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域资源探索“陶瓷+”育人模式
福建省德化第一中学(以下简称“德化一中”)坐落在中国瓷都德化凤凰山南麓,肇始于1923年春,前身为德化县立初级中学,1952年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定为现名。德化一中于2002年被确认为“福建省普通中学一级达标学校”,于2022年被确认为“福建省首批示范性普通高中”。
德化一中基于陶瓷地域资源,于1935年创办陶瓷特科培养专业人才,开始了因时代需求探索陶瓷地方资源与学校教育相融合的道路。最近30年来,学校基于陶瓷地域资源的创新性开发与社会资源协同育人相结合模式的研究实践,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取得了突出的教育教学成果。
成效突出——
打造办学特色品牌
创新实践育人路径
第一,形成学校积极主导地方资源、社会有效支持的协同育人模式。学校形成一条将地方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的有效途径,并通过组建特聘陶瓷艺术大师教师团队、建立陶瓷实践基地的社会协同育人平台,实施科创、写作、研学、艺术创作等多元化、个性化、多样化的活动形式。建立学校、社会的长效合作机制,形成学校与社会合力为学生提供更优质教育资源的新育人模式。
第二,利用地域资源协同育人打造办学特色品牌,创新实践育人路径。基于地域资源的独特性,以德化陶瓷艺术家的代表作品为写作对象,打造“瓷韵·文学”的“以文写瓷”文学写作活动,形成学校鲜明的特色品牌,是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典型案例,实现从狭义课堂走向社会。推动形成陶瓷+实践育人相融合的教学模式,创新陶瓷+科创、陶瓷+历史、陶瓷+地理、陶瓷+研学、陶瓷+劳动等实践育人路径。
第三,以陶瓷+学科融合的课程体系形成校内外资源开发利用实施路径。以陶瓷+学科的课题研究为核心,带动校本课程的开发、选修课与研究性学习的开展、项目化学习的实施,建立系列完整的陶瓷+学科校本课程及实施路径。
实践路径——
盘活地方优质资源
开发教材融入学科
第一,盘活地方优质资源,建立学校与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厘清可运用于教育教学的地方资源,与陶瓷场馆签订合作协议,将其作为学校实践育人的实践基地,聘请德化陶瓷艺术大师、陶瓷专家、作协成员为学校专家团队,常年开设专家讲座,与学校教师合作带领学生开展科创、研学、写作、项目化学习活动,形成了陶瓷场馆、陶瓷专业人才为学校育人提供教育资源的合作机制。
第二,利用地方资源共享开放,打造实践育人办学特色品牌路径。以学校浓厚的校园文学底蕴及成立30余年的“野草叶文学社”为基础,以征文、夏令营、社团活动等形式为载体,打造“一文一瓷”品牌活动。形成陶瓷+历史小论文、陶瓷+科创、陶瓷+研学、陶瓷+劳动等实践育人方式,建立以社会资源为平台的陶瓷+实践育人模式。
第三,引进地方资源,形成学科育人与多元化育人模式。以省市县校四级课题研究的教育科研为推动力,引领教师开发地方资源与学科教学相融合,开发与之相应的校本教材,带动选修课、研究性学习、教学示范课的开展,形成陶瓷+学科课程体系,拓宽育人路径。学校开发了《德化陶瓷概论》《陶瓷出口初级英语》等陶瓷与学科整合的校本教材,开设了“德化陶瓷红色文化的探寻与挖掘”“德化陶瓷鉴赏”“陶瓷欣赏”等选修课,举办了“望瓷写诗,诗韵瓷心”“瓷韵世界,奇光异彩——德化陶瓷之美与化学”“德化白瓷的制作工艺”等研究性学习活动。
创新之处——
校社资源协同育人
教学模式引领示范
第一,创建学校与社会资源协同育人的有效机制。学校教育目标定位清晰,协同育人方案健全,与校外资源联动紧密,构建科学高效的学校、社会协同育人机制。依托陶瓷场馆等校外育人基地,常态化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建立陶瓷艺术大师教师团队,常年为学校提供人力、专业、技术支持,社会资源有效赋能学校创新育人工作。
第二,跨学科主题学习开发“五育并举”育人新模式。创造性开发陶瓷的文学美、劳动美、艺术美、科技美,实现人文学科、自然学科与陶瓷有机结合,以瓷启智育德,强化陶瓷美育功能,以陶瓷美育浸润学生。由“陶瓷+文学”开展“陶瓷+学科”跨学科育人实践,如写作、科创、研学、陶艺创作比赛、劳动等,实现了从单学科学习到跨学科主题学习、从课堂教学到社会实践育人方式的转变。
第三,示范了地方资源有效融入中小学基础教育的教学模式。以课题为核心的教科研推动教师挖掘陶瓷地方教育资源,启发教师将陶瓷历史、文化、经济等维度的教育资源与国家课程相结合,通过项目化学习等创新方式,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推动教师开发校本教材,开设选修课,建立研究性学习等课程体系。实现形成多样化、高质量、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
应用推广——
陶瓷+学科融合育人
多措并举协同育人
第一,学校与社会力量良性互动,有效拓展教育资源与平台,提升学校教育质量,形成多渠道、多平台培养学生的机制。学校先后聘请10多名作家和陶瓷艺术界专家、大师担任“校园文学”“陶瓷艺术”选修课的专任教师。学校还与臻峰文创园等共同建设学生陶瓷实践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到实践基地进行陶瓷创作。德化知名陶瓷艺术大师为学生文学写作提供陶瓷艺术作品,为“瓷韵·文学”写作活动开展提供必要前提。
第二,“瓷韵·文学”写作活动成为学校特色品牌。“以文写瓷”活动重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与学科素养,审美、鉴赏与创造相结合,取得丰硕成果。出版了学生个人专著《暴动的月亮》、学生作品集《瓷语生辉》、著作汇编《瓷语》。培养了一批包括徐南鹏、涂元伟、连玉基、寇婉琼在内的具有影响力的作家、诗人与文学爱好者。
第三,建设高水平课程资源,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丰硕,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开展陶瓷+课题研究,申报5项省级课题、3项县级课题、3项校级课题,发表6篇CN论文。开发陶瓷+校本课程、25门校本教材,开设12门选修课,举办6次省级专题讲座。
第四,育人效果显著,人才培养质量高。从德化一中毕业的校友中,以苏清河、邱双炯为代表的有影响力的陶瓷艺术创作者达上百位,2020年及2021年纳税50万元以上的陶瓷企业家达140位。一大批项目获得陶瓷+科创、陶瓷+历史写作、陶瓷+作文写作、陶瓷+教师论文写作相关奖项。
第五,输出可复制、可借鉴、具有推广价值的陶瓷+学科融合育人模式。充分挖掘陶瓷地域资源并完善社会协同育人路径,供其他学校借鉴和运用,有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支持多所帮扶、共建学校开展特色办学。多家媒体对学校运用地域资源联合社会协同育人的创新路径进行报道。
(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协同创新”专项课题“‘五育’背景下德化陶瓷艺术与校园文学融合发展研究”[课题编号:Fjxczx22-324]阶段性成果)
(陈荣天 徐建新 苏静)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妇产科专家告诉你:到底多大年龄,才算高龄产妇?不妨提前了解下 (2023-03-11) |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