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化浪潮中谱写设计人才培养华章
数字时代已经到来,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面临新形势下的新变化,在创新引领发展、“中国制造”迈向“中国智造”“中国创造”、国家大力推进“四新”建设和新一轮学科专业目录调整的背景下,浙江师范大学整合设计学优质资源,协同现有的计算机科学、艺术学、文学、工学等优势学科,于2022年12月5日,将原先分布在3个学院的设计类学科、专业进行整合,新组建“设计与创意学院”。设计,作为连接技术与人文的重要领域,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革。设计师不仅要有扎实的艺术功底,更要具备跨界的思维能力和与时俱进的技术知识。在这样的背景下,学院与时俱进,致力于培养适应数字时代的设计人才,引领设计教育的革新之路。
学院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打造发展新优势,紧扣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目标中提出的“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等核心内容,坚持在地化、数智化、民族化、国际化的定位,坚持创意与创新、艺术与科技、理论与实践融合的办学理念,积极对接地方各级政府部门、特色企事业单位开展学科研究、实验室建设、人才培养及社会服务工作,致力于培养厚基础、重实操、善协同、会跨界的一流设计人才,积极推动教育与社会实际需求的结合,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引领未来设计潮流。
固本守基 以模块化课程为基础
学院以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以模糊专业界限为思路,以协同解决问题为导向,开展专业建设。初步建立起“1+2+1+X”(1门专业基础、2类专业素养、1支专业协同团队、X项专业实操)的模块化课程体系。专业基础包括认知模块、思维模块、表达模块、责任模块;专业素养是指专业能力模块、专业综合模块;专业协同是指依托毕业设计以团队化的方式协同解决问题,专业实操是指贯穿于教学全流程的师生项目化设计实践。
模块化课程作为设计与创意学院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其理念在于将传统的线性、刚性课程结构转变为灵活、开放的学习单元。在这一模式下,每个模块都是一个独立的知识体系,涵盖特定的技能或知识点,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未来职业规划自由组合这些模块,构建属于自己的个性化学习路径。这种教学模式的实施,不仅仅是课程设置的改变,它背后承载的是一种全新的教育哲学。模块化课程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自主性,鼓励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发挥个人优势,探索自己的潜能。同时,这种课程设置也更好地适应了社会对设计人才多样化的需求,使得教育更加贴近实际,更具针对性和应用性。在实施模块化课程的过程中,学院还特别注重课程内容的实时更新和优化。学院紧跟设计领域的发展趋势,及时引入新的技术和理念,确保教学内容的前瞻性和创新性。这种动态更新的机制,使得学生能够及时接触到行业前沿的知识和技术,为他们未来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除了模块化课程的创新之外,设计与创意学院还积极探索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通过跨学科的合作项目和研讨会,学生们有机会与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和同学交流思想、碰撞火花。这种跨界的学习方式不仅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的综合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与此同时,学院通过与企业和社会组织的紧密合作,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实践机会。在这些真实的项目中,学生能够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检验和提升自己的设计能力。这种以项目为导向的实践教学模式,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实战经验,增强了学生的市场适应能力。
高度融合 以思政引领为内涵
学院以党的建设为指导,将思政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积极探索与时俱进的党建和思政工作模式,助力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构建了完善的思政教育课程体系,通过优化思政课程设置、加强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有机融合等方式,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相互促进。开发具有设计专业特色的思政课程开展方式,增强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
通过深化思政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将党建内容与思政教育内容相融合,增强学生对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注重将党的创新理论成果融入思政教育,在思政教育中充分运用党建工作的方法和经验,将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注重将思政教育的成果转化为党建工作的动力,推动党建工作的创新发展。加强党建与思政教育队伍的建设和管理,通过培训、交流等方式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和能力水平。注重发挥党建与思政教育队伍的协同作用,形成合力共同推动人才培养工作的深入开展。
创新思政教育方式方法,采用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体验式教学等多种方法,提高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同时,学院还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思政教育,拓展思政教育的时空范围。构建思政教育课程体系,通过优化思政课程设置、加强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有机融合等方式,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相互促进。同时,学院还注重开发具有设计特色的浸润式思政育人手段,依托“红色创意训练营”“‘画说’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等思政元素创作与展陈设计,增强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积极拓展思政教育实践平台,通过开展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文化活动等形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思政教育的魅力。同时,学院还加强与地方政府部门、企业的合作,建立联合实验室、实践教育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平台。
