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驱动国际中文教育发展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4-03-2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东北师范大学是国内较早开展汉语国际教育的单位之一,在1954年就曾派遣教师前往朝鲜、捷克、蒙古、越南等国进行汉语教学。东北师范大学国际汉学院的前身是文学院的对外汉语教学中心,创建于1987年,是当时东三省高校中仅有的对外汉语教育独立实体。学院秉持“传播中国文化,培养优秀来华留学生”的原则,在教师队伍建设、学生主体性发展、实践教学、对外交流等方面积极探索更加科学、便利的教学和管理方式方法,创新驱动国际中文教育发展,培养更多学识扎实、视野开阔、能力突出、能够肩负起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任的专门人才。

    重视教师队伍建设

    促进教学提质增效

    学院聚焦“一带一路”建设现实需求,明确教师作为国家中文教育活动引领者和实施者的重要作用,重视教师专业成长,结合前沿研究和学生需求创新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拓展沟通渠道,将学术前沿与教师研究成果转化为人才培养优势,提升国际中文教育质量。

    首先,学院立足国际中文教育专业长期规划,结合专业学位教育的发展趋势与政策要求,不断明确人才培养思路和方案,构建符合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稳步推进国际中文教育工作。学院定期举办“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政策解读暨经验交流会”“研究生导师工作培训暨立德树人经验交流会”等活动,组织职能部门和专业教师深入探究教育政策、课程教学、人才培养等议题,坚定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落实岗位职责,完善教学与管理沟通机制,形成以问题为导向的工作模式,畅通教职工沟通渠道,从而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其次,学院发扬“以交流促成长、以交流促教学、以交流促应用、以交流促创新”的活动理念,高度重视和支持国际中文教育专业的建设与发展,始终坚持通过打造高质量中文课堂和一流教育教学实践基地,提升国际中文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培养能够胜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国际化人才的目的。在十余年的耕耘与努力中,学院坚守中文教育初心,为高校师生搭建广泛交流、互相学习的平台,共同开展更多的项目和活动,推动国际中文教学创新发展。例如,承办2023“汉教英雄会”东北区国际中文教学技能交流活动,聚焦“打造高质量中文课堂”主题,邀请来自吉林省、黑龙江省、辽宁省、内蒙古自治区的18所院校的26支团队参与此次活动,共同关注国际中文教育的新动向、新趋势、新技能,拓展专业视野,提升教学能力;与加拿大圣力嘉学院孔子学院等联合举办系列“中文教研之道:国际中文教育论坛”线上会议,围绕文化教学、语音教学、写作教学、修辞教学、语言翻译等展开深入讨论,为国际中文教育学界提供良好的交流平台,拓宽学院师生的学术视野,提升其国际中文教育学科素养和教学能力,为国际中文教育学科建设和专业发展奠定基础。

    最后,建立了“双师型”课程团队。即“科研+实践”“校内+校外”“专业+行业”,理论与实践融合,产学合作,协同创新、协同发展。学院教师与外研社策划共同编写“学在中国”汉语强化系列教材,分为《基础教程》《实践教程》《词汇教程》三种,共5册,既适用于来华接受预科教育的汉语“零起点”留学生,也适用于追求高效学习并希望快速通过汉语水平考试(HSK)四级或五级考试的普通语言生,目前该套教材已经被近30所大学采用。

    激发学生内在动力

    提升文化传播主动性

    学院全面落实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采取多种激励措施、构建广泛学习空间激发学生学习内在动力,着力培养学生争先创优的意志品质与扎实过硬的能力,为其长远发展奠定基础,以便其在未来发展中更好地实现个人价值。

    其一,坚持党建引领,筑牢育人阵地。将思政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整合并利用各种隐性、显性思政教育资源,培养学生积极的价值取向,有效落实教书育人双重职责,培育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例如,开展“信仰引领方向,奋斗成就梦想”主题党日活动,以优秀学生党员的学习和成长经历分享帮助新生坚定理想信念,明确努力方向,树立正确价值观,成长为有担当的时代青年。

    其二,学院搭建沉浸式中文学习实践课堂。以书法比赛、朗读比赛、歌唱比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验、赴名胜古迹参观等活动为媒介,打造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文化交流平台,开展汉语实践教学,激发留学生对汉语的学习兴趣,增进其对中国和中国文化的了解与热爱,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其心中生根发芽。例如,学院以国际中文日为契机,举办“乐教中文·遇见美好”主题征文活动,鼓励中外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研究生讲述自身在国际中文教学中的乐事或难忘经历,鼓励留学生分享学习汉语的趣事与参与国际中文教学的体会,践行“中文:共筑美好未来”的核心理念;开展“感知中国”系列活动,组织留学生参观沈阳故宫、沈阳机床股份有限公司、沈阳航空航天大学等地,增进对中华历史文化和中国先进科学技术的认识与了解,培养其对华友好情感和认同,并激发其汉语学习热情;举办“月满中秋·情满东师”中外学生中秋文化体验活动,设置月饼品尝、灯笼制作、书法国画体验展示、手绘团扇、猜灯谜、投壶、“一起中文吧”等体验区,邀请来自62个国家的学生体验中秋节赏灯赏月的习俗,感受中国书法、古诗词的魅力,促进留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开展“中外学生线上线下共庆中国国庆节”特别活动,利用文字、视频等方式线上寄语,表达美好祝愿,使留学生感受中国国庆节氛围、了解中国文化与精神。

