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根铸魂育新人 勇担使命谱新篇

■春风习习
敬教劝学,建国之大本;兴贤育才,为政之先务。
教育是社会进步的关键动力,人才是民族振兴的重要基石。身处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肩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时代在向教育发问: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赋予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这一重要地位。
%3獀�鹩 a%€T穹禢�餼 捚獙紈i驮�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为思政课改革发展和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强调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
5年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教育部党组挺膺担当,紧抓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这一核心任务,注重顶层设计、加强统筹谋划,深入推进时代新人铸魂工程,启动实施立德树人工程。5年来,各级党委和政府、各级各类学校、千千万万思政课教师奋发有为,不断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使党的创新理论“三进”工作格局发生历史性变化、思政课育人成效显著提升。
开好讲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
【总书记原声】
办好思政课,就是要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
2024年1月20日至21日,第三届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展示活动在河北、山西、内蒙古、甘肃四地同时举办,历时半年的思政课“国赛”圆满收官。与前两届不同的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首次进入“教学竞赛单元”。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思政课的内容根基。为了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高质量引入思政课,教育部会同中央宣传部,推动开好讲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
教学资源上,精心研制、丰富供给——
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协同推进,2023年8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统编教材出版发行,并召开教材出版座谈会。教育部研制配套课件,对推动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进行大力探索;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上线党的二十大、党史教育、爱国主义等优质资源,提供数字化支撑,多主体协作,多角度协同,开好讲好这门课的良好局面已经形成。
教师队伍上,大力培训、强化保障——
教育部紧抓寒暑假黄金时间,依托全国高校思政课骨干教师研修班等平台,线下、线上相结合组织授课教师全面参与统编教材、配套课件等使用培训,各高校已普遍建立稳定的集体备课制度。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及省级、校级层面纷纷加大对思政课教师研究的支持力度,打下了以研究反哺教学的良性循环基础。广大学生普遍认为,通过学习这门课,自己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同度显著增强。
持续改革创新思政课主渠道教学
【总书记原声】
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青少年是最活跃的群体,思政课建设要向改革创新要活力。如果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照本宣科、应付差事,那“到课率”、“抬头率”势必大打折扣。
“接到夜行120多公里的命令,你会怎样执行?”在“飞夺泸定桥”虚拟仿真项目体验中,面对这一问题,西南财经大学2023级本科生徐东英凭借经验选择了轻装简行。“可历史真实的情况是,为了成功夺桥,红军必须扛着重机枪飞奔而行。太震撼,太不容易了!”
一堂课、一本书,一位教师一直讲……在西南财大,这样传统的思政课已不多见。2021年,该校获批教育部首批全国高校思政课虚拟仿真体验教学中心。在数字技术支持下,学生成为泸定铁索浴血抢关、娄山关底绝地反击、抗震救灾临危受命、悬崖村中精准扶贫的主角。“事非经过不知难”,接近真实的体验,让他们逐渐明白为什么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
“课堂教学效果还需要提升,教学研究力度需要加大、思路需要拓展;教材内容还不够鲜活,针对性、可读性、实效性有待增强……”5年来,聚焦习近平总书记指明的思政课改革发展方向,教育部在全国范围内“一盘棋”推动“改革创新先行试点”、“一省一策思政课”集体行动等系统性、创新性重大项目,并重点以“大思政课”建设为龙头牵引,着力提升思政课入脑入心实效。
搭建“大平台”,构建立体化工作格局——
教育部等十部门联合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设立首批453家“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带动设立2000多家省级基地,推动各地大中小学与基地稳定长效对接。
拓展“大课堂”,突出实践育人作用——
教育部设立5个“大思政课”综合改革试验区,针对改革创新重大问题、突出难题,形成推出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强化实践教学与社会实践协同育人,推动新时代伟大变革有机融入思政课,开展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小我融入大我,青春献给祖国”、“技能成才,强国有我”、“开学第一课”等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深度覆盖2.9亿名在校学生。
推进“数字化”,布局网络思政平台——
教育部会同中央网信办、共青团中央等连续举办“云上大思政课”,全网互动引导流量累计超过100亿次。开展“习近平总书记与大学生在一起”学习分享活动,云端接力全网观看超3亿次。连续7年组织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学习领航计划,引导大学生创作理论学习短视频2万余个。直播、短视频、H5等新媒体技术被广泛运用于思政课堂,引领形成网上“思政大课”新样态。
破茧转型,蜕变新生。5年来,思政课的教育时空更加拓宽、讲授者与讲授方式更加多元、教育素材更加鲜活立体,“让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思政金课”如雨后春笋般在课堂上涌现。
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总书记原声】
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政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人的成长、成熟、成才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就跟人的生理发育一样,所以要把这几个阶段都铺陈好。
怎样结合年龄特点,让不同学段的学生认识英雄?“厦门市大中小(幼)思政一体化教学”示范课提供了可行方案。
新景幼儿园教师范苑播放电影和动漫片段,让幼儿园的小朋友们直观感知什么是英雄;翔安第一小学教师郭诗云从展示解放初期居民生活用品入手,引导学生认识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英雄;在中学课堂,教师以一节团课带学生追忆抗美援朝英雄;而在大学阶段,厦门城市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闫睿颖讲述了当地人耳熟能详的福建东山老县委书记谷文昌的故事。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课程设计,改变了过去英雄人物遥不可及、脸谱化的形象,使英雄变得有血有肉、可亲可敬。
价值观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聚焦打通教育全学段、浸润成长全周期,教育部在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上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
制定政策,完善顶层设计——
在《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中明确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具体举措;出台《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明确“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专业发展一体化建设”。
搭建平台,支持指导实践——
成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由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担任主任委员,带动各省级教育部门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和专家团队;打造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研究型、创新性平台,在各地布局32个一体化建设共同体;召开全国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战略研讨会,进一步总结推广先进经验,安排部署一体化工作。
突出教材,促一体化建设——
印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教材指南》,修订使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小学、初中、高中、中职课程标准,不断强化思政课的关键课程地位。
以上率下,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积极响应,围绕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开展了一系列生动探索——
上海成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市教卫工作党委、市教委主要负责同志担任主任,委员会下设专家指导组,在前瞻研究、评价指导、工作研讨、经验总结、问题研判等方面发挥专业作用,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广东鼓励高校发挥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辐射带动作用,建立健全校地、校际协作机制,帮助中小学思政课教师提升理论素养、教学能力和育人水平;江西依托特色红色资源开发一体化教材,小学看图画、中学讲理念、大学讲担当。瓒呭競渚垮埄搴椾笅鍗曚紭鎯� 姣忓ぉ棰嗗彇鍒敊杩囷紝鍗曞崟浼樻儬浜笉鍋�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妇产科专家告诉你:到底多大年龄,才算高龄产妇?不妨提前了解下 (2023-03-11) |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