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一个属于孩子的藏书世界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4-04-0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视觉中国 供图

    ■ “国际儿童图书日”特别报道

    童年需要滋养,选择什么样的童书,决定什么样的未来。在近日举行的2023年度“爱阅童书100”发布会上,资深童书出版人海飞说,现在进入了儿童文学、童书出版、儿童阅读的大时代,我们应该追求高质量的儿童阅读,全民阅读,儿童优先。据统计,一年中来自机构、出版社、媒体、个人等推出的书单有3000多种,书单满天飞,一方面推动了阅读,但另一方面也给教师、学生和家长带来了选择的困惑。

    到底什么是好童书?孩子的书架上、校园的图书馆里应该摆放什么样的图书?教师如何指导学生阅读?发布会现场,来自各领域的专家学者针对目前儿童阅读存在的问题、误区,从艺术、科学、人文、教育等角度深度解读,探讨如何用专业的眼光去选书、读书、用书。

    “读书”只是“读文字”吗

    “很多人问,无字书怎么读?认为‘读书’就是‘读文字’。”画家、图画书创作者姬炤华认为,千万不要把无字书翻译成有字书去读给孩子。阅读是一个由大脑深加工的过程,不但要用眼睛看,还要去思考并得出结论。图画书的意义在于绕开文字,使没有掌握文字工具的孩子先行阅读。将来当孩子掌握了语言和文字工具时,他就会比那些没有学会阅读却学了乱七八糟一大堆东西的孩子发展得更好更快。

    儿童学画也是如此,“我们常见的很多儿童画,实际上不是真正的儿童画。”姬炤华拿出两幅孩子画的大象介绍,左边是传统上教给孩子的简笔画,画得很像,但这不是孩子真正看到的大象,而是“技术培训”,是成人发明出来的一个大象的符号,在这个符号上你能找到大象身上拥有的一切,比如长牙、长鼻子、巨大的身体,除此之外,看不到大象的生活环境是什么样。而孩子画的大象身上涂满了乱七八糟的线条,这时候你一定要问孩子为什么这样画?他会告诉你,这是他亲自到动物园看到大象的感受——大象身上有长长的毛,不是光溜溜的,而且动物园里到处是毛茸茸、臭烘烘、脏兮兮的,于是他把自己对动物园的视觉、嗅觉、味觉等感观经验画出来,这才是真正的儿童画。

    姬炤华说,真正的儿童画反映了儿童大脑神经网络的发展,有经验的心理学家甚至可以根据这幅画猜到儿童大致的年龄和他的发展水平。比如,学者们总结出来一个儿童画小人儿的规律:3—4岁时就是画一个圆脑袋,插四根棍就是四肢;到5岁时,开始有了清晰的身体和四肢之间的差别;6岁孩子画的小人儿被学者叫管状小人儿;7—8岁孩子特别喜欢画各种姿势的小人儿,但是画不好;只有到了9岁以上的孩子,才能画好坐、站、跑等姿势。“全世界的孩子都是遵循这个规律,如果没有干预,他会像时钟一样精准。所以,儿童发展存在着关键期,正式学画要到9岁以后,也就是皮亚杰所谓‘具体运算阶段’到‘形式运算阶段’之间。过早教孩子画画,会打断孩子大脑神经网络的建设工作。”

    孩子应该了解的科学世界

    谈到科普阅读,2023年度“爱阅童书100”评委、国家动物博物馆副馆长张劲硕颇为感慨:“我们在评书的过程中,追求的是尽可能的科学和严谨,有很多读物充斥着人们的‘想象’,充斥着不科学的故事。回归到动物本身,回归到真实世界,却离我们非常遥远。”他以“雷达是仿生蝙蝠造出来的”为例,这个故事至少传播了几十年,但实际上根本就不是。蝙蝠所发出的声音是超声波,是一种机械波,而雷达是电磁波,本身波就不一样。另外,我们在发明雷达之前还不知道蝙蝠使用超声波,超声波真正被发现是到1938年才被正式确定的。再比如,刺猬背水果是不可能的;鳄鱼吃东西是吞咽,不会塞牙,因此不可能剔牙……类似这样不科学的故事非常多。

    张劲硕坦言,我们今天对孩子的美育教育是缺失的,很大程度上并不能让孩子有机会去审视自然之美、万物之美,我们更多强调的是对知识的输出,但对自然、对动物、对万物,怎么从人性的角度去了解和审美,反而是我们的科普书更应该去做的。

