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 培育大学生审美心理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4-03-0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审美心理是指个体对美的感知、情感和评价的认知过程,是人们对美的主观体验和价值判断。培养大学生的审美心理对于提高其艺术鉴赏力、创新能力以及人文素养具有重要影响。同时,审美心理作为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品位具有重要意义。

    多年来,西北师范大学一直致力于大学生审美心理培育与教育引导的研究工作。学校各学科之间相互融合,特别是心理学专业与其他专业的结合创新成果颇多。心理学与文学、哲学、社会学等学科进行交叉合作,开设跨学科的课程,通过文学作品、哲学思考和社会现象等培育学生审美心理。同时,学校鼓励学生在常规学科的学习中,注重创新和美感的表达,提升他们的审美思维和创造力。

    作为一所具有深厚人文底蕴的大学,西北师范大学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审美教育的引导。如开设专业课程和讲座,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授课,向学生介绍不同艺术门类的基本知识和鉴赏方法;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活动,包括展览、演出、比赛等,以提供学生亲身参与的机会;建立艺术团队或俱乐部,让学生有机会进行艺术创作和表演,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

    西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在大学生审美心理培育与教育引导方面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审美与教育的交叉

    审美作为人类的感知和情感体验的一部分,与教育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了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社会中,审美能力的培养和教育引导对大学生的个人成长及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西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在审美与教育的融合探索方面,充分利用学校的跨学科优势,将心理学、艺术学、教育学等学科进行有效整合,学院内部也因此逐渐形成了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复合型审美教育模式。在活动设计层面,艺术表演、美术展览、音乐会等教育活动均一定程度助力学生在感知、欣赏和评价艺术作品层面培养审美意识。这些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将艺术审美与自身情感、价值观融合,并通过开展跨学科的讨论、研究和实践活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审美创造力和思维能力,协助他们实现对不同领域审美体验的整合应用。

    艺术素养的深度培养

    艺术素养是理解和欣赏艺术的能力,不仅是对艺术作品的表面感受,更是对其深层次内涵的领悟和理解。通过深度培养艺术素养,可以启发大学生的创造力、思维方式及情感体验,对他们的个人发展和社会适应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艺术作品的欣赏过程中,通过学习不同种类的艺术形式和样式,大学生可拓展审美认知范围,了解并且欣赏多样化的艺术表达,体验来自不同文化、不同时期的艺术作品的独特魅力,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艺术的多样性。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深入研究和分析,还可以逐渐培养出对艺术的独特见解和品味。

    西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在艺术素养深度培养探索方面,为在校学生提供系统性的艺术素养课程,包括艺术史、艺术理论、艺术品鉴等,以培养学生深度思考和理解艺术的能力。后期,更组织学生进行关联时代发展主题的艺术实践和创作,鼓励学生关注时事,结合自身生活体验进行艺术创作,以锻炼学生的审美表达和创造能力。在培养学生不同形式艺术作品鉴赏能力层面,学院同样安排了诸如绘画、音乐、戏剧等艺术创作领域优秀作品鉴赏活动,带领学生前往艺术馆、音乐会、戏剧厅等专业展览及演艺场所,使他们获得更好的鉴赏及欣赏体验,高效提升其欣赏和理解多样性艺术表达方式的综合能力。

    多元化教育模式的探索

    大学生审美心理培育与教育引导是现代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审美心理培育与常规学科教育的融合,能够更好地满足大学生的综合发展需求,并提升他们的审美素养和创造力。

    将艺术元素融入常规学科教育,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等学科的同时,感受到艺术的美感和情感表达。例如,在物理实验中注重实验装置的设计美感,在数学课堂上引入美学原则解读数学公式。这样的融合能够强化学生的审美意识,激发其对学科学习的热情。

    西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在多元化教育模式的探索方面,整合校内外教育资源,学院与当地艺术院团、文化机构等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更多接触艺术的机会。在专业人员演艺鉴赏层面,学院组织学生前往本地文化宫参观艺术展览、演出等活动,带领学生拜访本地艺术传承人,以拓宽学生的审美视野,丰富学生艺术交流经验,并尝试借助专业人员的指导和反馈推动学生综合审美能力的进阶提升。时下,学院更致力引入新的教育技术手段,如虚拟现实、在线课程等,以更好地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力求令整体教育效果更上一层楼。

    (康廷虎 邬华)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