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交融的见证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4-03-2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土家族三滴水床(清) 京族绣花彩法衣(清) 北流型铜鼓(南朝) 扫描二维码 一览“镇馆之宝”风采 扫描二维码 一览“镇馆之宝”风采

    ?高校博物馆·镇馆之宝

    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博物馆前身是成立于1955年的中南民族学院少数民族文物陈列馆,1984年经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批准,在著名学者吴泽霖先生的倡议和主持下重建,前国家副主席乌兰夫同志亲笔题写了馆名,是我国第一座以“民族学博物馆”命名的专业性博物馆。

    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博物馆收藏了我国南方以壮、苗、黎、土家、瑶等民族为主的民族文物藏品一万余件(套),其中不少堪称珍品,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和学术价值。博物馆现辟有美美与共、记忆武陵、工艺奇葩、椰风海韵、枫香树下、锦上添花、斑斓霓裳七个展厅,举步之间,广大观众便能领略我国各民族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和风俗民情;若有志于民族学、人类学、文化学,更可登堂入室,寻根本、溯源流。

    1 

    现收藏于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博物馆的土家族三滴水床,为清代原件,黄杨木制,属大型雕花家具。床宽、高各2.68米,进深2.51米,内铺长2.1米,宽1.4米。整张床全部采用传统的榫卯结构制作而成,工序繁多,工艺复杂,刻花板檐额三层,呈喇叭状由内向外扩展,上雕蝙蝠、花瓶、服饰、房屋、金瓜及各种花草等,雕花图案大多有“取谐音喻吉祥”之意。莲花寓意着莲生贵子;金瓜寓意着瓜瓞绵绵;蝙蝠寓意着福寿如意;花瓶中插着莲花与三根戟,寓意“平平安安、连升三级”。浮雕、镂雕相映成趣,堪称土家族雕刻艺术精品。

    滴水床以明清中原地区的围廊式拔步床为原型发展而来,是一种流行于南方各地区的大型民间家具。土家族滴水床名称由来,有两种说法。其一是床的外观类似于屋檐排水的层进式结构,每一层床檐均取屋檐滴水之意,因此被称为滴水床;其二是此床作为土家族姑娘出嫁时的家具,因土家族婚俗中有“哭嫁”的习俗,哭得泪水越多则婚礼越是喜庆,泪水滴在床上,故称“滴水床”。

    2 

    铜鼓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云南,广泛分布于我国的云南、贵州、广西、广东、海南、四川、湖南、重庆等地区和东南亚,在我国壮、布依、侗、苗、瑶、毛南、水、傣、彝、佤等民族中均有传承,至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中国的铜鼓分为滇系和粤系两大类,有万家坝型、石寨山型、冷水冲型、遵义型、麻江型、北流型、灵山型、西盟型等。

    北流型蹲蛙云雷纹大铜鼓,造型大气,对称,收腰,有四耳。鼓面中心为八芒太阳纹,往外有9层晕圈,晕圈内有细小的雷纹、云纹和复线纹。鼓面铸有两组相对排列的4只立体青蛙。侧身布满细小的雷纹,鼓腰平直。鼓胸与鼓腰连接处左右各有两耳。铜鼓主要采用泥型合范法和蜡模泥范法两种工艺技术铸造,大体上都要经过制模、制范、合范、浇注、拆范、修整、定音等工序。北流型蹲蛙云雷纹大铜鼓铸有太阳纹、晕圈、云纹、雷纹等纹饰。鼓面铸有4个立体蛙饰,反映黎族崇拜蛙神。铜鼓可用来演奏音乐和发送信号、召集人手,亦可用来指挥战阵、祭祀、陪葬。北流型铜鼓在两广地区传说是东汉伏波将军马援所铸、所留,所以又称为伏波鼓。

    铜鼓一鸣,雨来谷丰,人畜平安,富贵常在。北流型铜鼓寄托着壮、黎、布依等各民族的美好愿望。

    3 

    在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博物馆里,珍藏着一件全国唯一的孤品——清代京族绣花彩法衣。这件绣花彩在京族地区已消失,十分珍贵。

    京族的绣花彩是京族在过哈节祭海神时,哈公所穿。京族的先民在秦汉时代属南越国,后归交趾郡。现今居住在我国广西防城港的京族,是16世纪初从越南北部的涂山迁徙而来,到达我国广西防城港后定居下来,积极融入汉文化中,绣花彩法衣有着明显的中华文化特征。

    绣花彩上半部正中间绣有降妖除魔的龙头,下半部正中央绣有海水江崖纹。海水江崖纹常用于古代龙袍、官服下摆的吉祥纹样,带有着一统江山的含义。在汉族民间,海水江崖图案也常出现在瓷器、漆器、家具等传统工艺品上,京族绣花彩的海水江崖纹,是将中原汉文化与海洋文化融合,寓意福山寿海,镇妖降魔。

    绣花彩刺绣工艺采用中原汉族的盘金绣工艺,盘金绣源于苏绣,由于使用金线,金碧辉煌。绣花彩法衣无论纹饰、色彩还是工艺,均充分体现了海疆与内地文化上的交融与共享。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