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如何让课后服务精准又精彩
资料图片 北京理工大学附属实验学校学生在“探秘爻星球”课后服务社团中模拟太空车执行工作任务。
学校供图 山东省安丘市人工智能学习体验中心开设课后服务,学生参与项目式课程学习。
资料图片
开栏的话
202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指出:“不断开辟教育数字化新赛道。坚持应用为王走集成化道路,以智能化赋能教育治理,拓展国际化新空间,引领教育变革创新。”
应用为王,师生至上。从今天起,智慧教育专刊推出“教育数字化转型微创新”,聚焦教育数字化应用,从小切口、小角度探讨和呈现数字化、智能化在教育治理、教育教学应用中的微创新,以期给广大读者提供实实在在的启发和借鉴。本期关注数字化如何有效赋能课后服务、切实提高课后服务管理效能,敬请关注。
观点
课后服务智能化应成为一种常态
苑永波
自“双减”政策推行以来,课后服务已成为义务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它有效解决了家长接送孩子的难题,同时为学生提供了更加多元化、个性化的学习体验。
然而,随着课后服务的深入开展,一些挑战和问题也逐渐显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地区性短缺、资源分布的不均衡、管理效能有待提升等。这些问题不仅制约了课后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更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其健康、有序的发展。幸运的是,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与教育的不断融合应用,正在为课后服务注入新的活力。
在这一背景下,许多地方积极拥抱数字化,进行了一系列探索。一些地方构建了集教育主管部门全流程监管、学生个性化选课、学校智能化考勤、家长实景化参与于一体的课后服务数字化平台支持系统,实现家校协同、育人的格局。家长可以通过相关小程序进行在线选课、查看孩子课表和考勤统计等信息,实现孩子课后服务的实景化参与。教师可以随时查看课表安排和教学班情况,提高管理效率。此外,为解决部分学校素质类课程资源不足的问题,一些地方引入第三方机构,创新实现课后课程资源的优化配置。
展望未来,我们不仅要适应教育数字化转型发展趋势,更要通过积极作为,让课后服务智能化成为常态。一是,通过利用数字化平台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实现课后服务更加精准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二是,充分发挥数字技术优势,打破地域限制,实现优质资源更广泛应用。通过设定准入条件的办法,遴选优质资源进入数字化课后服务平台并进行动态调整,从而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和优化配置,进一步缩小教育资源的地域差距,推动教育公平的实现。三是,建立科学的数字化平台管理机制。教育管理部门需进一步加强平台管理,如设立专项的课后服务经费账户,实现对整个区域经费的集中与统一调配,实现课后服务费用的完全透明化,确保每一笔费用都清晰可查,有力保障学生和家长在费用方面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作者系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校外教育研究指导中心副主任)
建言
构建场景式互动平台畅通家校沟通
李振华 陈盈
当前,家长主要通过微信等平台获取学生在课后服务中的表现与总体情况,并以图文点赞予以关注表达。
要从传统点赞式关注中走出来,首先要明晰整体逻辑,以“通”为核心,通过教育部门、学校、企业等多元主体协同,以及多主体评价发展的课后服务管理网络,实现课后服务管理质量提升。在课后服务中进一步强化课后学习与多素养一体化发展目标,推动课后服务数字场景平台的共建共享。在具体落实中,搭建支持教师与家长对于课后服务实时互动和建议反馈的数字场景。
在建设实现场景式互动平台中,要凝练出课后服务课程的典型化、特色化的关键场景,如搭建课后服务的实践云场景、文化云场景、评价云场景等。在云场景中,要为学生提供可自主选择学习的课程内容,提供课后成果展示等服务功能;为家长提供课后服务需求发布与对接、课程教师选择与调整、课后服务课程场景实时跟踪展示与建议反馈等功能;为学校等提供课后服务管理评价等服务。在技术实现层面,则需要学校等多元主体,依托已有技术,通过分布于校园教学环境中的摄像头等设备与课后服务管理平台,实现自动录制、截取关键片段、分类发布到指定云场景空间、实时监控并对关键行为与非安全行为作出提醒或反馈等功能。
