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从一封信开始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4-03-0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两会现场

    连日来,本报记者深入代表委员团组会、协商会现场进行采访,捕捉到了代表委员热议教育的场景,看到了他们对教育的关注和期待,请跟随记者的脚步,让我们一同走进现场……

    

    “在大学的学习和成长,表面的长短高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内心的成长与喜悦,别人的优秀与成功并不是自己头顶上的乌云……”

    在3月7日下午召开的无党派人士界别协商会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原院长席南华最先发言,他读了一封写给学生的信,引得现场委员频频颔首。

    一场围绕如何深化高校育人模式改革的讨论由此展开。

    席南华想借这封信传达这样一种理念:在高校的育人工作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成长观尤为重要,狭隘的成功观可能会让学生失去学习和探索知识的乐趣。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麻醉学系主任黄宇光建议,高等教育要强化立德树人,做好高校育人顶层设计,聚焦重点领域加大专项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脚踏实地地做好基础研究,培养一批具有爱国情怀和奉献精神的高精尖人才。

    全国政协委员、哈尔滨工业大学副校长范峰把目光投向了科教融合,他建议,以大科学工程、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科研平台作为学生培养的基石,把项目作为“微工程”去设计,体现工程概念和工程内涵,与课程深度融合,实现学练交融。

    “很多优质高校存在重科学家轻工程师培养的现象,一些学校对人才自主培养的定位不够明晰和系统。”全国政协委员、西南交通大学副校长周仲荣补充说。他建议,强化卓越工程师或大国工匠的培养,引导优秀大学生或研究生进入企业一线,服务制造业强国建设。

    对此,全国政协委员、北京智者天下科技有限公司(知乎)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周源深表赞同。他说,产教融合作为科技、人才、产业的交汇点,应发挥更大作用。

    “高校和企业可以探讨建立‘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探索高校教师与企业高层次人才交流教学等模式,从而实现以教促产、以产助教、产教融合、产学合作。”全国政协委员张树新所任职的广西北部湾国际港务集团有限公司,每年吸纳上千名毕业生就业,作为公司副总经理,他也在期待着通过高校育人改革而不断提升人才质量,真正助力企业和国家发展。

    本报记者于珍3月7日发自全国政协无党派人士界别协商会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