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叉融合 培养新时代复合型人才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4-04-16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催生出“新财经”,引发了高等财经教育的深层次变革。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背景下,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新征程中,湖北经济学院顺应教育发展形势,明确方位、找准定位,开展全局性、系统性、深层次的“新财经”改革,致力于培养知识复合、学科融合、实践创新能力强的复合型财经人才。

“新财经”背景下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加速演进,以跨界融合为特征的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四新”经济蓬勃发展,打破了传统企业的边界和运营模式,推动了技术体系、生产体系、政策体系的变革,传统财经行业也随之发生巨大变化。“新财经”背景下,社会急需知识复合、学科融合、实践创新能力强的复合型财经人才。

    社会对复合型财经人才的需求倒逼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变革,国内财经高校陆续开启转型发展新征程,催生了“新财经”教育改革。在此背景下,重塑人才培养范式,找准科技创新、教育改革与人才培养的联结点和着力点,是湖北经济学院实施“新财经”改革的关键,也是学校如何应势而变、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抉择。

    “新财经”人才培养改革突出培养理念更新。“新财经”人才培养改革是落实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要求的财经路径,湖北经济学院坚持新发展理念,遵循高等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发挥学生在财经教育中的能动性,关注学生潜能的开发和学习积极性的提升,尊重、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湖北经济学院重视家国情怀、职业素养、国际视野和开创精神的培养,要求学生具备终身学习和快速学习的能力,能够应对经济形势变化、解决复杂问题,提高就业竞争力、持续学习力和职业发展力。

    “新财经”人才培养改革突出交叉融合。一是在学科专业上实现交叉融合。交叉融合是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重要途径。湖北经济学院瞄准我国产业融合创新发展趋势,大力推动新技术学科与财经学科相结合,实现传统财经专业逐渐向智能化、信息化方向发展,形成财经学科与现代信息科技、理工学科、其他哲学社会科学融合产生的新优势。二是在思政教育、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上实现有机融合。湖北经济学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教学设计,导入思政元素,全面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阐释和教育宣传,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三是在产教协同育人上实现互动融合。湖北经济学院做实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以产业和技术发展的新需求推动财经高校人才培养方案改革。联合产业界、科研机构和地方政府部门开展多方协同教育,构建课内外贯通的实践实验教学体系,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提高学生对行业发展的认识和创新能力,使“新财经”人才对产业现实需求具有更强的适应能力。

    “新财经”人才培养改革突出数字赋能。湖北经济学院主动拥抱数字时代,以国家对高等教育新要求和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新变化为导向,将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嵌入课程体系,在传统财经专业的基础上突出数字经济思维和大数据分析能力培养。湖北经济学院以新技术手段开展多学科融合的信息化教育,激励教师综合运用新技术、新手段组织课堂教学。以数字化转型为导向,优化治理体系,完善教学组织管理和运行保障。

    湖北经济学院传承百余年商科办学历史,涵养“课实报国”的爱国情怀。以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财经大学为目标,紧跟湖北省构建全国新发展格局先行区和“51020”现代产业集群需要,形成密切对接、高效服务湖北高质量发展和建成中部地区战略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学科专业体系。2024年,学校全面开展“新财经”人才培养体系升级行动,积极应对数字时代带来的新变化、新挑战。

    凝练“新财经”人才培养特色。湖北经济学院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立足办“湖北的经济学院”,着力提高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契合度,逐步形成“有思想、有能力、有担当、实践、实用、实干”的人才培养特色。在“新财经”改革背景下,湖北经济学院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培养具有家国情怀、专业素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终身学习和快速学习能力,适应信息技术发展和时代需要的高素质“三有三实”应用型人才。

    推进“新财经”专业交叉融合布局。湖北经济学院紧跟国家区域数字经济发展,紧密对接湖北省“51020”现代产业体系,统筹优化学校学科专业布局。以“需求导向、特色发展、交叉融合、质量变革”为原则,支持金融科技、智慧医保、供应链现代化创新、国家公园智能化管理等学科方向建设。构建碳学科体系,建设碳经济与管理交叉学科,布局建设碳金融、碳会计等特色交叉学科方向。健全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联动预警机制,完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加快传统专业改造升级,推动学科专业数字化转型,培育能够满足新经济发展需求的“新财经”人才。

