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域统筹视角下的扩优提质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4-04-1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2024年4月,山东省高密市恒涛实验小学,学生们在花丛中阅读。通讯员 李海涛 摄 2024年4月,浙江省温州市第二实验小学举行的校园篮球班级联赛中,学生在进行比赛。通讯员 刘吉利 摄

    ■开栏的话

    建设教育强国,既需要顶层设计和宏观布局,也需要基层教育行政部门的创新与实践。可以说,一个个基层教育部门是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主体。教育强国呼唤高水平的基层教育治理。即日起,周刊开辟“区域茶话会”栏目,邀请教育管理者、教育研究者深度对话,破解教育强国建设的区域难题,为区域教育发展建言献策,敬请关注。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建设教育强国,基点在基础教育。基础教育搞得越扎实,教育强国步伐就越稳、后劲就越足。不久前的全国两会上,“开展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扩优提质的重要性再怎么强调都不为过。

    从不同区域层面看基础教育扩优提质,需要攻克的难点各不相同。本期,我们邀请到四位市教育局的局长,一起聊聊在市域统筹层面,扩优提质面临哪些难题?各地又是如何因地制宜、创新性地做好市域统筹的?

    主持人:

    本报记者 唐琪 张婷

    访谈嘉宾:

    刘殊芳 福建省泉州市教育局局长

    崔 巍 辽宁省沈阳市教育局副局长

    李雄伟 海南省海口市教育局副局长

    邵东生 福建省福州市教育局副局长

    市域扩优提质难在哪

    主持人:四位局长好。2011年,我国义务教育实现全面普及;2021年底,我国实现县域范围义务教育基本均衡;今年,“开展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被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对于您所在的市域来说,目前基础教育扩优提质的难点在哪儿?

    崔巍:沈阳的基础教育发展主要面临两方面难题。

    一是解决新需求与新供给的问题。沈阳近5年常住人口增加40.8万,达到911.8万人。而这种增加在区域之间差异非常大,比如说,浑南区,在13个区县中,作为最年轻的行政区,由于市政府的搬迁,以及近几年各种政策的利好,城市建设发展较快,人口快速聚集,区域人口增长幅度最大,5年增长了近12万人。这种快速集聚的人口所带来的对教育的强劲需求,直接导致人口快速增长区域教育阶段性供给不足。

    二是解决区域差异与城乡差异的问题。区域差异,以高中为例,我市普通高中管理体制是市管龙头、以区为主,也就是大多学校为区属管理,目前,全市优质学位占比达到70%,但有的区县还不到30%,区域之间差别非常大。城乡差异,城市挤、农村闲两极分化现象还很严重,城市挤,挤在了城市核心区域和城乡接合部,最高的和平区5年增长40%;县域农村乡镇学校生源下降最多的达到38%,有的容纳1500人的九年一贯制学校仅剩300多人。随着城镇化进程,这种差异还会进一步加剧。

    李雄伟:海口也面临着崔局长谈到的解决新需求与新供给的问题。2018年“4·13”开始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以来,海口吸引了全国各地的人才来琼参与自贸港建设。海口市年新增人口约10万人,适龄儿童、少年入学人数快速增长,义务教育学位供需矛盾逐渐凸显,尤其是优质学位的压力很大。

    邵东生:我们福州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主要在于城乡差异较为明显。福州下辖区县多,人口基数大(2022年末常住人口844.8万人),基础教育学校2457所,学生数达126.58万,市域内老城区、新城区、乡镇和农村并存,城乡之间教育资源配置和教育质量存在不小差异。

    树立“一盘棋”思维

    主持人:看来各地的难题既有个性,又有共性。那么我们从市级统筹层面如何破题?

    崔巍:沈阳的做法,一是市域层面为区县补短板。义务教育新学校建设规划资金重点向快速增长的区县倾斜,过去3年,投入建设资金42.9亿元,共新建、改扩建中小学47所,新增学位6.6万个。高中布局向优质学位占比最少、最薄弱地区引进市直属高中建立分校。比如,在浑南,建设沈阳二中浑南分校;在于洪,建东北育才学校于洪分校等。通过调动、督促和扶持学位紧张地区政府积极新建或改扩建普通高中,实现该区域优质学位快速增长。

