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操舞类课程“学训赛研”教学模式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4-04-17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集体育与艺术特点于一体的操舞类课程蕴含着德育和美育价值。为了充分发挥操舞类课程的育人功能,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在操舞类课程教学中创新实施“学、训、赛、研”教学模式,不仅提高了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而且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效果。

    在操舞类课程实践教学过程中,“学、训、赛、研”教学模式是指将学习、训练、竞赛、科研有效结合起来,让教师和学生相互学习、相互沟通、相互促进、相互提升。

    “学、训、赛、研”教学模式中的“学”是指学习。目前,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开设了体育舞蹈、健美操、啦啦操、排舞等公共体育选修课项目,体育学院专业技能选修课开设有健美操、啦啦操课程,并成立校队参加比赛。啦啦操公共体育选修课教学内容主要是花球啦啦操,相对于啦啦操其他项目来说,花球啦啦操的学习难度系数不高,加上花球道具,花球啦啦操的内容和形式丰富多样,没有操舞基础的学生也能够快速掌握练习技巧,动作学习自然流畅。在操舞类课程教学时,教师采用线上+线下的方式,课前发送视频给学生观看,让学生提前预习动作,形成动作表象,课后教师再布置小组作业,让学生交视频作业巩固练习,形成视频素材库,让学生随时温故而知新。在线下教学过程中,教师将课堂还给学生,充分给予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师生相互转变角色,课上+课下有效结合。

    “学、训、赛、研”教学模式中的“训”是指训练。操舞类课程项目的表现形式与其他运动项目存在较大的差异。音乐是舞蹈的灵魂,健美操、啦啦操、体育舞蹈等课程项目需要在音乐的伴奏下进行,且对身体的协调性要求较高,学生首先要记住基本的操化动作,在后期的强化训练中逐渐形成自己的身体记忆。为了巩固提升学生的操舞运动技能,更好地推广操舞类课程,形成广西民族师范学院的校园体育特色,学院在课余时间开展啦啦操、健美操、体育舞蹈等训练,每天晚上6—7点让学生在学校体育馆舞蹈房进行专项训练,练习健美操、花球啦啦操、街舞啦啦操、体育舞蹈等基本动作,加强体能锻炼。

    “学、训、赛、研”教学模式中的“赛”是指比赛。学院教师不仅给学生示范、讲解、纠错,还通过组织不同的小型比赛,不断激发学生的上课积极性,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能力。学生通过不断模仿教师动作,对所学的阶段性动作形成整体性记忆,并在持续练习过程中进行动作强化,直至能够流畅展现。学生的课后自主练习时间较为充裕,他们之间相互交流与合作的机会较多,在此过程中培养了与他人合作的精神,达到共同成长与进步的目的。学院不定期举办校园健身操舞大赛,让选修操舞类课程的学生参与比赛活动全过程,他们既是策划人、组织者,也是参赛者,这让学生对自我的要求更高、内在驱动力更强、主动学习的热情高涨。学院适时融入爱党、爱国、爱校等思政元素,充分发挥校园体育文化的思政育人功能,为学生提供知行合一的校园环境。同时,学院还组建啦啦操等操舞类体育社团,不定时举办社团活动,营造出良好的体育氛围,构建出独具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

    “学、训、赛、研”教学模式中的“研”是指科研。学院体育专业学生的科研活动主要体现在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和“互联网+”项目的申报工作方面。为了增强学生的科研意识,提升学生的科研理论素养和科研能力,学院在科研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措施:首先让学生了解自己擅长的运动项目的基本理论知识、研究现状以及发展趋势等,形成基本的文献意识和概念,然后教师布置一些小组课题让学生去完成,或是邀请学生参与教师的研究课题,组建科研小团队,选取优秀学生代表担任组长,参加体育学术会议。以上举措让体育学院的学生不仅有运动技能,也具备教研、科研能力。

    通过操舞类课程“学、训、赛、研”教学模式的深入实施,学院操舞类课程项目发展势头越来越好。学院啦啦操队、健美操队、体育舞蹈队近几年参加自治区内多项比赛并取得优异成绩,今后有望参加更多高水平高层次的比赛。学院创新实施“学、训、赛、研”教学模式,一方面提升了教师的专业能力、教学质量和科研能力;另一方面为学院培养更多优秀的应用型创新人才作出积极贡献,学生通过参加课内外比赛,激发了竞争意识,提升了团队合作能力,养成了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未来,操舞类课程“学、训、赛、研”教学模式将推广到学院其他运动项目中,使学生的体育活动更加多姿多彩。

    (本文系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校级教改一般项目“社会体育俱乐部与学校体育教学模式协同发展联动机制研究”[项目编号:JGYB202312]阶段性成果)

    (邓建淋)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