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数字时代虚拟世界的育人规律
随着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虚拟世界已然成为当代青年学生常态化的生活学习空间。这就必然要求教育工作者全景式把握虚拟世界这一新的育人场域,分析青年学生在其中的身份特征,探究育人规律,化解虚拟世界学生成长发展风险,筑牢教育阵地。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人类社会已经从工业时代进入数字时代。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建设数字中国。数字时代改变了人类社会生活生产方式,也深刻影响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数字化生存”成为学生的常态,虚拟世界成为他们生活学习的重要空间场域。全景式把握数字时代虚拟世界学生的身份特征,化解虚拟世界学生成长发展风险,探究虚拟世界育人规律,对推进现代化建设、培育时代新人具有重要意义。
刻画数字时代虚拟世界学生的身份特征
青年学生是社会发展的未来和可能。“数字化生存”已成为当代学生的重要存在方式,洞察和刻画数字时代虚拟世界学生的身份特征,是分析虚拟世界潜在风险、探究虚拟世界育人规律的前提。
主体彰显,从参与世界到构建世界的转变。
马克思说:“空间是一切生产和一切人类活动的要素。”虚拟世界扩展了人类活动的空间场域,进一步彰显了人的主体性。现实世界是以既定的权威性为中心进行构建的,青年学生作为参与者,要按照既定的规范参与其中,其主体性受到一定的影响。虚拟世界中,主体的活动范围是以“我”为中心构建而成,自我掌握着与虚拟世界联结的“权力钥匙”,青年学生被抑制的主体性得以彰显和发挥。现实世界作为自在的存在,能够被人类合乎规律地利用和改造,并被打上属人特征。虚拟世界作为属人之物,即人类自觉创造的产物,没有先于人的不能逾越的“规范”,可以“无中生有”地创造合乎主体的需要。青年学生在虚拟世界中也就彰显出前所未有的主体性,从现实世界的参与者转变为虚拟世界的构建者,在虚拟世界中以“我”所需为目的创造着自己的虚拟空间。
个性抒发,凸显差异的自我展现。
虚拟空间为青年学生自我独立人格的构建和彰显提供了生存场域。近年来,更多青年学生把网络平台当作展现自我的舞台,在这里,自我的话语和色彩得到充分展现,并由此形成了独属于他们的网络话语和文化。在现实世界中,由于时间和空间的局限、资源配置的差异,青年学生常常只能在既定的范围内进行选择,或者只能接受既定事实。虚拟世界超越时间和空间的束缚,为青年学生提供了个性化发展的可能和平台。
圈层交往,主体力量的群体再现。
青年学生在虚拟世界中也形成了不同于传统现实社会的生活和交往方式——圈层(化)交往。“圈子”作为一种社会交往现象,反映了人际关系的构建模式。21世纪以来,网络新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网络社群的阶层分化,改变了人们以血缘、地缘、业缘为基础的传统“圈子”。青年群体以兴趣、情感、文化等“趣缘”为纽带形成了新的网络“圈子”。因此,以“趣缘”为基础的圈层交往成为当代青年学生情感交流和信息分享的重要场域。青年学生通过圈层在虚拟空间中组织起来,在虚拟空间成为共同体。圈层交往不仅把“人”组织起来,也激发了群体的力量。青年学生通过圈层交往进行社会参与,发挥主体力量。近年来,“国潮圈”、“汉服圈”等圈群在网络空间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科普和宣传,吸引青年群体走近、了解中华文化,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起到积极作用。
明晰并防范数字时代虚拟世界学生成长的风险
虚拟世界为学生提供了彰显自我的新空间,同时也为其成长发展带来了不可忽视的潜在风险。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打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为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创设良好的氛围。由于网络空间具有隐身、虚拟等特征,数字技术迭代迅速,“置身”其中的青少年,健康成长面临不可预测的风险。我们应该未雨绸缪,系统分析与把握数字时代虚拟世界学生成长的风险,有针对性地探究虚拟世界的育人方法,把虚拟世界改造为重要的育人场域。
警惕主体彰显所致的价值失范风险。
青年学生正处于人生成长发展的“拔节孕穗期”和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需要有他者力量进行引导,确保茁壮成长。由于虚拟空间以“我”的需要为目的构建,加之网络空间去中心化的传播方式,非主流的价值和文化容易泛滥。同时,网络媒体为了追求流量,资本通过算法推荐,将非主流文化和价值观源源不断地推送给青年学生,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对此我们要形成高度敏感,及时采取措施,防止负面现象发生。
