,采取移动教室、田间课堂等形式,实现“校园、田园、庭园”教学空间转换,在三峡库区田间育训“三农”人才20余万人。
二是联构“共生机制”。“田间学院”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原则,以“共建共享、共用共赢、互通互融”为前提,构筑“学校乡村双主体、教师技师双导师、学生农民双身份、教室田间双情景、理论实践双结合”的村校协同育人共生机制,共同开展人才培养、教学团队、教学资源、技术创新、质量评价、实习实训、就业创业、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建设工作,实现校园与田园、专业与产业、教师与乡贤、学生与村民、课程与农情“五元驱动”。
三是联创“三五模式”。运行村校共生机制,凝练“田间学院”“五融合、五重构、五联动”育人模式,即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三农”情怀与职业素养、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学历教育与农民培训、创业孵化与产教基地“五融合”,专业结构、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教学方式、教学评价“五重构”,学校、政府部门、企业、乡村、农民“五联动”,实现将农业职业教育办到库区农村的“田坎”上、库区农民的“心坎”上和库区农业的“命脉”上。
产教联育“三乡人才”,分层分类按需施策
一是育训“在乡人才”发展,坚持“农学结合”,培育田间“新农民”。学校乡村农博团队、技术专家团队、科技特派员等570余名教师长期坚持上山下乡,利用“田间学院”开创“流动课堂”,瞄准“在乡人员”送教进村入户,围绕现代农业科技培育乡村新农民。编著适合三峡库区的“田间教材”21本,创建“田间微课”168门,采用“半农半读、农学交替”的方式,引领村民“网络空间线上学、田间地头集中学、创业基地实践学、产教融合跟着学”,促进乡村生态种养、智慧加工、云上销售。平均每年在周边区县“巡回式”开展田间农技培训9200余人次。
二是扶助“返乡人才”创业,坚持“三产融合”,打造田间“新农业”。6300余人次师生巡回带领186名返乡农民工刨根“稻鱼共生”学问;轮流指导239名返乡人员扎根“科学养殖、深度加工、精细服务”全流程研修,探索“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三峡稻鱼米”“三峡职院稻田鱼”“微腊肉”等多个生态产品。
三是促进“入乡人才”扎根,坚持“村校共生”,建设田间“新农科”。全面实施校园、田园、庭园“三园”融合办学,以“孵化基地+上云下地”的方式育训“入乡人员”。开设“三农思政”“生态种养”等田间特色讲座178个,传授“手机+新农具”技艺,培育田间“新农科”人才。每年鼓励2300余名大专毕业生回三峡库区打拼,在乡村扎根书写“大田文章”;每年培训5600余名高素质农民、农业经理人、合作社带头人、智慧农业带头人等,促使他们凭技术技能扎根乡村,续创“耕读文明”。
“田间学院”教育实践有效促进了师生成长和特色打造。坚持教中改、改中教,建设国家“双高”专业群,牵头制定《农业职业经理人》国家行业标准,创建“乡村振兴博士工作站”。近十年学生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等90余项,获评全国十佳农民、全国农业劳动模范、全国粮食生产先进个人等。教师获各级奖励165项,被评为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国家级别职业教育教师创新团队、重庆市“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等。“‘稻渔共生’促攻坚”“打造‘腊肉新乡村’”“乡村‘游教’促振兴”等分别入选国家教育部门第二届、第三届、第五届精准帮扶典型项目。“‘田间学院’助推乡村振兴——涉农高职院校‘三农’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2022年获重庆市教学成果奖特等奖,2023年获全国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下篇
“田间学院”出海,强化国际合作,服务海上丝路
