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为协同育人提质增速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4-03-2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教育数字化高度强调联通,也通过技术手段、合作平台,实质性提供了各育人主体间的共商契机

   ■有了数字化的支持,协同育人的发生和开展就能更充分、更丰富,协同育人的本质特征就会更明显

   ■在教育数字化的大背景下,每位协同育人实践的参与者都可能是“学”者,也可能是“教”者

 

    在2024世界数字教育大会的主旨演讲中,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强调要携手推动数字教育应用、共享与创新,呼吁让应用跨越国界的阻隔,让共享超越观念的分歧,让创新穿越思维的桎梏,以希望之门开启变革之路,以数字之光点亮前行之途,以教育之力厚植幸福之本,让所有人获得全面发展的动力和机会。

    这与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所拥有的系统集成、协同高效的思想一致,与立德树人、创新发展的目标一致,也启示我们,在当前全国各地全面开展校家社协同育人,建设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的过程中,教育数字化能在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工作方式、发展成效等多方面发挥巨大作用,提升育人质量和效益。

    数字化促进校家社建立更立体的主体间关系

    协同的本质在于主体间的合作,育人的效益和质量来自协同的水平。即便没有教育数字化,学校家庭社会之间也能协同开展育人实践;但一旦有了教育数字化作为基座,则协同育人实现的可能性与品质将以几何指数提升,校家社协同育人的空间也将充分扩展。

    教育数字化高度强调联通,也通过技术手段、合作平台,实质性提供了各育人主体间的共商契机。不少教育一线的实践案例也证明了这一点。例如,重庆市沙坪坝小学、深圳市宝安中学(集团)实验学校的老师们每年都会在寒暑假期间的校家社协同育人研究方面进行投入,他们在放假之前就通过微信群、QQ群等在线平台,不断加强与家长的协商与沟通,并开展问卷调查,修改完善假期活动方案。学生的需求、目标也通过数字手段立体、快捷地传递给家长和社区工作者。教育数字化使得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主体实现直接联通,意见、想法、灵感得以快速交流,全时空性、多层次性的共商关系得以建立。

    在当前社会生产、生活和治理不断实现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每个主体都已经生活在数字化时代。在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建设背景下,无处不在的教育数字化作为“倍增器”,会极大增强主体之间的联系、互动,提升协同育人的力量积聚度。

    教育数字化还将支持中国家长、教师、学生形成以全球为背景的合作关系,人类学习共同体的建立更为真切,校家社协同育人体现出的“大教育”性更为充分。以华东师范大学已主持开展9年的“你好,寒假!”“你好,暑假!”项目为例,几年前这个项目的国际对话与交流还需要相关人员直接参与国外会议、邀请国际友人来中国才能得以实现,但现在随着全球教育数字化的发展,使得参与这一项目的校长、教师和家长能直接建立与国际组织或其他相关国家同行之间的联系,也能更方便地借助国际资源为我国的协同育人事业提供参考和帮助。

    数字化促进校家社协同育人实践的可持续发展

    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实践质量直接决定协同育人的效果。有了数字化的支持,协同育人的发生和开展就能更充分、更丰富,协同育人的本质特征就会更明显。

    今年1月,山东省东营市胜利孤岛第一小学与当地企业胜利油田孤岛采油厂进行合作,开启了气候变化教育主题活动。与此同时,上海市第六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的学生、教师和家长,也通过连线方式,与胜利孤岛第一小学的师生们同步参观了采油厂,而且还直接与企业技术人员进行了线上对话和讨论。如果没有数字化的加持,这种场景几乎是难以想象的;正是因为教育数字化的发展、更多样化的主体参与,带来了更丰富、更复杂的教育过程,教育效益更是成倍地放大。与之类似,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龙虎塘实验小学家委会通过信息技术直接联动昆明、上海等地学校的家委会,每月举行跨省市家委会研讨和学习活动,实质性促成不同地域之间协同育人实践的开展与质量的提升。

    教育数字化在促成协同育人实践的可持续发展方面也能发挥其重要作用。还是以华东师范大学牵头开展的气候变化教育项目为例,每次活动的全程资源都能以数字化形式留存,既直接为后续活动开展和新的主体参与提供参照,也为基于数据的相关研究提供了极大便利,促成育人实践的不断总结与更新。因此,当东营市与上海市的气候变化教育主题活动形成首个典型案例后,极大激发了其他学校和家长的热情。目前参与该气候变化教育项目的全国各地的学校,都可以通过数字平台,方便快捷地学习到前期资源和经验,并发出自己的声音、分享自己的经验。教育数字化让不同地域开展协同育人实践的主体形成共学互学的关系,育人实践质量也因此得到保障。

    数字化促进校家社协同育人主体的数字素养提升

    校家社协同育人的根本目标在于立德树人,其中就包括对人的数字素养的培养。中央网信办、教育部等部门联合印发的《2024年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工作要点》也聚焦于全民数字素养提升,显示出国家对这一问题的高度重视。当校家社协同育人的实践建立在教育数字化的底座之上时,必将极大促成参与主体的数字素养提升。

    在教育数字化的大背景下,每个协同育人实践的参与者都可能是“学”者,也可能是“教”者。例如在气候变化教育项目中,借助教育数字化手段与平台,参与这一项目的全国各地教师、学生和家长等,都可以通过数字学习而感知、理解全球气候变化的状态,交流探讨应对气候变化的策略与方法。在此过程中,学生作为受益者,他们的数字素养和环保方面的教育素养都得到了提升与发展。同时,学生通过数字手段、数字平台、数字资源,将自己应对气候变化的思考与实践表达出来,并直接影响自己的同学、家人、社区人士乃至国际友人对此问题的关注与理解。实践出真知,校家社协同开展气候变化教育中的每个参与者都在数字化情境中发展了数字素养,包括增强了数字伦理意识。

    学生、教师、家长、社会人士等各方数字素养的提升,必将继续推动基于数字化的校家社协同育人工作的开展。更多主体借助教育数字化而得到学习和终身发展的机会,也能更高质量地参与到协同育人的事业中,积累更多的数字学习资源和数字治理经验,并促进形成更完善的协同育人网络。

    总而言之,校家社协同育人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教育数字化所带来的集成化、智能化、国际化特征也越来越突出。二者的结合,将极大保障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助力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的建设。

    (作者系上海终身教育研究院执行副院长、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编者按     下一篇:构建数字素养培育的全链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