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力教育新理念建设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4-03-1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科学教育团队的发展理念 以“协同—融合—创新”为核心的科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高等师范院校科学教育专业是培育优秀中小学科学教师的摇篮,是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为满足国家和社会发展需求,浙江师范大学于2003年获批科学教育专业,经过20余年的实践探索,持续改进科学教育专业培养体系,通过融合学科知识和融合学科教育、协同教学师资和协同培养过程与目标、创新教育理念和创新教学实践,培养了一批适应基础教育发展的优秀科学教师,专业于2021年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优化教育体系

    打造人才培养新高地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关于加强小学科学教师培养的通知》《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等的颁布、实施,中小学对科学教师的需求增多。为了促进科学教育专业学生在教学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方面的发展,急需学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进行改革提升。

    根据社会发展和浙江省基础教育的实际需求,浙江师范大学于2003年设立科学教育专业,2004年开始招生,至今已经培养16届毕业生。科学教育教育理念经历了从教“知识点”“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到教“思考方法”“注重整体思维和系统思考力建构”,经历了从STEM教育到跨学科教育的过程。科学教育专业依托生物学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教师教育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平台,为打破培养方案中科学类专业课程的“学科壁垒”,解决“拼盘式”培养问题,加大课程之间的融通性,增设部分交叉学科课程,通过教研活动优化调整课程目标,着力培养学生的科学学科核心素养,在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助力学生领悟科学观念,培养科学探究与交流能力、科学思维与创新能力以及科学态度与责任感。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与教育实践,与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相一致,切合国家培养科学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有力支撑服务于国家科技创新和竞争力提升的人才培养。

    科学教育专业强调基础理论,突出实践教学,注重科研能力与教学技能培养。2010年以来,科学教育专业学生共发表论文450余篇,获国家竞赛奖项32项、省级奖项126项。依托教育部门“基于UGS教育共同体的实践创新型中学卓越教师培养项目”,采用结对浙江省科学特级教师联合培养模式,贯彻“见习、研习、实习、本科毕业论文”一体化的实践培养体系,经过“体验、修炼、引领”等多层次的师范技能训练,有效提高教育教学及教学管理能力。已经为社会培养近1500名科学教育专业的优秀毕业生,其中,近5年来,到基础教育单位做科学教师的比例超过85%,毕业生培养目标达成度高。发起并组织浙江省高校科学教育专业院系协作会议暨专业发展研讨会,探讨专业建设发展策略,强化高校间科学教师培养的交流合作,引领浙江省科学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近10年来,科学教育专业在“金平果”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排行榜中,8次被评为五星级专业,4次位列全国前列。在2023年软科中国大学科学教育专业排名中获评A+,且位居前列。

    更新教育理念

    探索教学新模式

    结合教师培养实际,打造地域导师引领成长和科学研究引领实践的培养模式。选聘一批中学科学教师为实践导师,师范生在实践导师的指导下参加始自第二学期的教育实践训练,这种地域性导师制不但实现了“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的循环成长,而且实现了导师和师范生之间的早磨合,促进了师范生职前和职后的快速成长。在科学学业测评、科学教学实证研究、国内外科学教学的比较等方面开展科学教育研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指导中小学教学活动,引领中小学科学教学以及促进科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体系趋于完善。

    STEM教育是培养工程技术人才、提高国家科技创新和竞争力的有效教育途径。浙江师范大学STEM教育研究中心通过提供开放、综合的科学、技术活动体验和课程资源,打造优质的STEM教育,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知识进行创新实践的能力,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STEM有多种教育模式,其中“基于项目的跨学科学习模式”是围绕一个具体问题而进行计划、设计、改进、解决问题的过程,要求学生有批判性思维并且要善于分析,强化更高水平的思维技能。学生根据真实任务情境,小组合作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应用科学原理和信息技术,动手实践探究,交流分享改进,从而提升对不同知识、技术的应用能力,培养创新性思维。通过在校期间的学习和实践,培养了学生将STEM教育理念应用于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例如,“耳涡——盲人无障碍电影公益平台”项目按照STEM教育理念下的活动设计框架开展,由科学教育专业本科生发起,在第四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暨2018年志愿服务交流会中获得金牌。“耳涡”团队已制作了256部无障碍电影与52部心理微电影,惠及18万人次。在线下,无障碍电影累计在全国18座城市播放;在线上,该项目累计收听量36万余次。该项目获得多家权威媒体的关注与报道。这是科学教育专业学生注重学用结合、关注不同岗位的差异性以及实践训练课程实用性的成果。

    加强协同融合

    探寻人才培养新路径

    发挥学校在师资力量、课程资源等方面的优势,加强师资的院院协同和实践的校校协同。浙江师范大学科学教育专业依托生命科学学院招生,培养体系涵盖科学、教育等不同学科的课程,授课教师来自学校不同的二级学院,科学教育专业协同生科、化材、数计、物电、地环、工学院、教育等学院的相关教师,组建科学教育团队,围绕科学教师的人才培养目标,实施并持续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实现了师资的院院协同。在院院协同过程中,加强科学知识的融合和科学教育的融合。基于科学教师的培养要求,通过调整不同学科的课程目标,利用跨学科概念组织教学内容,有机融合物理、化学、生物、地学、工程技术等课程,实现科学知识的融合。科学教师的实践素养由科学实践和教育教学实践组成,通过教学实践、师范技能竞赛、学科竞赛、基于项目的综合实践(如“耳涡”项目)等活动,有效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教育教学素养,实现科学与教育教学的融合。

    高质量的教师培养需要中小学教育实践,实现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融合与内化。为搭建大中小学科学教育协同平台,发挥“领雁先行”领航作用,浙江师范大学携手首批42所中小学校,成立浙江省大中小学科学教育共同体,有序、有效地推进教育见习、实习和研习等教育实践活动,助推学生师范技能的螺旋式成长,实现校校协同。

    实施卓越计划

    建强师资新主力

    加强培养理论实践兼优的科学教师,不断提升铸魂育人的能力和水平。依托教师教育国家实验教学中心,自2013年起开展卓越教师培养工作。通过竞争性选拔立志从事科学教师工作、热爱基层教育、责任心强、教师素质好、品学兼优、具有良好的执行与沟通交流能力、身心健康的学生,组成精英化小班。通过小班化、导师制及地域性的复合实践训练计划促进学生个性化成长。通过多元多层次复合实践计划将教育见习提前并加大频率;扎实推进教育实习和教育研习,培养学科教学技能,获得教学经验,提前适应教学环境,有效助推学生成长为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兼优的科学教师。推行“大学生创新工作室”,坚持项目驱动、师生联动,强化“人人参与”创新人才培养机制。近5年来,获得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等国家及省级奖项427人次(人均0.71项次),有效培养了学生的科学实践创新能力。

    通过构建持续改进型人才培养体系,培养了一批扎根基础教育的科学教师。开展科学探究、科学教学的实证研究,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1部,引领中小学教学并反哺科学教育师范生培养,获教育部门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获浙江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为社会培养1000多名优秀本科毕业生,其中到中小学从事科学教师工作的比例超过80%。近5年来,共实施职后培训项目80多项(3000多人次),为浙江、新疆等地中小学科学教师的成长提供稳健保障。

    浙江师范大学科学教育专业将继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结合学校特色和人才培养目标,注重系统设计、队伍建设、价值引领,努力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新时代科学教师。

    (苏煜 孙梅好)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