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教育初心 提高医学人才培养质量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4-04-1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2023年12月26日晚,在长沙飞往成都的3U8768次航班上,一名女乘客突发头疼、恶心、胸闷、呼吸困难等症状。听到求助广播后,4名医生第一时间对该乘客进行了急救,最终成功帮助她脱离险情。这4名医生都是长沙医学院的毕业生,分别是2000级临床4班的胡昌顺、2013级临床7班的李帅博、2014级临床6班的邹星宇和2015级临床1班的张润专。12月28日,长沙医学院对高空救人的4名毕业生进行了表彰,感谢他们在万米高空开展紧急施救,用实际行动诠释“医者仁心”,无愧“千年长医、济世惠民”的校训。

    一直以来,长沙医学院坚持办好医院、学院、研究院“三个院”,写好治病救人、教书育人“两本书”,着力培养“懂医精药”的应用型人才,通过强化课堂与实践并重、科技与人文并举,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取得了丰硕成果。学校至今已培养15万余名应用型人才,当中涌现出一批有成就的典型代表,3000余名校友成为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院长、副院长等医院骨干,为我国医学教育、医疗卫生事业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学校先后获得全国先进办学单位、全国就业先进院校、湖南省文明高等学校、湖南省平安高校等荣誉称号。

    固本强基 积极搭建医教研人才高质量发展平台

    长沙医学院是2005年3月获批的普通高等学校,是全国首所民办医学本科院校。

    学校于2011年通过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2015年通过临床医学专业认证,2017年入选湖南省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建设点,2019年接受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得到专家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是国内首批通过三项全面大评估的民办本科院校之一。2021年获评湖南省民办普通本科学校2020年度办学情况检查优秀单位。学校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入选湖南省首批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全省普通高等教育类别仅11所高校入选,学校是其中仅有的民办本科高校)。

    近年来,长沙医学院坚定实施人才战略和特色战略,不断推进学校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目前,学校有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国家一流本科课程1门、省级特色专业2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6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3个、湖南省重点建设学科1个、湖南省“十三五”应用特色学科1个、湖南省“十四五”应用特色学科2个。

    人才是发展的原动力,学校努力打造综合素质高、结构合理、稳定性好的师资队伍。积极引进高质量人才,聘请院士1人,指导学校医学教育发展。通过多年的人才引进与培育,学校现有正高职称教师207人、副高602人、博士450人、硕士1032人,拥有享受国家特殊津贴专家、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教师、湖南省学科带头人等数十人。

    历年来,立项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34项。近5年,教师主持各类市厅级以上科研课题474项、湖南省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145项、学校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263项;发表论文2435篇,其中SCI期刊583篇(JCR一区论文235篇、二区论文140篇),中文核心期刊515篇;获得专利350项,其中发明专利9项。

    “医学教育肩负着培养医学人才、满足社会医疗服务需求的使命。当前,长沙医学院主动面向社会,服务基层,逐步形成了医教研相结合培养基层应用型医药卫生人才的办学特色,全力以赴,为我国医学教育和卫生事业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长沙医学院校长何彬生说。

    以质量为基点 创建“医教研做”培养模式

    长沙医学院始终把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医学教育发展的生命线,以培养更多具有扎实医学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兼备预防医学知识与技能,具备临床工作和人文关怀能力、协同创新与终身学习意识,以及较强临床思维和良好职业道德的应用型医学专业人才为目标,深化医教协同,实现“医教研做”有机结合,构建了“一个目标、两个重点、三大改革、四项建设、五种能力”的基层应用型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着力培养基层好医生。

    围绕“一个目标”,创建“医教研做”培养模式。学校主动适应地方发展需求,构建学校、附属医院、地方政府部门、医疗卫生行业多元协同育人共同体,推进校院一体化和临床教学基地标准化、同质化建设,实现附属医院师资、教学、科研平台等的共建共享。如今,临床医学专业按照校院“合作教育、合作研究、合作就业、合作共赢”的思路,形成成熟的“医教研做”(“3+2”)培养模式;在该模式的基础上,采取“1+2+2”培养模式,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基层医学人才,采取“2+1+1+1”培养模式,培养具有终身学习能力和良好职业素质的全科医学人才。一是合作教育。临床医学、中医学专业学生在校内完成公共基础课、医学基础课与桥梁课程学习;到附属医院、教学医院、实习医院完成临床课程学习与临床实习。学校定期检查教学情况、开展学生评教与教师评学等活动,各医院严格执行临床教学18个环节质量标准与评价方法,进行同质性管理。二是合作研究。学校与各医院共同建设重点学科与特色临床专科,共同探索开发医疗新技术;医院医师积极参与学校教学改革与科研项目,学生参加医院科研项目、社区义诊、预防保健和卫生宣传工作。三是合作就业。医院在实习、见习环节有针对性地培养适应医院发展需要的人才,为学校学生提供就业岗位。