消除凸显差异所致的成长极化风险。
青年学生的个性化在虚拟世界中得以抒发与展现的同时,也带来了成长极化风险。网络平台通过智能算法技术进行“个性化定制”服务,在满足主体个性需求的同时,也产生了极化风险。算法推荐让资源检索成本降低,但也在让渡主体选择的权利——算法基于主体的喜好等自动过滤与筛选条件不符的内容,最终使主体陷入一种被动的接受状态。青年学生极易陷入为其量身定制的“信息孤岛”的“世外桃源”不可自拔,甚至可能导致自身价值观生成走向片面化,对未来成长发展造成严重危害。我们要加强对青年学生进行理性思维训练,提升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增强他们对各种乱象的“免疫力”。
防范圈层交往中的集体行动失范风险。
青年学生的圈层交往是以“趣缘”为基础自发形成,具有较强的同质吸引力和排他性。在一个共同的圈层中,内部成员对于同一事物有着强烈的情感认同和追求,共同维护、捍卫他们的“趣缘信仰”是圈层的元规则,这就容易造成为了维护、捍卫共同的“趣缘信仰”而集体行动失范乃至越轨。近年来,“饭圈”、“同人圈”等圈群曾发生此类事件,不同粉丝圈之间的“对战”、“追星导致航班延误”等背离社会规范的越轨行为也有发生。这种行为不利于青年学生形成对于规则秩序的正确认识和社会规范的认同。我们需要提高警惕,密切关注各种“圈子”,做好防范。
把握数字时代虚拟世界这一育人场域的规律
随着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虚拟世界已然成为当代青年学生常态化的生活学习空间。这就必然要求教育工作者全景式把握虚拟世界这一新的育人场域,探究育人规律,化解虚拟世界学生成长发展风险,筑牢教育阵地。
理性祛魅,以主流价值引领祛“失范”之魅。
虚拟世界中出现的失范问题,需要主流价值的引领。在以“我”为中心的网络场域中,“我”成为万物的尺度。如果缺少引导,“我”在网络空间很容易受到博眼球的亚文化和社会思潮的价值裹挟,形成偏离主流价值的意识形态。虚拟世界不应是主流价值引领的盲区,要坚持主体性与主导性相统一的规律,强化社会主流价值的导向作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青年学生,端正其价值观念,规范其行为。陈旧、生硬的话语叙事在虚拟空间构建规则下无法吸引当代青年,也就造成了话语影响力频频流失。要加快主流价值话语创新,贴近青年,立足青年的语言逻辑和情感需求,用青年话语引领青年,通过话语共振引导青年亚文化健康发展,从而增强青年对主流价值的认同。
素养升华,以数字素养培育破“极化”之境。
极化现象的风险背后是青年学生数字素养的缺位。数字技术的发展便利人类的生活,改变人类生存方式,但也出现了新的问题,如有人在被数字技术所“驯化”,极化现象就是具体表现。智能算法本是便利生活的工具,但也阻碍信息的全面获取、影响人的决策和发展。破除这一困境离不开对青年学生数字素养的培育。具备深厚的数字素养,才能够更加安全节制且富有批判性地审慎理解、运用数字技术,用数字技术去创造、扩展未来社会,而不是成为数字技术所“驯化”的、失去理性选择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数字奴隶”。
观念塑造,以正确的“四观”涵育时代新人。
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有些青年学生在虚拟空间呈现出的“失范”和“极化”,往往与其偶像观、道德观、审美观、消费观的错位有着重要关联。模仿是青少年进行学习和社会化的一种重要方式,青年学生会通过对偶像的模仿形成自我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偶像观,只有从偶像身上看到更为内在的优秀品质,才能从中汲取前进力量。人的全面发展是追求“真、善、美”的发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和审美观,塑造其向善、尚美的价值观念是至关重要的。我们要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近年来,青年学生在网络空间为自己喜欢的流量明星和游戏人物“氪金”的社会新闻频频发生。消费本是人们满足生存需要的手段,如今却异化为人的生存目的。错误的消费观会矮化青年学生的人生目标、弱化勤劳奋斗的价值追求。因此,我们还要帮其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塑造艰苦奋斗的价值观念。
(作者单位系大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嘉系该院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22AKS021]成果)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妇产科专家告诉你:到底多大年龄,才算高龄产妇?不妨提前了解下 (2023-03-11) |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