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4-04-2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农耕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立德树人的属性,是高校文化育人的重要资源和载体。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深入推进,既要让学生“走进农村、走近农民、走向农业”,提升学生“学农知农爱农”的素养和专业实践能力,又要让学生“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厚植学生“以强农兴农为己任”的情怀和扎根“三农”的志向,成为涉农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追求的价值方向。温州科技职业学院坚持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三全育人”“五育并举”的教育原则,秉承“耕读至真 精技多能”的校训精神,深入挖掘农耕文化的教育价值,充分发挥农耕文化育人功能,以生产、生活、生态为空间轴,构建以“耕读教育”为核心、“兴农报国”为价值取向的农耕文化特色育人体系,为培养更多知农爱农的新型人才发挥了积极作用。

    走进农业生产

    将教学实践搬到田野大地

    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从生产中来,到生产中去”,是涉农高职院校长期以来培养农业农村现代化人才所遵循的基本原则。围绕涉农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根据涉农专业特点和不同年级阶段学情实际,要遵循农作物生长周期与农业企业生产周期的“两周期”育人理念,与“产、学、研、创、推”相融合,并在专业教学、实践实训中分阶段递进式植入农耕文化,从而实现通过农耕文化育人促进专业学习的目的。

    在课程体系上深挖“农”的素材,构建以“天地为课堂、万物为教材”为核心的农耕文化特色课程。学校开设“中国农业发展史”“大国三农”“乡土中国”“耕读文化概论”“节气与生活”“民俗学”等必修课程,开发“山、水、田、园”系列农耕文化课程读本和农业基础操作应用手册等,将大自然的“时间表”转换为“课程表”,发挥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在农耕文化上协同育人的功能和作用,促进学生理论知识、专业技能、综合素质有机融合,培养学生实践创新和服务乡村振兴的能力。

    在社会实践中加深“农”的感悟,构建农耕文化传承、农事劳动体验、农业科普教育、“三农”主题调研和农技服务推广等实践活动体系。学校依托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校地合作实体产业研究院、乡村共富小院、乡村振兴实践教育基地等资源优势,充分发挥科技特派员、产业服务队等师资力量,组织学生实地参与田间劳动、开展农技服务等活动,在学生实验实训、志愿服务、社会实践、新青年下乡、助农帮农等实践中,让学生体验农时变化和作物生长,了解农耕文化地域多样性,见证乡村振兴时代蝶变,使学生在亲身接触中感受专业和“三农”的魅力。

    融进文化生活

    用耕读精神浸润师生心灵

    以耕读为代表的农耕文化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生产生活的实践总结,值得被学习和传承。涉农高职院校要借助有形或无形的载体,充分挖掘农耕文化培元、塑人功能,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培根育穗、拔节生长”的育人全过程,把校史精神融入形式多样、主题鲜明、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中。

    结合“植树节、劳动节、丰收节”等节点节日,丰富农耕文化活动。学校根据春夏秋冬四时,弘扬岁时节令文化,强调劳动教育与文化教育并重、劳育与美育并举,开展丰富的农耕特色校园文化活动。每年植树节启动耕读文化节,开展“点亮绿色”“春耕备耕行”“古诗里的二十四节气”“耕读励志主题书画写赠”等活动;红五月开展劳动文化节,组织蔬菜嫁接比赛、割麦子大赛、馒头制作大赛等;秋分之季开展丰收采摘节,组织吃小番茄大赛、稻谷收割大赛、编稻绳大赛等。另外,还有草坪文化节、技能文化节、融创文化节、美食文化节等,开设地方民俗和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开发“农农”玩偶、挂件饰品等延伸文创产品,使农耕文化元素融入日常生活,让学生真切感受“蕴藏在时间里的农业智慧”。

    挖掘“校史、校训、校歌”等育人资源,赓续强农兴农基因。学校把讲述校史故事、传承“耕读至真 精技多能”校训精神、传唱《大地星空》校歌作为“始业教育三课”。组织开展打卡校史馆、校训石、校友林活动,礼赞“三老四严四个一样”科研育种精神活动,讲述“学业典范、就业典范、创业典范”优秀校友故事活动等,全过程、全方位做好农耕文化和校史精神结合教育,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学校文化底蕴的了解,加强对以农立校办学定位的认同,厚植学农兴农的职业情怀。

    打造人文生态

    把农耕文化“种”进校园环境

    如何让农耕文化可视、可知、可感?涉农高职院校要深化农耕文化元素布局,加强农耕文化元素与校园环境的相互融合,形成相互浸润的“场效应”,还要充分利用道路、建筑、地标等创设文化地图,发挥校园环境文化育人功能。

    融合自然环境,打造“春花、夏果、秋稻、冬青”四季分明的彩化特色景观。学校在办学空间上突出“农”的属性,以“一校多址、一园多点”景观布局为原则,形成“一个核心区、一个示范园、两个基地”办学空间体系。在文化地标上凸显“农”的元素,打造农业史浮雕墙、麦穗雕塑、校友之家、心空间等,开辟“五彩耕读园”,春种油菜花、夏种向日葵、秋种金丝皇菊、冬种花椰菜,让学生在四季更迭中知农事、敬自然、养雅趣。

    结合人文图谱,凝练“二十四节气、农业科研品种”等命名的楼宇、道路、办公区域名称体系。学校以二十四节气命名各类会议室,如春分堂、大暑阁、白露轩等。以“春华秋实”取意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命名主干道,如春华路、秋实路,以道路为中心命名公寓区为“春华园”“秋实园”。选取学校具有代表性的自主选育优良品种——水稻(珍汕系列)、小麦(温麦系列)、盘菜(瓯玉系列)、花椰菜(瓯松系列)、番茄(瓯秀系列),命名食堂为珍汕苑和温麦苑,命名人才公寓为“瓯玉楼”、男生公寓为“瓯松楼”、女生公寓为“瓯秀楼”。把四时风物、白露秋分“印”在学习工作环境中,把农业科研成果“刻”在墙上,让师生处处可见农耕文化元素、时时不忘农业强国使命。

    (作者单位系温州科技职业学院)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