    突出“两个重点”,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学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培养人类健康的守护者为目标,突出医学人文教育和职业素质培养。一是德育为先。坚持将立德树人和医德培养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推动人文教育和专业教育有机结合,引导医学生将预防疾病、解除病痛和维护人们的健康权益作为自己的职业责任。二是能力为重。统筹优化公共基础、专业基础、专业技术教育,促进基础与临床课程相互融合、渗透,推动基础与专业融合,专业与行业对接,增强学生的工作胜任力、适应性与发展性。

    以临床能力为导向,推进“三大改革”。长期以来,长沙医学院医学类专业课程设置非常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学校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进行了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学科之间的纵、横向课程整合。一是改革课程体系。构建了人文社会科学课程、自然科学课程、生物医学课程、公共卫生与科学方法课程、临床医学课程和个性拓展课程六大模块组成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推进文理渗透和学科交叉。增设“临床技能与临床思维”“人际交往与医患沟通”“哲学与医学”“医学文化专题讲座”等课程,全面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临床综合思维能力和“六位一体”全科实践能力。建立“多环节、分阶段、全过程、实用化”实践教学体系。学校坚持“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原则,将实践教学贯穿教育全过程;坚持目标性原则,实践教学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坚持开放性原则,增强实践教学形式的多样性和内容的丰富性;坚持全程评价原则,对学生的整个实践教学环节进行考评、控制与反馈。经过实践与改革,实现个体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提升素质有机结合,促进学生充分发挥潜力与特长,个性健康发展。二是深化教学改革。首先,更新教学内容。一方面,整合课程,强化知识和能力的交叉,将“生理学”“病理生理学”与“药理学”实验有机整合成“机能实验学”,“诊断学”等12门课程的实践教学内容整合成“临床技能与临床思维”。另一方面,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开设“医学文化专题讲座”选修课,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医学文化与培养高尚医德相结合,引领青年学子心向基层、服务基层。此外,加大课程建设力度,积极推进一流本科课程、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微课、慕课、思政示范课程建设,如今已成功建设了46门国家、省级优质课程。其次,改革教学方法。学校和各医院深入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启发式、讨论式(PBL)、案例式(CBL)、混合式、情景式教学,大力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仿真等现代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因课制宜选择线下教学、线上教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等教学形式,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学效果调查表明,教学改革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学生反映效果优良率达90%以上。三是推进考试改革。坚持“全面考核,突出能力;多种方式,注重过程;综合评价,教考互促”的原则,强化“三能力、四作用、五有利”的考试激励导向功能,突出课程考试“四个转变”,构建了考试内容综合化、考试形式多样化、考试过程全程化、考试要求执业化的多元型课程考试新模式,以充分发挥考试的激励导向功能和杠杆作用,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以质量为落脚点,统筹“四项建设”。一是推进教学基地建设。通过完善基地教学管理规范与制度,建立非直属附属医院和教学医院的合作与退出机制,聘请临床教学基地专职督导,实施远程监控,学校定期巡查、开展评教与评学等方式,提高临床教学基地整体质量和临床教学质量的同质性。二是推进师资队伍建设。现有教师849人,其中博士占比达11.5%,硕士及以上学位占比达82.3%,高级职称占比达48.6%,建设了3个院士工作站、4支科技创新团队、5支优秀教学团队。学校积极实施“博士化工程”“青年教师培养工程”“名师、名医培养工程”和“双语教学计划”,提升教学团队的教学能力与科研水平。每年派专家组到医院开展专题讲座、示范教学、教学查房等活动,提升各医院临床教师教学能力。三是推进实验实训平台建设。建有省级基础医学虚拟仿真实验中心和省级基础课示范实验室机能学实验室,建设了高标准的动物中心。建立开放式临床技能示范中心。促进临床相关学科知识的融合,多方位、多层次、多领域对临床技能学实践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探索改革,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自主学习和创新发展的能力。实施全员临床技能竞赛。依托高级虚拟仿真模拟人、SP病人等形式,通过临床真实病例题、优质临床教师队伍及特色临床技能评价体系抓赛事,促进学生临床思维、临床诊疗、团队合作、医患沟通等能力的整体提升。四是推进“六位一体”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建设。学校不断完善与发展以人才培养目标为中心,质量标准、质量基础、质量监控、质量评价、质量保障与质量改进“六位一体”的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全面监控各教学环节质量,从人财物信息诸方面保障教学质量,促进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邂逅“草木染”     下一篇:不要错把任性当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