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西瓜虫引发的生命探究之旅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4-03-2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幼儿观察西瓜虫。胡珂怡 摄

    孩子们在教室外开辟了一片后花园,种植了许多爱吃的蔬菜。在养护菜园的过程中,一群西瓜虫吸引了他们的注意。“这里有只虫子!”“这里也有!”发现了一只又一只的西瓜虫后,孩子们试着把西瓜虫带回教室,并放到小桶里面观察:“西瓜虫爬得真快啊”“它有很多脚”……孩子们不断地与西瓜虫亲密接触,了解到许多有关西瓜虫的秘密。

    在小班孩子们探究西瓜虫的整个过程中,我们可以剖析孩子们对于“生命”这一词语的理解:从不注重西瓜虫的生活环境,到创设适合西瓜虫生活的“家”,再到把它们送归大自然,这是从“为我所用”到“尊重动物伦理”的变化;从把西瓜虫口头称为“我们的朋友”,到在好奇心驱使下把它们作为观察对象,再到以“生命个体”来看待比自己渺小得多的虫虫,这是从“假朋友”到“真朋友”的变化。

    关注生命角色:一桶土的“家”

    一天晨间活动中,当梦涵从菜园子抓来小小的西瓜虫想要放到小水桶里时,她突然停了下来:“这个桶里有好多西瓜虫了。”笑言问她:“你还要新的水桶吗?我去给你拿!”梦涵看到空水桶,双手相合鼓出一个空间,把西瓜虫藏在里面说:“我不要水桶,我去挖点儿土。”不一会儿,梦涵带着半桶土回到植物角,用小耙子舀起两只西瓜虫放到了土桶里,并高兴地喊来小伙伴:“我给西瓜虫做了一个家!”孩子们的小脑袋凑在一起看着土桶,努力在土堆里找西瓜虫的痕迹。

    孩子们早已在前期活动中发现西瓜虫最喜欢潮湿的环境、需要可以躲避的树叶和石块等。但在观察西瓜虫时,却只是利用一个小桶,单纯地把西瓜虫作为观察的对象。当梦涵突然决定不把西瓜虫放到空桶里时,她开始考虑到西瓜虫作为生命个体的意义,所以试着用土给它们做一个“家”。教师作为支持者,可以通过及时的关键性提问,引导孩子产生尊重生命的情感

    教师问:“梦涵,你为什么在桶里放了土呢?”锦睿着急地回答:“因为她要给西瓜虫做一个家!”教师又问:“之前我们不都是直接把西瓜虫放在桶里吗?怎么梦涵突然给它们做了一个家呢?”梦涵马上回答:“它们太可怜了,一直在爬啊爬的,都没有地方藏起来。”于是,越来越多的小朋友提出要去挖土给西瓜虫做一个“家”。教师跟着孩子们来到菜园子、花坛边、小农场,挖了不少土,也抓了不少西瓜虫。

    关注生命需要:西瓜虫喜欢的“家”

    在孩子们展示给西瓜虫做的“家”时,教师观察到,桶里出现了不同的新材料,比如贝壳、石头、树叶、苔藓、小花,孩子们说西瓜虫会喜欢。

    当孩子们以“为西瓜虫做一个家”为目的进行实践活动时,每个人会有不同的心理活动,表现出不同的行为,呈现出不同类型的“家”,也关注到了西瓜虫的生命需要。此时教师可以通过简单的对比,请孩子们自由交流,辅以适时的提问,帮助孩子们进一步换位思考。

    教师组织孩子们把自己给西瓜虫做的“家”放在一起,梓妤指着自己桶里的贝壳很自豪地说:“我做的家最好,西瓜虫喜欢贝壳。”依诺马上说:“我挖了苔藓,西瓜虫喜欢苔藓,还喜欢花,青菜开花的时候它很高兴的。”教师提问:“你们怎么都把西瓜虫喜欢的东西带来了呀?”疏影率先说:“因为它们喜欢呀,就要放到它们的家里,这样西瓜虫才开心。”锦睿还说:“西瓜虫看到喜欢的东西越来越开心,然后它们就住下来了。”其他孩子纷纷点头。

    关注生命状态:舒适又便于观察的“家”

    接下来的两天里,孩子们每次从户外回来都会带回一些小植物、小石块等,放到西瓜虫的“家”里,但慢慢地,大家发现观察西瓜虫变得很困难,因为水桶很小、很深,桶壁又有颜色,经常找不到西瓜虫。怎么办呢?