    打造“新财经”人才培养范式。湖北经济学院以“数智金融”“数智会计”“数智财政”“数智融合营销管理”“数智传播”和经济学“人工智能”等实验班形式打造人才培养特区,建设凸显“新财经”特色的“数智+”系列微专业13个,培养适应数智时代经济新业态、新模式的需求,能灵活运用新理念、新模式、新方法来解决财经新问题且德才兼备的新型财经人才。以技术转移为纽带推动现代产业学院建设,聘请校外行业、企业专家与校内教师共同承担课程任务、编写教材。与头部企业、政府部门、科研院所深化育人合作,共建高质量实习基地,实现集中实习实训全覆盖。以“经济管理国家级别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湖北经济学院)”为基础开展创业培训、创业实践和创业竞赛等创新创业活动,孵化学生优质项目。

    数字赋能“新财经”教学质量保障。湖北经济学院引进数智化再造质量保障闭环管理流程,以数据治理简化流程,以质量标准和评价体系的完善推进“好专业、好课程、好课堂、好教材、好实验室”一体化建设,提高质量保障管理服务的精细化、精准化、科学化。(付宏 戴化勇)

 

重构教师教学素养 支撑“新财经”教育改革

    “新财经”教育改革的主阵地是人才培养,核心环节为提升高校教师的教学素养。教学素养作为教师践行教育理想、实现职业价值的核心支撑要素,对开展教育教学活动起着关键性作用。在“新财经”教育改革背景下,湖北经济学院工商管理学院以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学能力、数字素养、伦理情感的迭代升级为着力点,通过推动教师教学素养重构支撑“新财经”教育改革的全面开展。

    一、意识先行,夯实教师教学素养重构思想之基

    在“新财经”教育改革背景下,教育教学面临全要素、全过程、全方位的变革。高校教师的角色不仅是知识传递者,更是思想价值的引领者、数智思维的熏陶者、跨学科知识的传递者、学习资源场景的创设者、学生学习的协助者。高校教师不仅要做授课的“经师”,还要做学习场景创设的“能师”,更要做培养时代新人的“人师”,这无疑对教师的教学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重构教师教学素养是对“新财经”教学场景的及时回应,也是应对多元角色的重要举措。湖北经济学院通过开展多主题、多维度的“新财经”教育改革办学思想大讨论,帮助教师全面认识“新财经”,深刻理解“新财经”教育改革与自身专业发展、教育教学的内在关联,传导教学素养重构的紧迫性、必要性和重要性,增强教师自我提升的内生动力。

    二、多措并举,牵引教师教学素养重构行动之向

    构建跨学科发展共同体,助力教师教学知识从“单科割裂”向“多科融通”转变。在数字化背景下,财经知识的跨界流动与交互不断加剧,从知识维度来看,教师不仅需要精通财经学科的本体性知识,更需要掌握跨学科的拓展性知识和赋能数字化教学的技术性知识。为此,湖北经济学院以“PI团队”和“课程建设社群”为载体,构建“跨学科发展共同体”,通过跨界研究、跨界合作、跨界交流,帮助教师实现知识结构从细分的专业知识体系向多学科高阶知识系统转型。

    抓好教师“传帮带”,带动教师教学从“低效课堂”向“高效学堂”转变。“数智化思维、复合型知识结构、创新与可持续发展能力”是“新财经”人才培养的关键落脚点,湖北经济学院摈弃强调“知识传递”的“低效课堂”,注重“启发—引导”的“高效学堂”,致力于提升教师跨学科知识的整合力、教学资源创设力、课堂教学领学力。为帮助教师更新教学理念,学校以院内“助教制”、系内“导师制”为依托,通过精准帮带主体、明确帮带目标、优化帮带方法、压实帮带责任,有效实现了教师之间教学理念和经验的传递、知识与技术的互补、成长与发展的帮扶。

    开展多元化数字技能训练,助推教师数字素养从“数字感知”向“数字应用”转变。数字技术深度融入教育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学生态,“云资源、云共享、云互动”成为教学常态,教师不仅需要具备数字化意识,更需要具备数字化教学技能。湖北经济学院通过开展“数字技术专题培训”领学、“在线课程建设”促学、“数字化教学改革实践研讨”互学等系列活动,围绕“数字化教学内容设计、数字化教学工具应用、数字化教学反思与评估”等内容,着力提升教师的人机协同能力,为数字技术赋能教学提质创新打下坚实基础。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