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些“破冰之举” 打造面向未来的教育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4-03-2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多位代表委员提出要推行面向未来的教育。何谓未来的教育?未来的教育有何走向?如何构建面向未来的教育?整体而言,未来的教育是面向国际化、立足本土化,依托数智化、着力多样化,关注个性化、致力终身化的教育。未来的教育之变是社会发展、时代发展使然。当前,人类社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变化巨大。新一代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基因工程等数字新基建主导着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经济之争、军事之争、科技之争、数据之争的较量日趋白热化。未来的教育唯有拥抱这些变化,才能使学生在数智化的环境中探寻个性化的学习路径,在多样化的教学形态中寻求适切的学习模式,进而成为符合中国社会之需、时代之需的栋梁之才。

    然而,我国面向未来的教育还存在诸多痛点、难点。例如,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不强,长久以来被视为教育的短板;教育的功利化、应试化现象依然突出,难以较好地贯彻个性化、因材施教的理念;教育评价依然存在以分数作为评判的主要依据的问题。对于以上种种难点、堵点,需采取“破冰之举”。

    面向未来的教育,需关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破解学生创新能力弱的问题。创新型人才是具有学习力、思考力和行动力,能够引领未来发展的人才。正如全国两会期间的教育界人士所言,“死记硬背的能力已不再重要,而要关注学生创新能力的养成”。这要求学生富有超前的创新思维与强烈的创新精神,以及将创新思维与创新精神转化落实到实践中的能力。对此,教育要将创新能力培养融入学生学习实践全过程,基于学生的兴趣爱好,积极采用互动式、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批判思维,帮助学生形成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面向未来的教育,要通过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破解难以有效因材施教的困局。人工智能技术的持续迭代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教育信息和优质的学习资源,加速了学生学习模式变革。在智能技术的帮助下,学校应致力于推动学生自主化、个性化学习,促使学生主动建立“学习圈”,运用项目式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提升自身的学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多学科、跨学科的人工智能新型课程体系能够依赖大数据与新技术,为每一名学生“量身定制”学习方案、学习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智能技术精准把握每一名学生的学情,有的放矢地调整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进行课堂教学。

    面向未来的教育,要建构双重教育评价体系,破解“唯分数”评价的困境。双重教育评价体系即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评价体系和学生学业发展的评价体系。学生全面发展评价是对学生大脑和身体发展、健康与安全发展、认知和情感发展、个性和社会性发展、道德和公民性发展以及艺术和审美发展的评价。学业发展评价是对学生的学科知识包括学科概念、学科理论、学科文化、学科能力、学科方法、学科思想、学科本质、学科学习技巧和学科伦理的评价。双重评价体系不仅有助于从根本上解决“唯分数”评价的困局,而且也可成为教育评价中功利化、形式化、模糊化等问题的破解之道。

    因应时代之需,未来的教育需要持续探索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融合的发展之道,聚焦教育中长期存在的难点、堵点,积极探寻解决之策,持续探索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手段与路径。然而,无论时代怎样变迁、技术怎样革新,未来的教育变的始终是形式、内容、方法,不变的是教育以人为本的立场、立德树人的初衷、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使命、对公平与质量的追求,以及教育强国的责任与担当。唯有在不变中应万变,把握教育规律、坚守教育初心,才能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并与中国式现代化相匹配的高质量教育体系。

    (作者系伊犁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讲师)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