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校合作”浸润式培育学科核心素养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4-03-2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小志愿者王泰陆安在演唱自己创作的歌曲“走进青博”。
学校供图

■课改一线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课程实施解读部分明确提出:“社会资源是校内资源的必要补充,既包括物质资源,如历史遗址遗迹、博物馆、纪念馆……”“跨学科主题学习”板块中也提出建议——“历史学习与现实探究有机联系”“史料研习与社会实践有机配合”“校内学习与校外活动有机结合”。2017年,国家文物局在《国家文物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开展博物馆教育示范点建设,建立馆校合作机制,创建与学校教学相结合的博物馆青少年教育活动项目品牌。”

    十多年前,我国博物馆开始免费开放,现在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加入到“馆校合作”的行列当中。博物馆资源对学校教育的补充与促进作用日益凸显,学校也逐渐成为博物馆为未成年人提供教育服务不可或缺的合作伙伴。

    那么,初中学校如何持久有效地开展“馆校合作”呢?青岛市张永梅名师工作室携手青岛市博物馆,在青岛市博物馆设立了“发展核心素养培养基地”,开启了“馆校合作”之旅。

    我们以国家课程方案和历史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历史课程为主要内容,将课堂伸延至课外,从校园走向社会,通过线上线下“双向流动”“双讲双展”等一系列“馆校合作”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关注博物馆及其文物背后鲜活生动的传奇故事,在有趣的“旅行”中培育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家国情怀等学科素养,使学生得以全面而持续地发展。

    走进博物馆,感受历史

    目前青岛市经山东省文物局备案的博物馆有100余家,这些博物馆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工作室引导学生从走进家乡的博物馆开始,透过文物,用“心”触摸历史并享受博物馆文化,开展“走进博物馆,感受历史”系列活动,引导学生走进青岛市博物馆并撰写“我眼中的博物馆”主题征文。

    隋汶真同学参观青岛市博物馆后,独辟蹊径地以瓷器拟人的视角,写下了自己眼中的博物馆。在《钧窑鼓式瓷洗的记忆:后来》一文中,她这样写道:“我是钧窑御用贡瓷,刚搬来博物馆,我还不大适应,只好闭着眼回忆往事。在很久以前,我是被作为贡品运到开封的……我过了一段安宁日子;后来,我看见漫天火光,明朝诞生了;后来的后来,金人入关;之后,清朝又不见了……现在是21世纪……我被放置在玻璃展示柜里,安安静静地……”

    学生通过眼看、耳听,体会到了参观博物馆的乐趣,他们用富有个性的想象力,以细腻的笔触写下所见所思,为自己保留了一份独特而有趣的“记忆”。学生从中体悟出人生的不易,字里行间传递着对生活的积极态度。此后,他们又将这个“记忆”改编为历史小情景剧,自导自演,让更多师生感受到了博物馆之趣。学生也在行走中增进了对家乡和中华文化的了解,将课堂知识与社会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提升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走上大讲台,讲馆之趣

    对博物馆的了解仅仅局限于看、听、写是不行的,还要让学生自己讲出来。《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指出:变革育人方式,倡导学生在“做中学”。

    在“我眼中的博物馆”征文评选基础上,工作室组织开展主题为“走进青博,感受历史”的演讲比赛。小选手们走上大讲台,讲演激情,语言流畅,感情真挚。有人从宏观上介绍青岛市博物馆,有人从探寻历史足迹的角度介绍青岛历史沿革,有人从了解文物的角度发出由衷的感慨……

    演讲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发挥个性的平台。学生开阔了视野,思考更加深入,史料实证、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得以进一步提升,也带动其他倾听者感受着博物馆之趣。

    公益活动,践行志愿服务精神

    在“馆校合作”活动中,教师要做的不仅仅是传承,还需要弘扬,增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责任意识,也就是《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中强调的要突出实践,使学生在“用中学”。

    小志愿者们走进博物馆开展志愿公益服务活动,通过参与前台导引、学习服务礼仪、发放调查问卷以及专题讲解等服务活动,在提升自我的同时,培养了团结互助的品质,切身理解了志愿精神——用美好的微笑、真诚的态度、优质的服务展示博物馆人的热情好客,同时影响和带动更多的人成为文明和志愿的使者,像“火种”一样将志愿精神四处播撒。

    为博物馆代言,悟馆之趣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强调:课程实施要加强学思结合,引导学生在“创中学”。学生们参与“‘e历史’我为青博文物做代言”活动,通过多种方式为博物馆代言,如设计文创作品,制作文物微视频和文物小道具以及编创歌曲等。文创作品《鞭牛争春正当时》书签,提醒大家读书的重要性。在2020年新冠疫情肆虐、全国人民共克时艰的日子里,学生们搜集象征蓬勃春意和生机的文物资料,制作成文物微视频《春》,体现了对社会的体察和对民生的关注。小志愿者王泰陆安为青岛市博物馆创作了歌曲《走进青博》:“走进青博,这是一首诗……博大精深家门口,好为师表数一流……”他的真挚热情感染了大家,荣获青博颁发的特殊奖项“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奖。

    学生在搜集整理文物资料、编写脚本以及文创作品的录制和绘制文创作品过程中,一次次地反复与文物“对话”,以多彩而新颖的方式表达对文物的认识和理解。

    在“馆校合作”系列活动中,我们通过以赛促评、以奖促评和以展促评,实施“教—学—评”一体化,对学生核心素养的综合发展状况进行评估,并使其制度化、组织化和可持续化。“馆校合作”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综合素养。多元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史料实证、批判思维、勇于创新等素养得以增强,家国情怀油然而生;审美情趣的培育渗透其中,学生感知美、认识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在不知不觉中有所提升。

    “馆校合作”也提升了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学胜任力,在阅读相关书籍、沙龙培训、研究实践等活动中,教师的理论水平、史学修养和教科研能力等均有所提升,教育情怀日益浓厚。

    (作者张永梅系山东省青岛第六十一中学历史教研组长,侯春光系青岛市李沧区教育研究发展中心历史教研员;本文系张永梅主持的山东省基础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学科素养培育导向下的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图像史料’资源开发与运用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