目标明确 以系统化思维为导向
学院构建了以系统化思维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注重课程的整体性、层次性和关联性。通过设置跨学科课程、综合实践课程等,引导学生将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有机融合,形成系统化的设计思维。加强课程之间的衔接和配合,确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构建起完整的知识体系。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与改革,积极推行项目式、案例式、工作坊式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系统化思维。通过参与实际的设计项目、分析典型案例、开展团队协作等方式,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系统化思维的实际应用,提升设计能力和实践能力。
学院强调整体观念和系统思考,鼓励学生从宏观的角度审视问题,理解不同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跨学科的协作项目将不同领域的知识融会贯通,创作出具有系统性思维的设计作品。为了贯彻系统化思维,学院在课程体系中融入了跨学科的学习模块,打破了传统学科界限,鼓励学生从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不同角度审视设计问题,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将知识综合运用到设计中的能力。学院强调项目式学习,让学生在实际的设计项目中运用系统化思维。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需要从项目的需求出发,综合考虑用户体验、市场趋势、技术可行性等多方因素,形成一个完整的设计解决方案。这种以项目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也让他们学会了如何在复杂的系统中寻找平衡点和创新点。
学院注重打造开放、协作的学习环境,鼓励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通过团队项目、研讨会等形式激发集体智慧和创造力。积极与行业企业、研究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将新的行业需求和社会变化引入课堂。这种紧密的联系不仅确保了教学内容的时效性和实用性,也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习和就业机会,使他们能够在真实的社会环境中检验和提升自己的系统化思维能力。
方向为先 以师资队伍建设为保障
学院注重引进和培养高水平师资,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资源,力求打造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充满活力的教师团队。通过构建特色研究中心,对现有师资进行重组,以快速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采取“打散、重组、再聚焦”的策略,让教师们能够更加灵活地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向和方法。在组建研究机构(团队)时,遵循“自主申报,动态调整”的原则,鼓励教师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专长,自主选择研究方向,同时也为教师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研究生作为学院的重要力量,也积极参与到各研究机构的工作中,为学院的学术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这些研究机构不仅服务于全院的各专业教学,还定期接受学院的考核,以确保研究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在学术研究方面,学院特别注重设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向。鼓励教师开展跨学科的研究,以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拓展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学院积极申报和承担国家、省部级的科研项目,这些项目不仅提升了学院的科研实力,也增强了学院的社会影响力。研究成果不仅为教学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更为地方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体现了学院的社会责任和学术价值。
学院高度重视人才引进工作,通过校企合作、学术交流等多种渠道,吸引国内外知名学者和业界优秀人才加盟。学院设立了名誉教授、客座教授等职位,为高层次专家学者提供了良好的工作平台和生活保障,从而吸引了一批在设计领域有着深厚造诣的专家加入。加强在职教师的培养与发展,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国内外的学术交流、研讨会和短期培训,鼓励教师进行学术研究和创作实践。同时,建立青年教师导师制,让经验丰富的教授指导青年教师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学院构建了多元化的师资结构,以适应设计教育的多样性和创新性要求。除了专职教师外,还聘请了行业专家、企业设计师等兼职教师参与教学,形成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鼓励教师进行教学方法和内容的创新,支持教师开展跨学科的教学研究项目。通过设立教学改革基金、优秀教学成果奖等方式,激励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以师资队伍建设为保障,注重引进和培养高水平师资,提升教师的学术水平和影响力,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和学习资源。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妇产科专家告诉你:到底多大年龄,才算高龄产妇?不妨提前了解下 (2023-03-11) |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