    让他欣喜的是,入选2023年度“爱阅童书100”的《橡树见证的1000年》,是一本把科学和人文、历史结合得特别好的科普书。全书以一棵橡树为视角,带领读者穿越时空,见证千年历史的变迁。书中描述了从森林到村庄,从村庄到城市的发展过程,展现了人类与大自然之间的互动关系。同时,书中还通过科普知识,让孩子们了解到橡树的生命周期和生长过程,以及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我们希望孩子们通过阅读了解这个世界,但归根到底是要让他们回归这个世界,去了解身边的一草一木、一虫一鱼、一鸟一兽,因为它们就生活在你的周围、你的校园里、你脚下的这片方寸土地,这需要孩子们通过自己的观察,去认识这个真实世界。”同时张劲硕也提醒,对科学的学习要有一个过程,如果在小学阶段或者学龄前阶段就开始让他们学习真正意义上的科学,这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因为科学从某种层面上来讲是冰冷的、残酷的——是你想象不到的一种残酷。所以按照人的成长和发展规律,我们应该回归孩子的本性,让他们先从“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开始,去认识这个世界的丰富多彩和生物的多样性。

    人文的核心是人本身

    所谓“人文”,辞海中这样定义:是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人文类的书籍包含了人类的历史、文化、哲学、艺术、心理、法律、社会等知识领域,它关注着的内容是人类的思想、情感、行为,以及人类社会发展的演变规律等现象。

    “人文是一个化育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好的读物是一个塑造孩子心性慢慢去滋养的过程,是在观察的每一分钟、每一秒实现的化育。”儿童阅读推广人、童书译者孙慧阳认为,人文的核心其实是回归到人本身。当孩子启动了人文书的阅读时,就好像是启动了多米诺骨牌神奇的第一张,不仅拓宽了他们阅读的视野,也成为现实世界存在的多元性、复杂性,成为孩子们去观察它的一扇门。更可以让孩子们了解不同的风土人情、各地的文化、不同的价值观和各地不同的生活方式,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同理心和包容心。

    如果将书籍比喻为精神食粮,那么孩子读书的种类越多,就越能吸收更全面的营养,精神世界也越能良好地发展。翻看这几年“爱阅童书100”书目,每一本优秀童书的背后都有一个或者多个创作者,他们将自己生命的一部分投入到了作品之中。深圳市爱阅公益基金会创始人、执行理事长李文如数家珍:

    《镜像》作者是澳大利亚作家珍妮·贝克。在书里,珍妮·贝克带着读者去探索和了解不同文化中的共性,以及共性中的不同。通过阅读,孩子不仅增加了知识,也更能理解和包容不同的文化了。正是因为珍妮·贝克自己也是一个喜欢旅游、接触广阔世界的人,才能把这样的价值观传递给孩子,她希望孩子能成为有胸怀、有见识、有共情能力的人。

    《耗子大爷起晚了》写了小女孩“耗子丫丫”在颐和园里的故事,有童趣、有幽默、有情感、细节生动,是非常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作者叶广芩曾在颐和园里生活,时过多年,儿时的回忆依旧历历在目。因此作品里的童真浑然天成,散发着真实的生命体验。

    还有一本叫《那些动物教我的事:一位自然观察者的博物学札记》的科普读物,作者张瑜是《博物》杂志的编辑,他每天利用上下班前后的时间,在北京的公园和野外观察鸭子、松鼠、螳螂、刺猬这样的小动物。这本随笔集便是他多年来记录的第一手资料的呈现,图片和文字内容都非常丰富。对今天的孩子来说,能了解这些身边的动物,一定是很有意思、很有意义的事。

    这些不同种类的优秀童书,为孩子们提供了丰富营养和不一样的阅读体验,正如2023年度“爱阅童书100”评委、昆明学院教授余雷所说,我们所做的一切无非就是一个目的:尊重儿童权利,为儿童提供更丰富的阅读资源;尊重儿童的个性,为他们提供更多元的选择;尊重童年,为他们提供对成长有益的书目,真正意义上为他们选出能够放入他们藏书世界的书,“构建一个属于孩子的藏书世界”。

    儿童阅读需要成人的引领

    与其他给孩子的书目不同,“爱阅童书100”除了包含适合小学低、中、高年级的100本图书之外,还有10本教师用书。因为他们相信阅读的力量,因为他们深知高品质的儿童阅读需要成人的引领和成就。

    作为一名儿童阅读的研究者和推广人,阿甲一直是艾登·钱伯斯的“阅读循环圈”的忠实信徒,他写的《儿童阅读推广手册》,最重要的理论根基之一就是这个循环圈,它特别强调循环圈中心的那个“有能力的成人阅读者”,因为真正热诚的小读者需要被这样的成人阅读者打造:读者是被打造的(Readers are made),读者是被读者打造的(Readers are made by readers)。

    “孩子需要读的书,成人也要一起读,阅读之后还要读自己应该读的书。教师阅读是一种专业的阅读,应该为他个人的专业成长、为学生的发展贡献力量。”北京教育学院副教授李怀源认为,现在处在变革的时代,我们的阅读要从阅读观念、阅读内容和阅读行动三个方面进行,“教师阅读关系到国家、社会和民族,我呼吁所有的成人,包括教师,真正地进行深入的、有结构的、有数据思维的阅读,我们才能解决现代的教育问题,才能为未来孩子们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