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除科技竞赛的“成人痕迹”
近日,第39届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终审获奖名单公布,个别获奖作品因可能达到硕士研究生水平遭质疑。此前,在其他竞赛中类似事件也有发生,如小学生因研究茶多酚抗癌获奖等。这引发公众对中小学科技创新比赛评价标准、中小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学校科学教育如何落地等方面的讨论。
近年来,教育部不断从严控制、严格管理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目的就是为中小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营造良好环境,让竞赛回归育人本质。中小学科技创新比赛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学探索精神,但现实中要警惕走样和变味的问题。不少比赛获奖项目的科研难度和专业性远超中小学生所能掌握的知识,甚至个别获奖作品并非完全出自学生之手,带有明显的“成人痕迹”。如果比赛的育人目的被功利目的所取代,显然就偏离了以赛促学的初衷。
中小学科技创新比赛应侧重培育青少年的科学兴趣和科学思维。这就需要引导学生亲自动手、探究、实践,而不是由成人越俎代庖,功利性地拿一份获奖结果当升学敲门砖。针对中小学科技创新比赛中出现的问题,相关教育部门和比赛主办方需要加强管理和监督,采取有效措施遏制“成人痕迹”的蔓延趋势,走出家长干预、人为包装的误区,推动科技竞赛从注重评价项目转向关注人的发展。
科技竞赛应当回归科学启蒙、培养科学兴趣的初衷。坚持以学生为本,引导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乐趣和挑战,在心中种下科学的种子。要进一步健全科技竞赛的评价体系,去除竞赛的功利化色彩。从仅仅以项目和作品为唯一考核标准,转向对学生科学意识、科学素养、科学能力的考量,强调比赛过程而非结果的重要性。
建立更加严格的审核制度,确保参赛作品的真实性和学生的独立性。比赛主办方应加强对参赛者身份和作品完成过程的审核,排除成人或专业团队的参与,加强学生综合素质考察,避免奖项设置、奖项评选及审定环节存在漏洞。要注重比赛过程的指导和监督,确保比赛过程的透明和公平公正。同时,加强对奖项评审的管理,避免评审标准过宽、评审把关不严等问题,坚决杜绝一切作弊行为的发生。
加强家校社合作,共同关注学生的科学素养。家长的育儿观、教育观对孩子影响很大,不能一味强迫孩子参加各类竞赛,而忽略了孩子的兴趣和意愿。在孩子参与科技创新活动时,家长要做的是给予适当的支持和指导,而不是代替孩子完成比赛任务。引导孩子学会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他们的创新精神才能被真正培养起来。学校应加强推进基于探究实践的科学教育,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和探求欲。社会应持续做好科学教育资源平台建设,为青少年科学教育注入持久的支持力量。
(作者系中国矿业大学博士研究生)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妇产科专家告诉你:到底多大年龄,才算高龄产妇?不妨提前了解下 (2023-03-11) |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