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产业需求 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型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4-03-1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烟台南山学院秉承“党建引领,立德树人,校企一体,协同育人”的办学理念,立足地方性应用型大学建设,不断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深入实施教研产“六个一体化”融合路径,在人才培养的实践中持续优化改革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提升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精度,完善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过程,注重创新创业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方案,逐步形成了“335”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型。

    建构“三型”知识体系

    培养应用型人才

    专业型:培养学生在特定学科或领域中了解与掌握专业理论和技术、行业规则、工作流程、研究方法等,并形成能够在实际中灵活运用的知识体系。这是学生在某种行业、环境、工作、活动等特定条件下履行岗位职责所必需的知识积累。

    复合型:培养学生围绕自身专业知识主动进行跨学科知识融合,积极与其他专业相近的、有较大相互作用的知识进行交叉连接,形成一种跨学科专业的知识结构,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解决复杂的应用问题。这是学生成为复合型知识人才的重要知识积累。

    创新型:培养学生在专业知识基础上进行改进或扩展而得到新知识,形成独立思考、探索和实践所具备的创新思维、创新实践知识体系,促进学生对现有技术进行改进、发明新技术、提出新方案、发现新应用等。

    着力“三种”能力提升

    培养应用能力

    综合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在面对实际问题和挑战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进行实际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观察与动手能力、研究与学习能力、思考与分析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等。学校通过开展实习实训、课程设计、科研项目、社团活动、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方式促进学生能力提升。

    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学生创造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创造新的产品或服务并将其推向市场转化的能力。包括创新思维、创业意识、创业技能、团队合作能力等。学校通过头脑风暴、逆向思维等方法,组织学生参加创新竞赛、创新实践等,学习创业知识、解析创业案例等,培养其创新创业能力。

    持续学习能力:培养学生自我驱动和自我激励,主动地、有计划地获取知识、提高技能、适应新环境、拓展职业范畴和提升自我发展的能力。学校引导学生形成对新知识、新技能和新经验强烈的兴趣与渴望,使其善于对自己的学习、工作、生活过程进行反思与评估等,促进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习惯,使其具备良好的社会责任感与道德意识等。

    注重“五类”素质养成

    培养立身素养

    人文素养:培养学生习得良好的人文知识、人文精神和人文行为,使得学生对历史、文化、哲学、艺术等多个领域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责任意识、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形成良好的文明礼仪、审美情趣和生活习惯,塑造心理健康、情趣高雅、豁达自信、谈吐文明、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道德素养:培养学生立德为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道德品质、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引导学生对道德判断、道德原则的理解和认识,以及对道德价值的重视和认同,确立正确的道德情感,实践积极向上的道德行为,形成自我反省、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道德修养。

    科学素养: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科学过程和科学方法的理解与掌握,以及运用科学知识、科学方法解决现实问题的素质和能力。引导学生学习科学研究中问题的提出、假设的建立、实验的设计、数据的采集和分析的方法。使学生树立良好的科学发展观,运用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积极参与和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

    数字素养:培养学生具备数字获取、制作、使用、交互、分享、创新、安全保障、伦理道德等素质与能力,促进学生树立数字意识,拥有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数字社会责任感等。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数字意识,锻炼分析与解决问题的数字化能力,积极运用泛在的数字化平台与资源进行探索和创新。

    绿色素养:培养学生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知识、绿色意识和绿色行为,引导学生树立绿色发展观。学校通过绿色素养课程建设与文化建设,推动绿色生态文明观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提倡良好的绿色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践行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绿色素养。

    (杨万利 刘敏 唐立波 宋坤)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