当前,国际竞争和全球化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只有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教育体系和合作机制,才能更好地培养出具备全球竞争力的人才。教育合作与交流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和重要内容,重庆三峡职业学院顺应我国高职教育国际化“走出去”战略,瞄准斯里兰卡现代农业产业发展需求,依托“田间学院”教学成果基础,创新职业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建成海上丝绸之路上的现代农业技术驿站,助力斯里兰卡培养急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架设起中斯两国民心相通的长效桥梁。
创建“中斯合作”国际化职教育人平台
学校发挥涉农高职院校服务引领功能,聚焦国际产能合作,以提升教育质量、拓展教育资源、促进学生交流和实践为抓手,探索发展中国家职业教育交流模式,搭建“中斯合作”职教育人平台。与斯里兰卡社会赋能与乡村振兴国务部、斯里兰卡梁家河领导力学院、斯里兰卡职业技术大学、斯里兰卡农业企业合作共建乡村振兴“田间学院”,构建面向“一带一路”可复制、可推广的乡村合作机制。同时针对斯里兰卡乡村振兴、家庭繁荣需求,搭建教学资源建设平台,在确保适应性和互补性的前提下,促进中斯产教资源共享开放。立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职业教育中心南亚中心发展中国家数字经济职业标准开发暨斯里兰卡数字经济职业标准开发双认证项目”47项,与斯里兰卡国家职业教育委员会联合主办观赏鱼养殖技术等专题培训,参训人员达550人次。
打造“中文+乡村技能”国际化职教育训基地
学校以斯里兰卡三大特色产业(观赏鱼、农机应用、数字乡村)为突破口,针对斯里兰卡现代农业相关专业人才缺乏的现状,建立斯里兰卡乡村旅游、观赏鱼养殖、畜牧产业、食品技术、植物技术等6个“中文+乡村技能”育训基地。与斯里兰卡社会赋能与乡村振兴国务部签署《合作育人备忘录》,与发展中国家振兴组织、深圳鑫基集团签订《汉班托塔高端行业人才培养合作备忘录》,成为斯里兰卡的中方职教牵头单位,构筑中斯“产教共同体”。
探索“科教融汇”国际化职教育训路径
学校坚持“科教融汇”,得到国际认可。2023年6月举办中非(重庆)职业教育联盟2023年年会,布隆迪、赞比亚教育部相关领导来校学习“田间学院”办学经验。2023年9月尼泊尔共产党(联合马列)总书记香卡·博克瑞尔率高级干部考察团来校,接受乡村技能培训,并签署《合作育人备忘录》。2023年12月面向陆海新通道举办首届国际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组织来自全球16个国家80支队伍的500余名学生集训。
2023年受斯里兰卡社会赋能与乡村振兴国务部邀请,学校组建了“斯里兰卡教师服务团”,分3批次派到斯里兰卡田间、车间、林间开展教学培训和科技帮扶。开设“林下作物种植”“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农业信息监控技术”等特色产业课堂,参训270余人次。聚焦斯里兰卡数字乡村发展规划,赴斯里兰卡科伦坡某观赏鱼基地开展科技服务与技术帮扶,围绕“观赏鱼繁殖技术”与“观赏鱼智慧养殖技术”实施技术攻关,支持水产养殖传感网络搭建,为产教融合基地的运行提供全周期质量监测与远程科技决策服务。
2022年2月,学校中斯乡村振兴服务项目申报成为“重庆市国际化特色项目”。在2023年8月举行的东盟教育交流周活动中,学校分享了职教赋能斯里兰卡乡村振兴的典型案例。2014年1月,学校组织斯里兰卡、老挝等国的49名学员来到重庆开展“中文+乡村技能”培训,实地观摩乡村振兴的“重庆样态”;并联合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斯里兰卡梁家河领导力学院、北大荒信息有限公司和北京教科文通国际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等5家单位共同发起成立“国际数字乡村振兴职业教育联盟”,国内外44个单位加入,旨在搭建一个促进国际化发展,推动国内外职业院校切磋交流、互通有无的国际合作交流平台。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妇产科专家告诉你:到底多大年龄,才算高龄产妇?不妨提前了解下 (2023-03-11) |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