构建场景式互动平台是一种教育创新,一方面为畅通家校融合发展创造数字化发展服务,另一方面能有效推动课后服务的数字化革命。实际课后服务与数字场景搭建相结合,多元主体共同建设并开展评价反馈工作,一体化发展面向未来的数字教育、数字培训、师资培育等,为创新课后服务管理乃至区域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新样本。
(作者李振华系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研究员,陈盈系台州学院教授)
依托数字技术请学生当“考官”
杜晓敏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沉浸式、体验式、互动式教学新模式,已进入学生日常学习。在这样的背景下,不少地区依托新理念新模式推进课后服务变革,特别是发挥数字技术优势,在丰富课后服务资源、创新课后服务形式上有了众多探索。
不可否认的是,课后服务解决了“三点半之困”,但依旧存在学生个性化需求无法满足、部分学生参与度低、家长参与感不强等问题。为何?原因就在于很多学校课后服务依旧属于“自拉自唱”,没有将主动权交给学生。
课后服务好不好,家长学生说了算。数字时代,课后服务评价应当依托数字技术,请学生当“考官”,对课后服务进行全流程评价。一方面,建设课后服务在线评价系统,打出素质拓展、能力提升、质量考核等系列评价组合拳,从而确保学生“吃得饱”“吃得好”。另一方面,用好互联网这个利器,构建“学生—教师—家长”多元化评价场域。通过建立课后服务动态评价系统,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实现教师精准评价,为家长随时查阅学校课后服务各项课程介绍、跟踪孩子在校学习情况提供便利。此外,依托课后服务动态评价系统,建立真实可靠的“高质量课后服务”数据库。根据数据库反馈,分析总结学生课后服务需求及目前提供的课后服务的优缺点,对薄弱环节进行跟踪,实现课后服务在品质上做加法,在匹配难度上做减法,从而有效提升课后服务供需匹配度和学生满意度。
需要注意的是,在加快课后服务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并不意味着彻底放弃传统的线下方式,而是加快线上线下课后服务资源的无缝对接、深度融合和整合利用,把课后服务内容的选择权真正交还给学生。
(作者系山东省潍坊市教育信息化研究院院长)
探索
“学习资源库”催生学生个性化成长
陈德收
北京理工大学附属实验学校自2018年建校以来,在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技术的支持下,学校探索“人工智能+”课后服务新方案,丰富课后服务学习资源,创新供给学生“学习资源库”,搭建了新型选课与学习空间。
“学习资源库”的精准供给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学校的课后服务资源分为学习理论类、学科知识类、技能培养类、素质拓展类和综合实践类等。在学校开设的小初高贯通课后服务韶光系列课程中,学校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手段、智慧校园资源平台等采集、积累学生数据,利用数据为学生学习和兴趣精准画像,获取更加全面、科学的课程与兴趣评估,学生基于证据开展精准个性化选择自己需要的学习资源。这样,每个学生根据兴趣与学情拥有个体相对独立的“学习资源库”,提升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质量和个体课后服务的满意度,学校的学习资源管理也更加精细化、精准化。
在课程方面,依托“学习资源库”,学校开发了小初高一体化贯通的人工智能校本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以不同级段任务驱动为核心,通过配备不同级段智能实验箱、智能无人驾驶车辆等工具,实施信息科技的课后服务进阶课程。学生不受年龄、学段限制,根据学习兴趣与能力自主选择适合的级段学习,开放的“学习资源库”不仅提供贯通的学习资源而且利用精准评价,实现学生自动进阶。
此外,“学习资源库”利用多媒体、超文本结构、友好交互界面、虚拟仿真等创新供给了多种多样的课后服务智能资源。创新数字人以实际教师为原型,通过对授课教师讲课片段的采集训练,生成全仿真数字人虚拟替身,结合教师提供的课程讲稿,便可操纵数字人快速生成完整课程讲授视频。这解决了课后服务专业教师人数少、专业教师无时间上课、录课成本高的问题,更值得一提的是,这也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技术探索的好奇心。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妇产科专家告诉你:到底多大年龄,才算高龄产妇?不妨提前了解下 (2023-03-11) |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