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更主动 产业更兴旺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4-03-2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2024年新春伊始,南京林业大学竹业研究院揭牌成立。“这是按照‘搭建大平台、承担大项目、凝聚大团队、取得大成果、作出大贡献’的思路,组建的一个以培育林业新质生产力为导向的协同创新平台。”南京林业大学校长勇强说。

    多年来,南京林业大学主动对接国家战略需求、聚焦竹产业发展难题,以组织链串起学科链、人才链、服务链、产业链,“党建+产业”同频共振、互利共荣,促进竹产业高质量发展。

    真情帮扶

    日子如竹节节高

    竹研究是南京林业大学的传统优势。早在1985年,学校就成立了我国较早专门从事竹类植物生物学多样性、生态培育与有效利用的研究机构——竹类研究所。“服务社会乃立所之本。”建所之初立下的“规矩”,成为一代代南林竹学研究者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

    2000年伊始,南京林业大学成为贵州省林业高质量发展的定点帮扶单位。“我们走过一个个山头,在一片片竹林里找问题、想办法。”彼时还是竹林生态学方向博士研究生的刘国华,首次体会到“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实践意义。针对当地竹业生产过程中的“真问题”“真需求”,团队开展了长期深入的研究,相继攻克了制约我国主要经济竹种竹苗规模化生产、竹林高效生态培育等技术瓶颈问题,在西南山区重要经济竹种产业化开发关键技术方面率先在国内取得突破。

    成果只有为民所用才有价值。20多年来,南林竹学研究者将竹资源培育与我国西部山区脱贫攻坚和生态建设紧密结合,探索出“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的精准帮扶“南林模式”,带动西南山区20余个市县竹产业成为支柱产业,总增收超过500亿元,为脱贫攻坚事业作出突出贡献。

    近年来,南京林业大学竹业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竹类所所长、直属党支部书记刘国华持续带领党支部与地方政府部门、龙头企业、科技中小企业等党组织联建共建,成立“党员服务队”,打造“林间党课”等,“要让乡亲们的日子像竹子一样,枝繁叶茂‘节节高’”。

    靶向发力

    “以竹代塑”前景广

    竹子作为速生、可降解的生物质材料,是塑料的重要替代品。“以竹代塑”为加强塑料污染全链条治理指明了方向。

    竹林深深,学问深深。科技攻关要坚持问题导向,奔着紧急、紧迫的问题去。为此,南京林业大学竹业研究院从科研规划、科研方向、科研选题、科研目标等源头入手,主动对标对表“四个面向”要求和“充分体现国家意志、有效满足国家需求、代表国家最高水平”创新价值标准,引导科研人员从“我要做什么”积极向“国家需要我做什么”转变。

    如今,竹子不仅能够替代塑料,而且由南京林业大学竹材工程研究中心研发的炭化楠竹果蔬苗木大棚,其抗拉伸能力可与优良的铝合金材料相当。而竹资源生物加工创新团队也在加紧推进“以竹代粮”研究进展。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林业大学竹业研究院首席专家曹福亮说:“我们的目标就是用自主研发出来的‘科技竹’,挑起美丽与富裕共生、生态与生计良性循环的产业振兴‘金扁担’!”

    强根蓄势

    侵天翠竹别样“红”

    南京林业大学竹业研究院是一个下设14个研究团队、百人规模,以多学科交叉融合为主要特征的“大科学”创新组织。就如何高效率地开展科研活动,学校进行了一系列有益探索,关键是在“科研线”和“管理线”的基础上,增设了一条“思想线”,将党的基层组织有机融合到科研攻关的组织体系中,把党建工作落实到产业链的“前线”。

    把组织建在“链”上。组建由学校党委书记、校长任组长的“碳锁未来”“绿水青山”联盟项目团队,将“党建统领、改革先行、优化布局、合作发展”作为提升科技创新水平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重要路径。

    把队伍聚在“链”上。构建“有组织科研和人才培养一体化”模式与本硕博一体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具有鲜明行业特色的产教融合高层次专业型人才培养模式。

    把服务抓在“链”上。围绕地方竹产业高质量发展解决项目推进过程中的难点重点问题,深入调查研究,商定“需求、资源、项目”三张清单,开展重大科技任务、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压茬破题,助力竹产业不断向价值链的高端“拔节生长”。

    立春已过,绿意翻涌,新的希望与生机正在广袤的竹林间萌发。“把党建工作的政治引领力、组织凝聚力有效转化为产业发展推动力、服务保障力,这将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注入强劲‘红色动能’。”南京林业大学党委书记赵茂程说,“我们将按照‘党建+产业’生态共富新模式,开‘竹’马力,下‘竹’功夫,做‘竹’文章,共绘‘竹乡美、百姓安’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画卷。”

    (刘国华 方彦蘅)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