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使语文课堂富有表现力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4-04-1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最近我听了几位小学一年级教师的语文课,发现他们都把重点放在认识生字词、了解课文内容、解决课后习题等程式化教学上,其实在我看来,小学低年级语文选文贴近儿童生活,口语化语言较多,更应该注重朗读训练和指导。

    比如一年级课文《我多想去看看》,这是以儿童的口吻写的一篇文章。儿童语调尾音是上扬的,教师范读时要调整语调,语速有些地方可以快一些,如“广场上的升旗仪式非常壮观”,有些地方可以慢一些,如“我对妈妈说”。两句“我多想去看看”语调不同,第二句语调要高一些,突出层次,表现出开心的心情。朗读的目的是表情达意,除了表达喜怒哀乐的感情,还要注意通过落好重音把意思表达清楚。朗读低年级课文语气要活泼些。比如一年级的《四个太阳》一文,“我画了个绿绿的太阳,挂在夏天的天空……”“我画了个金黄的太阳,送给秋天……”这里“绿绿”“金黄”应重读。“果园里,果子熟了……”“园里”“子”“了”应读轻声,使声音富有弹性。

    儿童朗读存在的普遍问题是唱读、拖读、没感情、喊叫式朗读或一字一字地读。低年级语文教师要正确范读和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通过训练掌握朗读技巧。教育家于永正说过:“语文课堂教学的真正亮点,永远在书声琅琅的阅读上。”朗读教学可以促进学生与文本交流,增进师生之间的互动,长期坚持能培养良好的语感。一篇作品的情感基调总是建立在具体的语言材料基础之上的。把握好基调,朗读时才会走进文本,与作者对话,倾听作者内心的声音。有效的示范朗读,能在引起学生兴趣的同时感染学生,学生可以从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中得到启示,从而深入领会文本的思想内涵。

    朗读的技巧,有“内三外四”的说法,外部的技巧有重音、停连、节奏、语气。为什么外部的技巧都掌握了还读不出感情?那是因为没有掌握内部的技巧,如感受、想象。比如朗读《一匹出色的马》,“我们沿着一条小河走,河水碧绿碧绿的。微风吹过,泛起层层波纹。”河水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会是碧绿碧绿的?你在生活中见过这样的河水吗?你站在这河水旁边心情如何?教师先要让学生去想象文本描述的画面,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激发感受。教师的示范无法真正取代学生的朗读体会,正如朱作仁先生所说:“讲读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作品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更能使人感受。”

    朗读是活的,它赋予了作品生命力。从语调角度讲,教师要让学生知道朗读时语音高低轻重的处理,也就是朗读、说话的腔调,奠定朗读情感基调。在声音技巧的传授上,要借助具体的语言情境来指导学生朗读,让他们掌握对句子重音的处理方法。重音不一定要重重地读,要通过音的长短、轻重、速度来突出和强调它,与句子里的其他字词有对比和区分。另外,教师还要教会学生正确用嗓,不要大喊大叫,注意保护嗓子。

    语文承载着中国文化和中国精神,语文是交际工具,也是文化载体。语文教学既是科学,也是艺术。教师需要切实提高专业素养,深入浅出,其中朗读就是一项重要的本领。作为语文教师,应该通过朗读使课堂教学更具表现力,使学生受到语言文字美的熏陶。

    (作者单位系陕西省永寿县马坊镇中心小学)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