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育尚德之人 重实践立强国之基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4-03-3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作为国家、省、市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研学实践基地等,桂林市中小学生示范性综合实践教育中心由室内综合活动区、室外劳动实践区、综合训练区、生活区4个部分组成,细分为生命安全教育、社会责任教育等16个主题教育馆,以及学军学农等九大拓展训练区,主要面向中小学生开展综合实践和劳动教育活动。教育中心秉承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己任,践行“大思政”背景下的实践育人模式,取得显著成效。

    四大工程,全域研学,夯实“大思政课”

    教育中心秉持“知行合一,生活即教育”之理念,以管理优化、基础强化、路径深化、宣传内化“四大工程”为抓手,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思政实践教育融合发展模式。

    在管理优化工程中,持续优化“研学+旅行+劳动教育”融合发展体系,辖区内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统筹安排研学实践教育工作,每年小学四到六年级至少安排2—3天、初中一到二年级至少安排3—5天、高中一到二年级至少安排4—7天研学旅行活动。高中学段按“4+1”模式开展,即学生在教育中心进行4天的综合实践活动,在其他基地进行1天的研学和劳动教育活动。

    在基础强化工程中,整合优势资源,打造桂林研学旅行发展枢纽园区,创新构建“研学教育综合体”,开展小学阶段以乡土乡情教育为主、初中阶段以县情市情教育为主、高中阶段以省情国情教育为主的研学旅行活动,以及面向港澳和国际青少年创建研学专题线路课程,进一步推进“研学+旅行+劳动教育”融合发展。

    在路径深化工程中,分别在政府部门、社会、学校、学生、家庭层面举办“千企入桂”招商会、“万校研桂”游学年、研学名师工作坊、劳动教育运动会、劳动技能邀请赛、“小巧匠”“小达人”大比拼、“手拉手”等活动,深化和推广“桂林研学”品牌,在重大节点和寒暑假开通景区研学专用绿色通道,落实交通、门票等优惠政策,吸引外地学生前来研学旅行。

    在宣传内化工程中,借助网剧、快闪、短视频等载体,宣传和提升桂林研学实践教育的知名度及影响力。

    教育中心组织专家团队,开发了101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桂林植物园、桂林理工大学地质博物馆、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园、桂花公社等194处景区、场馆建立研学基地联盟,通过政策全域覆盖、主题全域设计、课程全域创新,打造“全域研学”新模式,开发出58条研学旅行精品线路和78门研学旅行精品课程,内容覆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文化、红色教育、生态自然、劳动教育等领域。

    自2018年启动运行以来,教育中心每年接待市内外参训学生和社会团体突破20万人次,牵手194处市级基地共同推动全市研学实践教育高质量发展,近5年接待学生参训突破1000万人次,学校、学生、家长、社会的评价满意度优秀率突破95%。

    红色教育,国防教育,矢志爱党爱国

    教育中心挖掘当地红色资源,以党建为引领,在各中小学校创新红色教育,开展以“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为主题的实践教育活动。

    例如,桂林市第十九中学在开学、毕业典礼等重要场合讲授思政大课;各学校结合“三月三”、学雷锋纪念日、清明节、劳动节、建党节、烈士纪念日、国家公祭日等节点,开展“学习新思想、做好接班人”等主题教育;举办先进人物进校园、忆苦思甜、入团仪式等活动;把伟大建党精神、科学家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和英雄模范先进事迹等引入学科课堂;组织志愿服务活动,开展红色研学等,引导中小学生传承红色文化、弘扬革命精神。

    教育中心开发了桂花公社研学实践教育基地,以秀峰区两新组织党建馆为阵地,组织学生参加“红心向党”研学实践活动;依托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园等基地,打造革命传统文化传承区,将野外生存、战地救护等劳动实践课程融入红色研学精品线路课程。

    教育中心打造馆校融通的实景课堂。例如,全州县打造“纪念馆里的大思政课”,在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园把脚山铺阻击战旧址遗迹当“教室”,把文物史料当“教材”,以“体验式教学+现场教学+专题教学”的方式,打造沉浸式研学课程。叠彩区把八路军桂林办事处旧址、尧山烈士陵园等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组织中小学生参观历史文物、回顾历史场景,在实景教学中知史爱党、知史爱国。叠彩区思政课教师还整理抗战和名人文化资源,与教育中心共建红色教学资源数据库,为思政课堂教学提供史料基础。

    为了增强中小学生的国防观念,国防教育也被融入思政课程。教育中心打造国防科工体验区,开发以“踔厉奋发强国防,勇毅复兴向未来”为主题的研学课程,在兴安县“红色传承·国防教育”研学营地,开展“增强国防观念,激发爱国热情”主题活动,通过升国旗仪式、国旗护卫队礼宾队列展示、军事装备现场教学等对学生进行国防教育

