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原大地渐起高峰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4-04-0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河南大学教授宋纯鹏(中)在实验室指导学生。学校供图

    作为教育人口大省,河南教育人口占全国十分之一,然而高水平大学不足的状况一直是河南人民心中的“痛”。高等教育的短板,导致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驱动力不足。

    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如何更好地回应国家战略部署、强省建设需求和人民群众期盼?

    “用非常之力,下非常之功,打造‘双航母’、培育‘第二梯队’,以‘双一流’建设及创建引领带动高校发展,努力让高等教育在中原大地起高峰。”这是河南省委、省政府给出的坚定回答,对教育寄予的殷切期望。

    锚定目标,高位推进,打造超常规支持体系

    自2017年郑州大学、河南大学进入“双一流”建设名单以来,河南省委、省政府就将两校的建设发展作为重点工作,摆在优先位置,制定特殊政策,持续强力推进。2021年6月,省委书记楼阳生到任河南后,河南省委更是以前瞻30年的战略眼光,作出了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华山一条路”的战略判断,确立了“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第一发展战略,并把“双一流”建设作为河南创新发展的重要环节,作出打造郑大、河大“双航母”的战略部署,同时根据建设国家创新高地和全国重要人才中心需求,实施“双一流”创建工程,大力培育“第二梯队”,与“双航母”形成矩阵。

    2021年12月21日,河南“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主题新闻发布会刚一结束,河南“大手笔”推进“双一流”建设及创建这一振奋人心的消息便迅速传开。

    发布会介绍,在第一轮“双一流”建设省财政专项投入40亿元的基础上,“十四五”期间,河南省财政分别安排郑州大学50亿元、河南大学25亿元的“双一流”建设引导资金,并在加大两校4个一流建设学科支持力度的同时,遴选考古学、化学等10个特色鲜明的优势学科进行倍增建设;遴选河南农业大学等7所高校的11个学科开展“双一流”创建,安排55亿元创建资金,全力打造“双一流”后备军。

    “投入力度之大,可以说在河南历史上前所未有。”省内在高等教育深耕多年的老教育人感慨地说。

    “羡慕!省里对学科建设能有这么大的支持力度!”省外不少重点高校的相关负责人赞叹道。

    打造一流创新生态,依靠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这是“华山一条路”,舍此别无他途。

    “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高校承担着提升创新源头供给能力的重任。当下的河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需要‘高等教育起高峰’。”河南省副省长宋争辉说。

    “双航母”重装启航,“第二梯队”整装前行。两年多来,楼阳生亲自部署推动“双一流”建设及创建,和省长王凯及分管省领导先后15次到9所高校调研指导,13次作出专门批示,15次主持会议进行专题研究,谋方案、送礼包、解难题。

    在加大资金投入的同时,一系列支持政策和措施接连出台——省委、省政府联合出台支持“双一流”建设及创建的3个指导意见,明确38条超常规支持举措;以省政府名义印发支持河南农业大学创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的若干意见;以省教育厅名义印发一流学科引才细则等6个支持文件;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学者成立“双一流”建设及创建专家指导组……全省上下构建起资金、人才、项目、平台等超常规支持体系,以及省“双一流”建设领导小组、有关部门、高校协同发力的推进机制。

    高等教育起高峰,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视野问题。2023年3月28日,由楼阳生和王凯担任双组长的河南省科技创新委员会召开第十次会议,专题听取“双一流”建设及创建推进情况汇报。在这次会议上,决定成立“双一流”建设及创建专家指导组,聘请国内权威专家,加强工作指导,为省委、省政府提供决策咨询,助力“双一流”建设。

    近3年来,河南先后邀请国内180名专家(包括53名两院院士),对“双航母”的4个一流建设学科、10个倍增学科和“第二梯队”的11个一流创建学科的发展规划逐一深入论证,对照国家重大战略和河南产业发展需求,强化学科方向的凝练和学科特色的塑造,以小方向谋求大突破,为9所高校“筑峰工程”的发力进一步明确了方向。

    “自2021年以来,河南还先后批准成立了20家省实验室,分别由一位院士领衔;大科学装置也实现零的突破——郑州大学牵头建设的超短超强激光平台,将为物理、化学、材料、医学、农学等多学科领域提供新型实验手段,有望在多领域引领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河南省教育厅厅长毛杰告诉记者。