    二是市域层面为区县解难题。构建“大招聘”格局,为区县解决教师编制难、招聘难等问题。近3年来,每年向社会招聘带编制新教师都超过3000人,3年共招聘教师超过1万人。同时,在面向教育部部属师范院校招聘基础上,将招聘范围拓展到全国一流建设高校和省内师范类院校,近两年签约应届毕业生1056人,研究生占比约60%。积极开展民转公学校教师专项招聘探索实验,135名原聘用的具有丰富教育教学经验的优秀教师通过招聘成为公办学校编制内教师,稳定了转制学校教师队伍,确保了民转公学校的可持续优质发展。

    李雄伟:我想,“举全市之力”是应有之义。我想分享我们海口市在推进基础教育扩优提质中的经验做法。

    第一,高位推动。海口市把基础教育工作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今年,海口市委、市政府研究制定了《海口市关于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 促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和《海口市关于进一步促进普通高中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两个重要文件,涵盖了基础教育发展的方方面面,统筹协调各方资源,指导推动全市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第二,全市覆盖。今年,海口市着力推动建设15个市级教育集团和15个区级教育集团,按照“同一个教学品牌、同一个教学体系、同一个领导班子、同一个教学骨干群体”的模式,将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100%纳入集团化管理,努力保障适龄人口“有学上”“上好学”。结合“区管校聘”,海口市不断加强教育集团内教师双向交流,提升教师素养和育人能力,为成员校走向“新优质”提供有力人才支持。海口市充分保障集团化办学经费,将集团化办学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予以保障,市财政每年向集团总校拨付80万元办学经费。同时,向集团总校长、总校派出的执行校长、教师分别支付每年6万元、4万元、2万元的劳务费。

    邵东生:我非常同意“举全市之力”的说法,福州也是一样。根据市委、市政府的要求,2024年福州市教育局围绕“高质量发展”目标,加快建设教育强市,重点推动八项行动,优质均衡示范行动为其中一项专项行动。

    一是树立全市“一盘棋”思维。充分发挥教育督导的作用,推动县域强化基础教育财政投入,缩小城乡之间、县域之间教育资源配置的差距。在集团化办学基本全覆盖基础上,深化教育集团内涵建设,探索市区优质校“组团式”帮扶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县域高中振兴,持续推动教师精准、多向轮岗交流,助力县域基础教育质量显著提升。

    二是数字赋能。积极创建全国智慧教育示范区,进一步完善“1+4+N”智慧教育生态建设和应用推广,持续丰富数字教育教学资源,以集约化思路推进数字化新基建,实现市、县(区)、校三级共建共享,为促进教育公平均衡和教育现代化提供有效支撑。贯彻基础教育幼儿园保育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特殊教育四个办学质量评价指南精神,探索构建基础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充分发挥数据诊断功能,指导、推动县区和学校扩优提质。

    数字赋能基础教育

    主持人:邵局长提到福州以数字教育为抓手,为扩优提质赋能。我们了解到,这也是泉州的一个主要创新举措,对吗?刘局长。

    刘殊芳:是的,主持人。泉州坚持市域统筹,推进基础教育整体提升,主要聚焦在数字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上,我们通过建设泉州市在线教育一体化应用平台,对上与全国和省教育资源平台链接,对下形成覆盖市县校、互联互通的数字教育资源云服务体系,累计接入资源总数约1500多万份,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在区域、城乡、校际间有效共享。

    我们一方面是推行“5G+专递课堂”常态化全覆盖。首创中小学语文、数学、英语三大学科,应用5G技术常态化开展同步课堂,连续两年将“5G+专递课堂”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市、县两级累计投入近6000万元,并将“5G+专递课堂”项目作为市对县教育局年度绩效考评的重要指标进行量化考评,推动全市107所优质校结对帮扶229所乡村学校,实现全市13个县(市、区)全覆盖。对参与“5G+专递课堂”的优质校优先选派各级名师或有5年以上教学经验的优秀中青年教师承担教学任务,其中市级以上名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等共计817人,对参与试点帮扶的教师,视同农村支教经历和开设市级公开课。通过“5G+专递课堂”每周进行2个课时的一对一或一对二的“同步课堂”,采用双师或三师协同教学模式,播送方和接收方的教师常态化开展线上线下的集体备课、听课评课,实现双方共同成长。同时,还利用了泉州市教育在线一体化平台上线泉州名校名师的日常教学课,上线3个月观看量已达300万次,实现突破时空的限制,让全市师生可随时随地进行观看学习。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