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彩文化点亮思政课堂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4-03-3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指尖轻点,各种历史文化资料跃然眼前;网页跳转,思政课程资源纷至沓来。近日,北京市“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数字地图正式上线。此举标志着北京“大思政课”建设再次迎来重要升级。 

    “我们要将推进‘大思政课’综合改革和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任务来抓,迅速行动起来,建机制、强基础、补短板、破顽疾,拿出切实好用的真招、实招,统筹推动北京市‘大思政课’和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北京市委常委、教育工委书记,市政府党组成员于英杰说。

    上线数字地图,开辟200余个“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

    点开数字地图,可以看到一堂堂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大思政课”:“虚拟展览”板块运用前沿科技突破时空界限,以沉浸式体验的互动方式,将思政小课堂与网络云课堂紧密结合;“示范课程”板块汇聚基地、学校、社会等多方育人力量,以“场馆里的思政课”等呈现方式,推动北京大中小学思政“金课”一体化建设;“实践活动”板块记录全市大中小学一次次行走的思政课,以“街巷中国”等打开方式,畅通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衔接的“最后一公里”。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学生于畅曾在国子监博物馆和中小学生同上了一堂“北京中轴线上的大思政课”。“当置身于历史的洪流中时,更能感悟时代赋予当代青年的精神伟力,更加坚定了我成为中华历史文化传承者与见证者的自信。”于畅说。

    在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王易看来,实践是北京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突出特征。王易介绍,近年来,中国人民大学把思政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全新打造“北京中轴线上的大思政课”、“大国边疆”育人工程等实践品牌,牵手中轴线辐射的北京市中小学代表以及141个陆地边境线所在县域中学代表,“大手拉小手”,引导学生“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全新上线的“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数字地图上,星罗棋布的红色点位,正是中国人民大学师生坚实的足迹。

    前门议事厅、12345市民热线服务中心、北京国子监博物馆、北大红楼……目前,在北京市“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数字地图上,分布于全市16区的200余个实践教学基地已全部点亮。

    “这些实践教学基地是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京华大地生动实践的重要载体,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红色基因的珍贵资源,是贯通融合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宝贵渠道。”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王达品说,“北京市要以首善标准建好用好‘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数字地图,着力建设一批‘沉浸式’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编写一批京华大地生动实践教案,培育一批高素质思政课专兼职教师,打造一批针对性、吸引力强的大中小学示范‘金课’,推动‘大思政课’落地见效、提质增效。”

    抓好顶层设计,“破题”思政教育一体化

    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不是不同学段工作的机械拼接,而是一项目标一致、要素共振、环节衔接、链条完备的系统工程。

    “是什么?”“干什么?”“怎么干?”北京市教育两委历时数月,深入各区、各高校开展大量调研,先后征求了大中小学校、区教育部门、专家代表的意见建议,起草形成了《关于推进北京市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指导意见(试行)》。这是全国首份省级层面的指导性文件,立足北京资源优势,建立了思政教育内容逐层递进、螺旋上升的一致性连贯体系。

    《意见》提出,通过系列举措,纵向推进大中小学各学段有效贯通,横向推动课内课外、网上网下、学校家庭社会等育人资源有机协同;围绕大中小学思政课、心理健康教育、学科育人、网络育人和实践育人一体化等方面,分别明确了不同学段的中心任务和育人目标,既考虑了学生成长特点,也突出了学段衔接要求。

    《意见》将重点任务列出清单,提出18项落地举措。例如,成立专家委员会和工作专班;立足“四个中心”资源优势,建设一批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教学数据库、资源库、数字地图、网络云课堂等,实现大中小学资源共享;开设家长课堂、开发家长教育课程、建设校家社共育咨询室,凝聚家校育人合力;面向各学段学生开展“书香校园”、“见字如面”书信交流、模拟政协提案等活动,鼓励高校党组织与中小学党团队结对共建等。

    北京市德育研究会在海淀区成立全国首个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研组。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与北京理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附属小学一体化建设了“1+N”工作机制,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党委书记、校长毛强介绍,“1”代表思政学科共建基地建设项目,“N”表示每年一个研究课题、一个未来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培养储备计划,每学期一次大学名师工作室培训活动、每季度一次跨学段教研活动、大中小学共上一堂思政课。共同体成员校集中各学段教学优势,在学段衔接上实现思政课从“背对背”到“面对面”的转变,不同学段的教学内容相互贯通、螺旋上升,让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

    同样形成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发展共同体的北京景山学校“徐特立实验班”,开展党团队一体化目标整合的主题式活动与大学中学学段衔接的联合式活动。北京景山学校党委书记张斌平说,学校还适时成立校家社教育协同中心,组织开展“攀峰家长讲堂”;拓展社会教育实践基地和校外辅导员资源,组织开展科创冬令营、教师开学第一课等,建立校家社统一战线,共同打好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的“组合拳”。

    王达品说:“落实思政教育一体化,不仅是学校单方面的事,还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有效联动。凸显‘我’这一学生个体视角,引导学生主动在家庭、家乡的生动实践中发掘鲜活素材,坚定理想信念,是北京丰富思政课实践教学生态的另一种路径。”

    丰富实践形式,为“大思政课”注入源头活水

    甲辰龙年北京春晚舞台上,首都高校学生以青春自信的风采,向全国观众讲述国家一级文物“铜坐龙”背后蕴藏的丰富文化。谈及那天的经历,北京印刷学院学生陈晓丽笑着说:“如果‘大思政课’都这么上,我希望多多益善。”

    这是北京市委教育工委与市委宣传部共同推出的“‘京’彩文化 青春绽放”行动计划中的实践成果之一。让青年学生通过亲身参与红色文化课题研究、文物研究、文艺作品创作、志愿服务等一系列“思政+文化”的实践活动,坚定理想信念,夯实文化自信。

    “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借鉴和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刘书林近日在题为《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改进思政课教学》的专题报告中,对首都教育着力打造“文化中心大思政课”作了精确注解。

    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书记李军锋说,依托“‘京’彩文化 青春绽放”行动计划等品牌活动,北京市教育两委将引导更多大中小学生在各类社会、校园资源中参观学习、志愿服务、劳动体验,接受北京古都文化、红色文化、京味文化、创新文化的滋养,健康成长成才。

    记者了解到,今年,“‘京’彩文化 青春绽放”行动计划进一步增加“电影中的文化大课”“‘百馆千展万人观’——首都高校力量走入博物馆”等优质项目,参与高校也从去年的16所扩充到26所。

    不仅如此,在北京市教育两委日前召开的北京市“大思政课”和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部署推进会暨交流展示活动现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大思政课”也如期而至。“‘打卡’科创,触碰未来”小学生科创体验行动、“我与院士面对面”科学家精神讲述行动、“寻访科创奋进力量”大学生集体采访行动等八大行动,把《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大思政课”建设方案》落在实处。

    李军锋说,首都聚焦“四个中心”城市功能定位的发展实践,已成为北京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源头活水。下一阶段,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将以首批“大思政课”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为抓手,努力构建具有首善标准、首都特点、首创精神的“大思政课”建设模式。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