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育心智力 共绘新课堂 齐铸心健康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4-03-1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国家教育部门十分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印发了《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福建教育学院作为专门从事中小学校长教师培训的院校,在培训中以脑科学、心理学的发展成果为指导,引导校长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综合运用心理学方法,使教与学适应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让儿童在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成长都处于自然主动的地位,促进心理健康教育进中小学课程的全覆盖,携手中小学教师同育心智力、共绘新课堂、齐铸心健康。

    强化“心理化教育”专项培训

    为确保心理健康教育进中小学课程全覆盖的准确性和系统性,学院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中小学各学科教师“心理化教育”的系统培训,并结合“心理化教育”的理论方法,设计了四个板块的培训内容:第一板块是心理学与脑科学的通识理论和方法,包括脑科学对教育的启示、儿童青少年发展心理学、积极心理学、儿童青少年常见心理问题与策略、青春期的教育等。第二板块是有效助力学生学习品质提升的方法,包括专注力培养、记忆力训练、思维导图学习、思维力训练、学习动机激发、学习习惯培养等。第三板块是有效助力学生心理品质提升的方法,包括情绪和压力的管理、人际沟通的学习、自我效能的提升等。第四板块是教师教学法与教学管理能力提升方法,包括“脑心”原理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沟通艺术、多元智能与个性化教育等。此培训课程将“爱和科学精神”有机结合,以案例透视、情境教学、视频播放、现场实验、游戏活动、故事讲述、操作演练、心理剧演绎、讨论分享等动静结合、生动有趣、深入浅出的方式全程展开。深度提升参训教师对“心理化教育”的认识,提升教师进行“心理化教育”的能力,为“心理化教育”在课堂教学的全面渗透奠定基础。

    强化心理化在教学方法优化中的运用

    学生年龄段不同,身心发育特征和认知水平也各不相同。教育目标和内容的系统设计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对小学、初中和高中三个学段有序铺开、循序渐进、螺旋上升。但在教学实践中,如果刻意拔高、故意挖深,则会引发学生的畏难情绪。因此,倡导因地制宜开展心理学和其他学科教学的融合教研,在不同学科教师的各项培训中,引导教师充分依据认知能力选择教学方法,将“心理化教育”渗透到学科教学中。小学低年级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抽象逻辑思维还有待发展,这一特点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积极创设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如,小学二年级语文课文《田家四季歌》中的“采桑养蚕又插秧”,由于大多数孩子没有生活体验,所以不容易理解,如果教师事先预设让学生采桑养蚕会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体验到劳动的成就和丰收的喜悦,在这个过程中也了解了自然规律和农事活动的常识,初步萌发对自然规律的尊重,培养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珍惜成果的习惯。在培训中引导教师对比初中阶段的教学方法,初中学段学生的抽象思维初步形成,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明显发展,这一特点要求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在具体中感悟抽象,从感性走向理性。例如,同样是有关四季的七年级课文《雨的四季》,则应该通过诵读体悟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通过诵读训练与诵读自主设计理解文章内容,品析课文的语言及写作特色,初步理解四季的美好。通过合作探究,品读赏析四季雨的不同特点:春雨似清纯娇羞的小姑娘、夏雨似青春飞扬的少女、秋雨似端庄沉静的妇人、冬雨似平和从容的老人,最后再引导学生在力所能及的基础上学以致用,描写四季的其他自然现象。

    强化心理化在教学组织优化中的运用

    不同个体不同年龄段孩子的大脑神经发育程度各有不同,对事物的专注时间也是各不相同的。从年龄段看大致呈现如下规律:5—6岁孩子的专注力大概可以维持10—15分钟;7—10岁孩子的专注力大概可以提升到15—20分钟,但稳定性不强,很容易受到周边环境的影响,这一阶段也是培养孩子专注力的黄金时期;10—12岁孩子的专注力大概是25—30分钟;12岁孩子的专注力可以持续30分钟以上,而且稳定性也有所增强。根据孩子专注力发展的不同,学院在不同年级开展对比研究,并引导教师研讨教学组织策略。首先,在课前教学组织中强化运用。引导教师设计体验课前三分钟小游戏“脑保健操”“逃离摸手”“萝卜蹲”“听字训练”等,让学生从课间状态快速转换至课堂预备状态。其次,在课中教学组织中强化运用。例如根据不同年龄段孩子专注力的不同,将40分钟进行适当切割,在板块设计和教学活动安排中穿插进行,把小组合作、动手操作、展示分享、教学游戏、师生互动、随堂练习、案例分析等不同活动穿插其中,缓解专注力疲劳,维持专注力的稳定性,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再次,在不同学生的分层教学中强化运用。孩子不仅存在学习能力、专注力发展的不平衡,学习敏感通道也各有不同。学校倡导教师使用多感官教学法,充分挖掘学生的敏感通道,从而达到因材施教的效果。如,多媒体的图片和视频展示、书写、绘画方式等适合视觉学习型学生;讲故事、小组讨论、辩论、音乐教学等适合听觉学习型学生;角色扮演、实践操作、活动游戏等适合动觉学习型学生。

    强化心理化在家校共育优化中的运用

    学院成立了家庭教育研究所,开展“有关学习动力和习惯养成的问题”的研究,出版培训教材《家庭教育指导》,指导中小学教师提升家校共育的能力。通过《激发内在动机,培养良好习惯》《读懂孩子,铸魂育人》《和孩子说他(她)能理解的话》《从小锻炼专注力》等专题讲座,通过小组讨论、现场体验、实景诊断、学员论坛等方式,帮助学员领悟学习动机相关理论,更好地理解激发动力的方法,以及家校共育的技巧。如指导家长创设温馨的家庭氛围,培养孩子的好奇心,引发积极的情绪;加强正面沟通,建立和谐的亲子、师生、同伴关系;信任孩子,给予适度的挑战,增加有效反馈,引导孩子强化自我管理;引导孩子发现问题,有创意地解决问题,领悟学习的意义。

    (陈鹏)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