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训提质的关键是坚持“一线立场”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4-03-27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前段时间,我参加了一天的培训,主题是劳动课程课题研究。上午培训开始不久,坐在我左边的两名教师就酣睡起来了。这是两个年轻的小伙子,看面容,应该刚参加工作不久。坐在我前面的两名中年教师则一直窃窃私语,时不时发出笑声。环顾四周,我发现没有用心听讲的教师实属不少。到了下午,我没再见到那两个小伙子。他们可能是换了位置,也可能是签到完成后溜走了。

    在我看来,专业培训机会是学校给教师的最大福利。专业培训可以为一线教师描绘更多教育可能,为反思和实践提供科学参照和权威指引。如果一名教师开始排斥专业培训,那么他必将陷入专业成长的窘境,只是教师本人往往不自知,或者即便知道也不愿直面。

    其实,在教育一线,消极参训是一种司空见惯的现象。培训主办方也对培训效果保持冷峻,往往对消极参训现象视而不见。但是,毫无疑问,消极参训是一种资源和机会的浪费。这些熟睡的教师本来可以用这段时间做一些更有价值的事情,他们占用的培训机会也本可以给那些真正需要的人。我们不能任由这种现象一直蔓延,总得找到症结,以祛除顽疾。

    深究问题原因

    为什么培训效果低于预期?从一线教师的角度来看,培训的特定目标应包括三点:丰富完善教师的教育知识体系,精进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修正教师的教育教学情感态度与价值立场。然而,就我的观察来看,这些目标的达成度并不乐观。

    其一,参训教师的意愿和能力参差不齐。并非所有教师都愿意接受培训,有的教师是迫于学校压力,不得已而为之;也并非所有教师都能消化、吸收培训内容。多年从教经验告诉我,教师的接受能力受工作经验、认知系统、认知方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接受能力决定接受意愿,接受意愿也反作用于接受能力。部分消极参训的教师可能并非抵触培训,而是受教学经验所限,听不懂专家在讲什么;或者,他们能听懂专家的表述,但无法理顺观点间的内在逻辑,也无法厘清报告内容和日常教学之间的关联。

    其二,培训活动的形式单调乏味。前文提出,教师培训的主要形式是观摩公开课和听专家报告。因此,参训教师的学习主要靠“听”。而专家在报告时,讲述的内容往往超出参训者的认知边界。想要在报告现场顺利捕捉、理解、整合关键信息,并与自己的教育教学生活建立关联,对一线教师而言,是一件“烧脑”的事情。时间一长,势必会引起大脑不适,溜号现象也就在所难免。这与其说是参训者的主观意愿,毋宁说是难以克服的本能反应。

    其三,培训组织者缺乏系统思维。在正式接受培训前,教师知道的培训信息,只有“活动日程安排”中标明的观摩课及报告题目。在观摩课的过程中,教师们尤其是新教师虽然看到了教学过程,却往往看不懂授课专家的教学目标,不知道每个环节的用意,更不知道这样妙趣横生的课程是怎样设计出来的。至于报告环节,更是容易让教师们听得一头雾水:专家的核心观点有哪些?观点间的内在逻辑是什么?报告中的核心论点如何在实践中落地?待到上完课、作完报告,专家们大都一走了之,教师们的困惑却没有解决。这些都是一线教师关心而很少获得回应的问题。

    总之,当前教师培训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缺乏教师视角、背离一线立场。我相信,大多数教师都想成为好老师,就像大多数孩子都渴望成为好学生;但是,当教师参训时的学习体验被忽视,培训效果就必将大打折扣。

    寻求系统突破

    实事求是地讲,在现有条件下,彻底抛弃教师专业培训的讲授形式并不现实。如何增强教师培训的实效?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要坚持“一线立场”,可以从以下几点展开:

    首先,为教师量体裁衣。培训内容要考虑专家研究专长,更要侧重一线关心的内容。教师培训资源有限,需要进行合理配置。一方面,培训主办方应提供参训者参考指标,学校参照指标精挑参训人员,把培训资源放在合适的人身上,避免前文提到的资源浪费;另一方面,培训主办方应做好培训需求分析,关注一线教师最直接、最迫切、最现实的需要。学校安排和教师意愿要相向而行,建立一种目标导向的双向选择机制。

    其次,将培训过程前置。就像电影上映前有花絮和预告片的宣传作铺垫,教师培训也应适当预热和“剧透”。比如,培训专家可提前抛出几个旨在帮助教师理解培训内容的问题,推荐一些相关资料或书籍。“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一个人只有认识到自己的认知局限,才能真正理解别人的智慧。制造认知冲突,不应仅在培训现场,还应在培训开始之前。

    最后,让培训实效后移。目前教师专业培训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知行分离。让培训成果落地,应用到课堂上和学生中,不能仅停留在参训教师“长了见识”的阶段。这就需要学校和教师共同发力,对培训内容进行集体再咀嚼。

    一般情况下,学校会派多名教师参加同一场培训活动。去之前,学校应向教师们讲明期待,明确培训目标;回来后,大家可以坐在一起,探讨培训过程中存在哪些亮点,哪些理念、方法、模式能够实现本土化的迁移,具体应该怎么做,然后以微研究、微改革的定位付诸实践。在实践过程中,如果能够和专家建立联系,让其提供跟踪指导,那就更好了。

    总之,教师培训是指向塑造未来行动的系统工程,而不是一个可有可无、蜻蜓点水的过程。这项工程面向一线教师,必须要站在一线立场,想教师之所想,急教师之所急。从根本上讲,一线立场就是学生立场,只有把“我是谁”“为了谁”的问题想明白,才能把“从哪来”“到哪去”“怎么去”的问题搞清楚。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教育和体育局)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