    “河南对‘双一流’建设及创建的重视程度、推进力度、工作效度,在全国都是少见的。”河南省“双一流”建设及创建专家指导组成员、高等教育知名专家感叹道。

    攥指成拳,高效推进,“瞄准一流战、追着一流干”

    凌晨1点多,河南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办公楼206房间的灯还亮着——这里是该校于2021年专门组建的机械工程一流学科创建团队工作室。

    “时不我待!总感觉时间不够用,加班到凌晨一两点都是常事儿,但大家没有人叫苦叫累……”工作室青年博士党员杨芳告诉记者,“‘学科特区’政策给我们学科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我们倍感珍惜。”

    杨芳所说的“学科特区”,便是河南省委、省政府对“双航母”及“第二梯队”政策倾斜的一个具体体现。

    “所谓‘特区’,就是要在高层次人才引育、职称评定、人才培养、科研创新、国际合作交流、资源保障等各方面给一流学科建设及创建以特殊支持,扫清体制障碍,引导各高校创新考核激励机制,进而激发改革活力。”河南省教育厅副厅长刁玉华介绍。

    政策的红利远不止于此。两年来,38条超常规支持举措和一系列组合拳的“加持”,持续释放出强劲的发展动力。如今,“双一流”建设及创建已经成为9所高校的最大共识和头等大事。各高校自觉攥指成拳,拉高标杆,呈现出“瞄准一流战、追着一流干”的良好局面。

    郑州大学通过布局“学科建设创新中心”,统筹协调学科、人才、平台资源的一体化配置,建立高峰学科评价指标体系,引导各学科锚定重点任务,实现关键突破,推动学科高质量内涵式发展。

    “在郑大工作了12年,我深刻感受到学校一流创新生态的逐步形成。从过去的‘个体户’单打独斗,到后来小团队作战,再到现在的‘有组织科研’,学校科研创新氛围越来越浓,为青年人才成长搭建了广阔的平台。”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郑州大学“80后”教授徐明亮深有感触。

    科研氛围浓,学科凝聚力强,在以粮油食品特色鲜明著称的河南工业大学也不例外。该校“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入选河南省“双一流”创建学科以来,聚焦影响国家粮食安全重大“卡脖子”技术问题,打造产学研用一体化学科生态,积极参与国家与地方政府在粮食产后领域科研和发展方面的决策及咨询,并孵化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科技成果。

    在学科建设的基础上,河南还坚持问题导向,构建综合改革体系,深化质量改革。由省委领导牵头指导,在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探索以质量为导向的体制机制改革,行政管理“大部制”、教学组织“学部制”、科研“PI制”、教师聘用“双轨制”、学生学习“学分制”等改革陆续深入推进;指导9所高校围绕打造“学院、学科研究院、产业研究院”共同体,整合盘活校内外学术资源,并在9所高校开展“院办校”改革,扩大二级办学单位人事、财务、科研、学科专业建设等方面管理的自主权,有力增强了学院发展活力。如河南大学持续推进“杰出人才+团队”人才引进和梯队建设模式,打造建制化PI团队,开展有组织科研;河南农业大学强化学科群交叉融合,打造“学院、学科研究院、产业研究院”共同体;河南中医药大学深入推进书院制育人模式改革,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改革,正为高质量发展赋能,也为“一流创新生态”不断“输送”着新的生机和活力。

    集聚优势,凝练成果,河南高等教育高峰态势渐显

    神舟系列飞船、天宫空间站、玉兔二号、天眼、“蛟龙”号……如今,在这些大国重器身上,有着越来越多的“豫”元素,彰显着河南高校“双一流”建设及创建的丰硕成果。

    两年来,经过持续的高强度投入和超常规建设,9所高校的“双一流”建设及创建水平日益提升,高层次人才引育加速推进,高水平平台持续扩充,综合改革治理不断深化,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更加显现。

    去年11月22日,2023年两院院士增选结果揭晓,河南有6人当选。楼阳生表示:“这既是我省人才建设取得的历史性突破,也是我们矢志不移大抓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要成果。”

    河南省教育厅一项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以来,郑州大学、河南大学和11个一流创建学科共新引进高层次人才136人(含专兼职两院院士26人)、自主培育高层次人才138人(含两院院士和国外科学院院士6人)、国家级团队7个。

    高水平人才的入驻,无疑也为河南高等教育的“大跨步式”发展打了一针强心剂。在人才建设的助推下,一系列重大“卡脖子”技术难题得到攻关。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