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真枪实弹中“淬炼”创新才能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4-04-16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绩点不算高,奖项也不多,然而,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电子工程学院信息对抗技术专业2020级本科生卢宇豪却凭借他在IRobot机器人俱乐部的项目实战经历,获得多个算法和机械领域的职位邀请。最后,他签约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卢宇豪的求职经历,在IRobot机器人俱乐部并不稀奇。这个俱乐部的学生毕业时的签约收入远超学校同届本科生,综合实力最强成员的薪资能和硕士毕业生甚至博士毕业生达到同一水平。

    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形势下,IRobot机器人俱乐部作为一个学生社团,是如何“淬炼”出具有如此强有力市场竞争力的学生的?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兴趣驱动凝聚青春力量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IRobot机器人俱乐部组建于2016年,俱乐部以兴趣驱动为核心建立“培养—考核双向循环”发展模式。每年秋季面向全校招募300名左右对机器人领域和工程师职业感兴趣的学生,半年内“边培养、边考核、边筛选”,将往届赛场的实际问题转化为考核重点,研判学生“敢不敢创新”“能不能解决”。

    “俱乐部实行企业化管理模式,研发方向、人员安排、项目推进等都由我们自己安排。”俱乐部负责人、通信工程学院通信工程专业2020级本科生郭飞翔说。俱乐部以项目为牵引进行技术组划分,团队以项目牵引拆解细化赛事任务,各“兵种”每周召开组会同步进度节点,每两周召开技术组会交流技术进度。

    让机电工程学院工业设计专业2020级本科生浦仕特印象深刻的是,大一时参加IRobot机器人战队夏令营,分小组做一个小机器人完成场内击打的任务。由于基础薄弱,临近截止日期还卡在机械部分,有同学看不到希望就放弃了,他与队友在实验室通宵突击。熬到后半夜时,学长学姐们来了,鼓励并指导他们成功解决了难题。“后来我才知道那也是一次抗压测试。在这个团队我学到的不仅是技术,更是一种精神,一切以实力说话、团结互助攻坚克难的精神。”浦仕特说。

    竞赛牵引激发学生内生动力

    “团队揭榜、联合攻关、实战历练……在俱乐部,每位成员会沉浸式体验一次完整的任务挑战,带来的个人提升也更全面。”郭飞翔说,社团以共同兴趣激发自主钻研探索、以项目任务推动跨学科交叉学习、以赛事挑战促进团队互助协作,让成员在大学实现机甲梦。

    根据赛事规则,战队成员需要在一年内完成7类超10台机器人的研发任务,涉及机械、硬件、嵌入式、智能算法等多个学科领域,机电耦合、理工交融,跨学科深度交叉融合的学习不断提升战队成员解决系统性、复杂性问题的能力。

    “项目中遇到的技术问题常常会倒逼我们主动去学习,课本知识往往也会在实践中得到加深和延展。”机电工程学院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2021级本科生裴玉说。

    “比起参赛成绩的高低,我们更看重每次全力以赴、不留遗憾地做出成果的过程。”光电工程学院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2021级本科生张必豪说,“当初为了攻关哨兵的自主导航避障功能,大家扛住压力经常忙碌到深夜。当两年后终于突破了技术难点时,那种成就感是任何量化成绩都无法比拟的。”

    朋辈互助蹚出创新人才培养新路子

    “小到机器人模块的调试,大到一个项目的统筹管理,我在日常备赛过程中学到的技能、积累的经验,有些即使在机器人工程专业中也无法获得。”卢宇豪说。

    除了自学外,俱乐部以朋辈互助为基本手段,通过“以老带新”“组内协助”方式来提升成员“硬实力”。每个成员根据特点和技术专长被分成不同组别,经历“全要素基础提升”—“个性化专项研究”—“重难点核心突破”的技术成长路线。

    “自主进行的智能导航系统攻关,最初是靠着我们自己摸索,经过两年努力才成功。现在大一、大二的新队员两三个月就能做出来,这就是传承。”机电工程学院机器人工程专业2021级本科生池威律说,有老队员帮忙做规划、指方向,大家都早就明确自己将来要做什么,从而避开他们踩过的坑,在实战摔打中很快就成长起来了。

    “7年建设发展,IRobot机器人俱乐部逐步探索出一种以社团为载体、以竞赛项目为牵引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校团委书记傅超说。

    截至目前,俱乐部累计培养核心成员300余名,其中,42%保送至知名高校深造,30%考研成功,23%选择就业,就业成员大多数在大疆、华为、中兴等知名公司任职。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