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科教融汇 人才提质培优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4-03-1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科教融汇是在科教结合、科教协同、科教融合基础上的创新性表达,能够体现科研与教学资源融合汇聚之后的新能量和新动态,已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路径。

    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立足办学体制优势,在推进构建科教融汇新格局、挖掘科教融汇新动能、打造科教融汇新范式,利用科教融汇充分聚能,在促进人才培养提质升级中做出行之有效的探索。

    以产业需求为目标

    构建科教融汇新格局

    学校以“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浙江省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浙江“制造强省建设行动计划”和绍兴“双十双百”集群制造(培育)行动计划等对产业发展提出的需求为目标,集聚政府部门、高等院校、行业企业资源,打造“政校行企”融通的技术技能创新平台,选派科技特派员,开展产品研发、技术改造、企业咨询、成果产业化等服务,形成了一批优秀的技术技能成果,提升服务制造业发展的科技贡献力。

    学校深耕机电行业专精特新企业定向服务,近3年联合制定技术标准12项;主持省部级课题8项、厅局级课题44项、横向课题118项;授权发明专利75项,转化专利64项;科技成果转化产生经济效益1.47亿元。专注区域纺织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科研团队长期致力于研究低成本、高质量的纺织品整理剂,转化成果应用于高端的染色纺织品,使产品新增产值4514.32万元,新增利润732.4万元,新增税金324.83万元,创汇377.45万美元,转化的成果完成了乳化设备的更新,产品获得了浙江省科学技术成果鉴定证书。服务山区乡村重点产业振兴,通过“百博进百企”项目选派优秀博士组建缙云菜干服务团,以科技助力“缙云菜干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以“缙云菜干”高质量发展带动地方“缙云烧饼”等延伸支柱产业。与开化县共建智能化研究院,教师科技团队服务浙江开化七一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自动生产线改造项目,助力提升企业在创新研发、智能生产等方面的能力。组建“乡艺乡忆”科技特派员团队,通过墙绘艺术形式,挖掘仙岩镇西鲍村历史悠久的乡土文化,美化村庄环境,增强村民的乡村认同感,从科技、文化两方面赋能“山区26县”高质量发展,助推共同富裕。

    以应用型科研为导向

    挖掘科教融汇新动能

    学校着力于先进制造工艺与产品应用技术、智慧建造技术、特色工业设计技术等16个方向,以细分领域、一线需求为研究起点,联动行业企业解决现场技术问题和工程问题。以应用型科研为导向,融入教师成长全过程。坚持开展应用型科研,把论文写在田间车间,把课题立在行业企业,把成果用在生产和学习。

    组织和发动教师深入企业,调研技术需求,收集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信息,联合攻关产业技术难题,3年来有320余名教师为企业提供服务。汇编学校《技术交流合作手册》,通过网站、微信公众号宣传科研成果,开展学术讲座,承办学术会议,加强“政校行企”交流,促进科技交流成为常态。学校主办2023第五届全国生物资源提取与应用创新论坛、承办2023年全国蛋白类生物资源与生命健康产业大会、承办长三角高职院校应用技术协同创新联盟2021年研讨会等10余次学术会议。作为浙江省第二批高校科技经纪人试点高校,构建了“六位一体”的科技经纪人(科技特派员)社会服务机制,即:政府部门、高校、企业、中介机构、科技大市场、科技经纪人(科技特派员),完善了专利转化制度保障体系。近3年,全校授权专利863项,其中授权发明专利148项,在全国高职院校发明专利授权数量排行榜中,分别位列浙江省第三、第四、第六位,位居全国第25、第15、第53位;转化专利103项,位列2021年全国高职院校专利成果转化排行榜第30位,位列浙江省第五位;横向课题合同经费超过3000万元;成果转化产生经济收益6.17亿元。学校获得“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与促进奖”单位奖和个人奖各1项;在全国高职高专院校科研与社会服务竞争力排行榜中,学校于2021—2023年稳居A+层级,排名分别为浙江省第七、第六、第四位,全国第27、第27、第18位,位次不断提升。在武书连2022中国高职高专评价排行榜中,学校教师科研能力位居全国高职高专院校第五名、浙江省第二名。

    以平台项目为纽带

    打造科教融汇新范式

    学校创新构建“专业学科服务一体化”科研建设模式。围绕“专业学科一体化”建设,以服务区域产业发展为导向,科技创新和特色专业学科发展相互促进,每年根据学校重点聚焦的先进制造工艺与产品应用技术、绿色纺织印染智能化应用技术、汽车新能源技术等10余个技术领域设立常规课题,再结合学校年度重点工作设立专项课题,如“杭钢技术”专项、“共同富裕”专项、“三全育人”专项等,以开展横向技术服务、编制技术标准、转化专利技术、提供政策建言等应用型成果作为结题成果,3年来设立“专业学科一体化”常规课题79项、专项课题27项。

    以科研项目为纽带,建立科研育人模式。依托教师科研课题、科研平台,师生共同参与,拓展科教融汇育人的深度与广度。3年来,学生参加教师科研项目73个,共249人次,教师指导学生获得授权专利近200项,实现专利转化近10项。取得了一批科研育人成果,例如,教师丁长涛博士基于其主持的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仿鸟扑翼机器人高效飞行机理及实验研究、浙江省教育部门科研项目——低雷诺数下仿鸟扑翼机器人飞行机理研究、浙江省访问工程师项目——仿鸟扑翼机器人样机设计与实验研究等课题的研究,将仿鸟扑翼机器人的研究案例运用到了课堂教学中,师生联合搭建机器人样机2台、申请专利5项,学生获得第十九届浙江省大学生机械设计竞赛三等奖1项,教师发表EI收录期刊论文1篇、立项厅局级项目2项,获评“绍兴市博士创新站”。教师杨建青博士基于无人机现有技术满足不了行业应用需求的痛点,开展了基于特警无人机应用情境的设备研发能力培养和实操战法训练,成功培养5名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学生并被特警队伍录用,师生共同依托学校先进能源与航空控制创新团队及实验室开发了警用无人机定位装置等创新设备,取得了警务单位科研创新奖二等奖的优异成绩,并申请专利2项。

    (杜海清 秦虹 凌瑛)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