    现在正是孩子们对于西瓜虫兴趣最为浓厚的阶段,如果一时见不到西瓜虫,确实能帮助他们明白西瓜虫喜欢“躲藏”,也能一定程度上帮助孩子们学会耐心等待、安静观察,但如果长期得不到积极反馈,难免会消磨孩子们的兴趣、打击他们的信心、影响后续活动开展。教师应通过适宜的方式帮助孩子们获得延迟之后的满足感,并引发后续的观察与探究。

    午休时,教师通过视频和孩子们一起观察了其他人做的“虫虫之家”。在细节呈现上,孩子们清楚看到了虫虫趴在玻璃缸壁上的画面,十分惊讶地说:“鱼缸可以做虫虫家吗?”教师鼓励孩子们自己去尝试,于是,一个个透明的生态瓶慢慢出现。

    教师顺势提供了清晰度更高的放大镜、各种虫类标本、相关绘本等,一只只西瓜虫在生态瓶里的生活变得清晰可见。当它们钻进土壤,孩子们甚至有机会看见西瓜虫扭动的肚子和细密的小脚;把扩音器放在缸口,孩子们就听到了西瓜虫爬动的沙沙声;玻璃缸作为一种大口、较浅的容器,孩子们也有机会轻轻抓起西瓜虫,感受它在指尖爬动的感觉。同时,在颜料、彩泥等系列手工材料的支持下,孩子们竟然联系已有经验抓住动物的典型特征,做出了长条的蚯蚓、细长尾巴前面有个大脑袋的蝌蚪……

    关注生态关系:自然的“家”

    渐渐地,孩子们发现缸里的土干了,有些苔藓也变了颜色。“浇点儿水吧,西瓜虫不是喜欢水吗?”“浇水吧,草都枯萎了。”“西瓜虫喜欢潮湿,不是喜欢水。”“喜欢潮湿就是喜欢水!”这表明,孩子们关注到了西瓜虫生活的一个重要条件:湿度。这个概念在前期活动中曾反复被提及,但孩子们未曾真切感受到这个词的意义。与此同时,因为生态瓶中存在的生物远不止西瓜虫一种,苔藓、四叶草、蚯蚓、小蜘蛛等也陆续在生态瓶中存活下来,这可以帮助孩子们感受自然界各种生命间的相关性。

    在后续的观察和养护过程中,教师鼓励孩子们自己尝试使用各种工具,比如水杯、花洒、喷壶等,试着控制生态瓶中的浇水量,也引导孩子们观察什么时候需要浇水、浇水要浇到哪个部位、怎么关注土壤中的其他小动物。孩子们慢慢摸索出了一套更加适合饲养西瓜虫的方法,也在持续性的探究中感受到生命的神奇。

    饲养了一段时间后,孩子们不再把西瓜虫带回教室,并表示:“让它在地里玩,它会更开心。”当一个生态瓶被不小心打碎时,新的契机出现了,孩子们把生态瓶中的西瓜虫送回了大自然。

    西瓜虫探究之旅,是孩子们对西瓜虫从单纯地感兴趣到把它当成朋友的过程,更是孩子们发现生命、感受生命、尊重生命的体现。整个活动中,教师不止一次尝试优化低结构的活动模式、调整自然诱导区中的材料与隐性支持,帮助孩子们释放天性,打破约束,走向更适宜小班幼儿理解与接受的五感共通活动方式。

    (作者单位系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六一幼儿园)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乡村园与乡村如何互哺共兴     下一篇:大嘴巴青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