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村过幸福的教育生活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4-03-27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对于中国教育而言,最需要的是行动与建设;只有行动与建设,才是真正深刻而富有颠覆性的批判与重构。”中国新教育实验的发起人朱永新如是说。作为一名乡村教师,我该如何行动与建设,以帮助其他教师和学生过上幸福的教育生活,是我23年来一直思考并实践的课题。

    融合教育润童心

    长在乡村、教在乡村的我,目睹了乡村小学中的“四多”现象,即:父母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多、单亲家庭子女多、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多、智障体残的特需学生多。我深知,每个孩子都是父母的心头肉,是家庭的希望。因此,刚走上讲台的我便立下教育宣言:“爱每一个孩子,决不放弃任何一个!”

    去年,班上有名特别爱哭的小郑同学。她的父母是外来务工的个体户,文化水平欠缺,也没有时间去辅导孩子。渐渐地,她的数学成绩开始下降。为了帮助她建立自信,我经常和她谈心,给她设立个别化的、能完成的小目标,每个周末还抽出时间去她家里补课,鼓励她点滴进步。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小郑同学已经成为班上最爱笑的孩子,期末考试也考了“优秀”。从此,她爱上了数学学习。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我最挂念的,还是学校里的特需孩子。为此,我组建了教师团队,努力研究实践“融合教育”理念。在一次全市“融合教育”教研活动中,五年级的智障学生小许拉着我的胳膊,激动地对来访的客人说:“我喜欢吴老师。”他的父母曾经想让其辍学,为此,我数次登门拜访、耐心沟通,积极发掘他爱画画、喜手工的特点,终于说服了他的父母。如今,他已经在学校多次举办个人画作和手工作品展,成了学校的“名人”。

    我深知,做一名好老师,要勤修“仁爱之心”,把温暖倾注到每一个学生身上,让他们享受到成长的喜悦。因此,即使有时会面对教学上的挫折,我依然能保持教育的初心。教育,就是我一辈子的事业追求。

    “让学”课堂成风格

    “让每个农村的孩子都能接受最适切的教育,让农村孩子和城市孩子拥有同一片蓝天!”我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

    在我看来,课堂是一个神圣的地方,是育人的主阵地。因此,我经常说:“课是教师最好的作品,上好课是天大的事。”结合农村学生的特点,我潜心教学研究,提出了“让学”的主张——让学生成为主人,让学习深刻发生,让学力得以提升。在具体的实践层面,我创设了真实性的情境、挑战性的任务、开放性的对话和表现性的评价,通过“入学→探学→联学→用学”四个板块推进教学,锻炼学生在课堂上“会听”“会想”“会说”“会用”,从而形成了既有意思又有意义的“情理交融”的课堂风格。一名学生在其公开发表的文章《幽默的数学老师》中写道:“他教我们末尾有0的乘法,会让我们在计算时把‘大鸡蛋’丢掉,算完再‘捡回来’。我们喜欢幽默的吴老师。”

    在课余时间,我喜欢读书和做研究。我坚信,机遇垂青有准备的人,教师的成长如果要跨越时间,就需要加强阅读、投身研究。经过不断学习,我先后主持了“基于核心问题的课堂改革实践研究”“小学数学挑战性学习任务的实践研究”“深度学习视域下小学数学理解性学习的实践研究”等11项省、市级规划课题。

    甘为人梯共成长

    教育的希望,在于拥有一支品德高尚、专业过硬的教师队伍。乡村教育更是如此。但是,乡村学校一直存在教师资源流失的问题,许多优秀的高校毕业生或因办学条件简陋,或因发展平台有限等问题离开乡村。在我看来,青年教师只要有理想、有热爱,扎根乡村学校,一样能拥有广阔天地。因此,我不仅要成为学生的“引领者”,更要成为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引路人”。

    曾经,我们学校有一批青年教师不知道怎么开展课题研究,也找不到可供查阅的资料。于是,我牺牲节假日,陪同他们到南京购买专业书籍,还多次去区教科室请教专家。在此基础上,我结合自己平时的思考、实践和积累,从课题立项申报书的撰写到课题研究计划的制定,对他们一一进行悉心指导。渐渐地,一批有志研究的教师成长起来了。仅2022—2023学年,我们学校的青年教师便取得了显著成果:立项市区规划课题10项,论文案例获奖118篇,各级各类优质课竞赛获13个一等奖、2个特等奖。

    除了做好自己学校的“教师传帮带”工作,我还经常通过指导磨课、点评课例、亲身示范等方式,帮助前来“求助”的其他学校教师。在我的脑海中,一直留存着这样一幅画面:2017年夏,受教育局委派,我前往西藏墨竹工卡县南京实验小学支教。远离家乡亲人、高原反应强烈的我,经常在课上到一半时,大脑就剧烈疼痛。但是,我选择努力坚持,没有落下一节课。临别时,在深邃的蓝天白云下,老师和孩子们追着汽车跑了近百米,呼喊着:“老师,别走!”“老师,一定要再来!”那一瞬,身披洁白哈达的我,眼眶湿润了。老师和孩子们淳朴可爱的笑脸,永远刻在我的脑海里。直到现在,西藏的老师遇到教学难题时都会发微信,让我指导一二。

    “师者匠心,止于至善;师者如光,微以致远。”躬耕教坛23载的我兢兢业业、孜孜以求,扎根乡村教育,守望教育初心,以自身的满腔热情和不懈努力,不断书写着人生新的篇章。我的信念只有一条——让乡村师生也能过上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从而去追寻生命的更多可能!

    (作者系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洪蓝中心小学副校长、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南京市小学数学学科带头人、南京市“斯霞奖”获得者)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