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大学生体质需要更多的“神奇课”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4-04-1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近日,北京大学开设的一门针对大学生体能提升的“神奇课”广受学生欢迎。课程针对超重或肥胖及体质测试成绩不达标的学生,打造专业教学团队,制定个性化方案。一时间其他高校学生及网友对这类课程呼声高涨,引发了我们对高校体育健康课程的思考。

    实际上,大学生体质问题近年来备受社会各界关注。据媒体报道,仅2023年9月一个月,郑州一家医院急诊科就接诊了1700多名18到25岁的年轻人,为当代大学生体质健康问题敲响了警钟;在某短视频平台上,“脆皮大学生”相关话题播放量已达到12.2亿次。

    为提升大学生体质,国家和高校极为重视并积极采取行动。2024年,教育部将全面实施学生体质强健计划。通过营造浓厚的校园体育文化,打造校园品牌活动等,引导大学生走出宿舍、走向操场、主动锻炼。从高校实践效果来看,目前体育健康课程存在两种境遇:一方面,有的高校想方设法引导大学生重视体育锻炼,却遭遇一些学生不“买账”的尴尬境地;另一方面,个别高校设置的体育健康类课程被“秒杀”,备受学生喜爱。北京大学“神奇课”的走红说明,不少高校在提高大学生体育健康课程吸引力、实效性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如何推出更多量身定制课程值得深思。

    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打造优质教学体验。综合考虑学生的身体条件、需求、兴趣及接受能力,通过科学的教学模式进行差异化培养,是量身定制课程的前提条件,也是高校以人为本育人理念的直接体现。要深入剖析学生的运动心理,在课程中将游戏、体能训练、竞赛有效融合,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余地,避免千篇一律的传统教学带来的枯燥感,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对于体能较弱的学生,可以提供力量训练和体能提升的课程;而对于对某项运动特别感兴趣的学生,可以开设专项训练课程。通过丰富课程内容、创新课程教学模式,并根据学生兴趣和学习基础实现分类分层教学,切实提高课程的吸引力、实效性。依托数字化、信息化平台,借助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优化选课系统,使学生能够清楚地了解自身的实际需求,选择真正适合自己的课程。同时,通过数据监测学生在上课过程中的运动表现,并反馈课程的训练效果,为大学生提供个性化的运动建议。

    坚持科学研究与体育教学相融合,开发高质量的体育健康课程。当前,体育运动正朝着科学化、全民化、终身化方向发展。运动科学化是国家在体育、教育领域大力推动的重点之一。增强体育教育的理论研究并应用于课程教学实践,是高质量开发体育健康课程的重要保障。引导和支持体育教师开展教研活动,成立教研团队和基层教学组织,从学科发展、人才培养的高度,结合高校体育工作实际,将科研成果与课程设计紧密结合,有利于提升体育健康课程设计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此外,从培养大学生健康观的视角开展深入研究,发挥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的协同育人效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观,提升对体育价值的认知。

    发挥现有资源优势,提高量身定制体育健康课程的可行性。人才培养的关键在教师,有高质量的教师才会有高质量的教学。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将配齐配强体育教师作为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目标之一。要充分挖掘校内教学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师资队伍、场地设施和课程项目的优化组合作用。高校要对体育与健康课程给予经费支持,用于支持教师科研、培训以及完善体育设施器材,构建高校体育课程教学资源共享平台。调动社会资源、整合社会力量,加强与社会体育组织互动,架接桥梁提升社会体育培训机构、协会、企业参与体教融合的积极性。例如,可与当地的体育训练基地或运动俱乐部合作,共享设备资源,结合当地体育特色项目开设特色课程。

    (作者系辽宁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