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铭暄:法学人生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4-03-3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1988年,国际刑法学协会中国分会正式成立。随着中国刑法学学术水平的快速提升,中国分会的影响力也不断提升。

    1999年,高铭暄担任国际刑法学协会副主席,成为国际刑法学协会唯一来自亚洲国家的副主席。在他的推动下,2004年第十七届国际刑法学协会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这是国际刑法学协会成立一百多年来首次在亚洲国家召开大会,大大提升了中国刑法学界的国际影响力。

    “这次会议之后,中国刑法学界以崭新的姿态站到国际刑法学学术平台上,更多的中国刑法学者活跃在国际刑法学舞台上,发出了更多的中国声音。”高铭暄说。

    2015年4月12日,国际社会防卫学会授予高铭暄切萨雷·贝卡里亚奖,这是刑法学界一项极具分量的大奖,素有刑法学“诺贝尔奖”之称。高铭暄是首位获此殊荣的亚洲人。

    “这是历史性的突破,但这份光荣不仅仅属于我个人,首先属于伟大的祖国,同时还属于中国整个法学界。”高铭暄说,让中国刑法学跻身于世界之林,让世界承认中国刑法学的特色和独到之处,这事关中国刑法学的国际话语权问题。

    教育是一门“仁而爱人”的事业

    2019年9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高铭暄“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9月29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颁授仪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向高铭暄颁授“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奖章。

    “荣誉越高,责任越重。我是一名教师,捧着一颗爱心,站在三尺讲台,不求姹紫嫣红,切盼学生成才。”回忆当时情景,高铭暄难掩激动。

    作为我国刑法学泰斗,70年来,高铭暄在人才培养、教材体系、教学方式等方面的探索与创新,为刑法学高等教育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讲坛上,他为学生教授中国刑法、刑法总论、刑事政策等课程,培养出了大批法学人才。著名刑法学家、北京大学教授陈兴良,中国法学会副会长、最高人民法院原副院长、大法官姜伟等,都是他的亲传弟子。

    在刑法教学领域,他首倡“综述研究法”,即在教学中指定某个问题让学生全面收集中外资料,作出文献综述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这一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拓宽视野,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培养自己的学术方向。”高铭暄说。

    如今,这种方法已得到推广并应用于刑法学乃至整个法学界的研究生教育

    回忆求学时代,陈兴良满怀感激。“我对刑法真正产生兴趣是在1983年,当时高老师给我们讲刑法总论,他的课打破了我此前秉持的刑法无理论的偏见。在上课的同时,高老师让我们每人做一篇综述。正是通过综述法,我进入了刑法学研究的大门,这也成为我刑法学术的起点。”陈兴良说。

    在人才培养上,高铭暄创造性地提出了“三严”“四能”“五结合”的人才培养之道。“三严”,是对学生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严格训练;“四能”,指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翻译能力、研究能力、写作能力;“五结合”,即让学生做到学习与科研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全面掌握与重点深入结合、研究中国与借鉴外国结合、个人钻研与集体讨论结合。

    姜伟回忆,自己所在班级中,超过1/3的人毕业论文写的是刑法方向。

    “同学们都喜欢刑法,因为高老师全程参与了刑法草案的制定工作,在讲课时能把刑法孕育和诞生的脉络讲得非常清楚、细致。”姜伟说。

    在三尺讲台外,高铭暄将教学与研究结合,为新中国刑法学学科的发展壮大,奉献着心血和智慧。

    教材是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的基础工程。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颁布实施后,我国各大法律院校急需一本专业权威的教材,然而,当时全国还没有一本真正意义上的刑法学教科书,任务既紧迫又艰巨。

    1982年,由司法部牵头,邀请了全国12位刑法学界的专家和学者在北戴河召开刑法学教材统编研讨会,组成了刑法学教材编写组,高铭暄担任主编。

    经过日夜奋战,当年年底,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刑法学教科书——《刑法学》正式出版。一经出版,洛阳纸贵,出版社再版了8次,印数达200万册,创同类教材数量之最。因其在中国刑法学发展史上的奠基作用,1988年《刑法学》荣获国家级优秀教材一等奖和司法部优秀教材一等奖“双重殊荣”。

    1993年,高铭暄又主编了《新中国刑法科学简史》,填补了新中国刑法学发展史研究的空白。1994年10月,他主编的刑法学法学巨著《刑法学原理》三卷本全部出版,堪称中国刑法学的扛鼎之作,在荣获“全国高等学校首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后,1996年再度荣膺国家图书最高奖项——第二届国家图书奖,充分显示了其高超的学术水平和突出的实用价值。

    从1982年至2003年,高铭暄先后主编不同层次的全国性通用刑法学教材11部,发行量达数百万册,为我国刑法学教育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直至92岁高龄,高铭暄仍笔耕不辍,其主编的《当代刑法前沿问题研究》,对实务中虚假诉讼罪以及考试舞弊犯罪进行研究,更不乏网络犯罪以及人工智能问题。

    70多年来传道授业、奖掖后学,质朴的语言在高铭暄的弟子中代代相传——

    “教育乃我之事业,科学乃我之生命”是他作为人民教师的庄严宣誓。他将“培养、指导学生,当作一生中最大的乐趣和成绩”。“进入我的门下,就决不允许以混文凭的态度来虚度光阴。”这是高铭暄时常在学生们耳边的叮嘱。

    …………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70多年前,站在天安门西南侧翘首观看开国大典的学子,如今已成一代学术大家。

    “为国家哪何曾半日闲空”是高铭暄最爱的一句京剧唱词,也是他法学人生的生动写照。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