    其三,学院邀请优秀校友回校交流,鼓励其以自身学习经历和实践经验为基础,与在校学生分享规划、畅谈发展并答疑解惑,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专业发展方向,树立与国际中文教育发展需求相匹配的职业理想,做好职业规划,掌握职业目标所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激发学习主动性。例如,开展中国政府奖学金本科来华预科生校友与在校生交流活动,搭建新老预科生沟通平台,通过往届预科生校友的反馈,帮助在校预科生明确来华学习目的,增强学习动力,收获学习经验与方法。

    开展丰富实践活动

    拓展学习形式与维度

    学院坚持理实并重的原则,以丰富的实践活动磨炼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将校园活动、社会实践纳入实践教学工作,构建素质教育大课堂,强化学生情绪情感体验,着力培养其社会责任感。一方面,学院开展丰富的校园活动,以构建多元化中外文化交流平台、培养越来越多具有家国情怀的国际化人才为己任,营造良好的中外学生交流氛围,为提升学生培养质量、促进学校国际化建设与发展贡献力量。例如,学院联合环境学院举办第六届模拟联合国环境大会,以“聚焦塑料污染”为主题,参照联合国环境大会议程,安排环境学院学生与留学生共同组建不同国家代表团,围绕主题进行中英双语谈判,给予学生充分辩论空间,培育其全球合作意识和开放心态,锻炼其团队合作能力,增强其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担当;举办2023年度总结表彰大会暨中外学生新年联欢会,以“‘一带一路’通古今、‘一撇一捺’筑未来”为主题,以歌曲、舞蹈、朗诵、民乐表演等形式为师生奉上集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与国际风采的视听盛宴,有效扩展中外交流和中华优秀文化传播渠道。另一方面,学院坚持以赛促学,鼓励师生参加各种教学比赛,结合比赛主题为学生提供专业指导,积极协调各方资源,帮助学生认真备赛,强化知识积累,丰富实践体验,并以比赛为牵引,帮助学生发现自身在理论和实践学习中的不足,提升其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其心理素养、个人责任意识和集体荣誉感,为日后就业奠定基础。学院师生在第五届全国研究生汉语教学微课大赛、国际中文教学技能全国交流活动、2021年“最·孔院”短视频大赛、长春市“高校文明杯”评选等竞赛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

    加强对外交流合作

    推动海外教育实践

    学院始终坚持开放办学,致力于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国际交流,以扩大学校国际影响力为重任,积极与各个国家的高水平大学开展实质性交流与合作,在原有学科优势的基础上改革与创新教育教学,不断丰富教学资源,保障国际中文教育质量。学院充分发挥华文教育基地、国际汉语教师培训基地、教育援外基地、中国-东盟教育培训中心等国家基地的涉外培训优势,承办多期华文教师培训、外国本土汉语教师培训、华裔青少年“寻根之旅”、发展中国家教育官员来华培训、东南亚本土中文教师来华研修、海外华文教师吉林培训班、“华文教师证书”研习班等项目,共接待来自印度尼西亚、日本、俄罗斯、马来西亚等70多个国家的人员进行培训、研修。学院通过承办多样化的来华研修培训工作,加强与世界各国教育界、华侨华人的广泛联系,搭建起共同助力华文教育发展、汉语国际教育发展和支援发展中国家教育的平台,提升海外华文教师华文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水平,强化其中国文化知识储备与华文课堂教学技能,加深海外教育同行和朋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培养海外华校优秀教育工作者,助力海外华文教育发展和文化建设,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作出更多的努力和更大的贡献。同时,学院在“一带一路”框架下,不断提升国际合作与交流水平,建立更加广泛的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关系,形成更加开放的办学格局,全面提升学院国际化水平,为学院国际化人才培养注入新的活力。例如,学院与俄罗斯新西伯利亚国立师范大学共建汉语文化中心,双方就俄罗斯本土汉语教师培训、汉语言专业双学位培养及海外教学点建设等进行深入交流,持续提高国际化办学水平,通过国际合作与交流推进“双一流”建设,积极探索国际交流合作的新模式、新路径;与罗格斯大学纽瓦克学院协办“中西合璧,传颂经典”主题教育实践活动,通过对中外传统书画的赏析,为学生搭建广阔的文化交流平台,将文化自信融入人才培养,培育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激活其文化传承和对外传播的主观能动性;与俄罗斯伊尔库茨克国立理工大学在教师互访与培训、学生交换学习、共建海外实习实践基地、共建孔子学院等方面开展更多教育交流和人才往来,积极搭建平台、不断开拓渠道,努力探索更为丰富的国际教育资源,多措并举,提升学院的科研水平和教学水平。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