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教育生态 共促学生成长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有全国人大代表建议,积极构建良好的育人“生态圈”,着力破解教育负担过重问题,让学生各展所长并得到积极正向评价,获得广阔发展空间。这引发中小学教师和家长的广泛共鸣。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教育生态的建设,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但拔苗助长式的教育观念,以及“唯学历”“唯文凭”“唯名校”等不良倾向依然在社会上大有市场,不少家长与孩子感到焦虑。中小学生负担过重的顽疾是多种因素诱发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教育生态被破坏了,导致育人的合力被消解。
应该注意,当前中小学生教育负担重,背后的家庭期望和社会背景与过去截然不同。破解这个问题,迫切需要从散点思维转变为系统思维,加快教育生态重构,促进学校、家庭与社会协同共进,共同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对此,教育部在部署2024年工作时,明确将“着力构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新生态新格局”置于全年七大重点任务的首要位置。
营造温馨、尊重与理解的家庭教育小生态。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要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明确家庭教育的主要职责,遵循孩子身心发展规律,积极营造温馨、尊重与相互理解的家庭环境,与孩子共同商定兴趣与成长目标;多陪伴、多关爱孩子,坚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积极促进孩子的良好品行与兴趣爱好养成。同时,家长也要积极陪伴孩子走出家门,利用节假日等闲暇时间多开展户外活动,参与多种形式的社会劳动、志愿服务、职业体验以及体育艺术等实践活动,帮助孩子了解社会、亲近自然、增长见识、提高素质。
夯实“五育”并举、融合育人的学校教育主阵地。学校是教书育人的主阵地,要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积极推进育人方式变革,大力发展素质教育;大力改进教育教学评价方式,不断优化考试评价与招生政策,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大力开展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保障学生有充足的体育锻炼和课间活动,注重劳动习惯养成;加快学校教育提质增效,着力解决好“小眼镜”“小胖墩”和“小焦虑”问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打造人人出彩、人人成才的社会教育良好环境。社会是孩子成长的大学堂。数字智能时代对人才的需求更加多元、更加多样。政府部门与社会要积极营造包容独特性、关注创新性、发展终身性,以及人人能出彩、人人能成长的文化教育氛围。一方面,要深化改革当前就业市场与社会单位的选拔用人机制,破除“五唯”,全方位选拔和用好各类人才;另一方面,积极建设与实施更加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不断改善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形成人尽其才、各展其能的良好生态。
要加强学校、家庭与社会的“三圏”联动,协同共育。教育联通汇聚,才能更加彰显力量。学校、家庭与社会,既要发挥各自优势、各履其责,更要密切联动、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共同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妇产科专家告诉你:到底多大年龄,才算高龄产妇?不妨提前了解下 (2023-03-11) |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