    学生们还参观国防教育馆,在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天目地学博物空间等基地参加实践体验课程,学习党史、军史、国防知识,通过国防教育和军事体验活动,树立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和报效祖国的决心。

    此外,学校思政课教师主动将思政教育转化为学生身边的一个个“小故事”,通过实物观看、鲜活讲解、互动体验等感性教育,培养青少年优良的思想道德品质。例如,胜利小学建设模拟法庭,增强思政课铸魂育人的实践力度,提升立德树人实效。

    传统文化,城市品牌,涵育家国情怀

    教育中心和桂林市各县、市、区教育部门合作,把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结合,推进“大思政课”建设,探索构建校内外一体化“大思政课”实践育人体系。

    一是依托灵渠博物院、王城景区、甑皮岩遗址博物馆、桂海碑林博物馆、恭城文武庙等研学基地,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践区。例如,叠彩区组织区属学校,围绕区域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开发以王陵、园林、石刻、陶瓷、古代建筑等为主题的研学精品课程;兴安县灵渠景区开展“千年古韵灵渠,彰显中华智慧”主题实践活动;拱极小学把民族传统艺术染缬引进美术课堂;大河中心校将传统非遗戏曲文化和陶艺文化引入校园;新民中心校开设“剪纸”校本课程,邀请桂林市非遗剪纸传承人进校授课指导;每年临近春节开展“百人写春联送春联”活动;每年“三月三”,组织民族文化展示、民族美食活动等。学生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于潜移默化中培养刻苦耐劳、爱家爱国等优良品质。

    二是把思政教育与自然生态保护、国情教育相结合,打造自然生态保护区、国情教育认同区等,借助七星景区、象山景区、芦笛岩景区、恭城红岩景区、龙胜广南水木侗寨等研学基地,通过思政和劳动教育融合的实践课程体系,对中小学生进行生态环境、乡村振兴和民族团结进步等教育,推动中小学生人文教育与经济发展紧密衔接。例如,象山区教育部门充分利用象鼻山“城徽”优势,积极打造“山水间的思政课”,在象鼻山景区上“守护绿水青山”思政课,在思政课“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中巧妙融入了景区中的象壁、古诗文、摩崖石刻等文化元素,教育引导学生在广阔天地中厚植家国情怀、激发挺膺担当。

    三是把思政教育和城市文化建设相结合。例如,在“桂林经典”城市品牌文化建设中,通过讲好山水故事、桂林故事,传承城市文化,延续城市文脉,保留城市记忆,彰显城市精神,引导学生热爱家乡文化,培养家国情怀;桂林中学以学校府学文化、红色文化、院士文化、校训文化等开展“文化育人”校本实践,开设“探寻百年印记,传承家国情怀”丹青课堂;市领导走进中小学,宣讲思政课,鼓励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三观,营造“大思政”育人氛围。

    劳动教育,融合发展,托举栋梁之才

    根据国家关于中小学生劳动教育的指示,教育中心积极推进“劳动+研学”“劳动+学科”“劳动+家校文化建设”“劳动+基地”四种“劳动+”融合发展模式,形成校家社协同育人的工作格局。例如开辟农耕养殖类、校园生态环境类、传统手工艺类劳动教育,涵盖空中蔬菜种植、小动物养殖、剪纸、竹编等15个劳动教育项目;结合劳动课程,组织学生开展烹饪、打扫等实践活动,每周开展家校共育劳动实践课,人人参与体验劳动。

    各中小学发挥劳动教育课程核心作用,构建“一育带五育”育人格局,设计“1+N”课程模式,在按质按量开好劳动课程的同时,对课程进行深度迁移与整合,将劳动教育渗透进各学科课堂,把各学科知识融进劳动实践活动,打造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的育人路径。例如,邀请桂林非遗传承人带着孩子们通过拣漓江石、清洗抛光、描形绘制、粘贴精修,创作出一幅幅栩栩如生的桂林石画;铁路西小学的师生通过山水采风,用巧手剪出《象山水月》《漓江渔火》《阳朔富里桥》等一系列精美的剪纸作品。

    此外,劳动教育、生态教育、非遗文化、科技创新教育等也被融入“大思政课”建设。例如,建成“创客空间”劳技室和电脑编程劳动实践室,开设“乐高搭建”“神奇3D秀”“机器人编程”等科技劳动课程,将科技创新与思政教育融合,培养学生的科技和创新思维能力,鼓励学生树立少年自强、科技报国、为民造福的理想信念;翠竹小学以非遗戏曲文化开展“文化育人”校本实践,开设“翠竹有戏——民族一家亲”戏曲课堂。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