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对饲养活动既爱又怕怎么办
在自然教育备受青睐的当下,饲养活动成了幼儿园的“标配”。饲养活动中新朋友的出现、新生命的诞生往往充满惊喜,也有很多教育契机。但日常照料中也会有很多琐事,难免出现一些困境:小动物那么可爱,看看、喂喂很开心,但笼舍里的粪便、异味却没人愿意主动清理;随着时间推移,大家对动物的新鲜感和关注度逐渐减退,饲养活动成了丢不掉的任务;教师想要更多激发幼儿与动物互动的情感体验,鼓励幼儿通过各种形式表征,但幼儿不感兴趣……
现实困境引发我们对饲养活动的价值进行思考:饲养活动为什么令人既爱又怕?爱的是什么,怕的又是什么?孩子在饲养活动中的实际参与有多少?怕的背后,是否有更多值得深思的问题?聚焦饲养活动开展主题教研,可以引导教师深入思考饲养活动的价值,建立正确的自然观和教育观,找到行动方向。
调查教师对饲养活动的意愿
为进一步了解教师对饲养活动的真实想法,我们面向全体教师开展问卷调查,了解大家对饲养活动的喜好程度、参与度、与动物相关的生活和课程经验等信息。
调查发现,62%的教师表示非常喜欢饲养活动,27%的教师愿意接受饲养活动,11%的教师不喜欢。92%的教师组织过饲养活动或有过饲养动物的经历,59%的教师组织过与动物相关的课程。我园“95后”教师超过70%,他们的童年大多伴随着动画片、玩具和兴趣班,缺少在自然中成长的经历,因此对饲养活动认知经验贫乏、与动物互动不敏感或无所适从。
根据调查问卷结果,我们又开展了“真心话大冒险”活动。“真心话”包含“你真的喜欢饲养小动物吗,你为什么喜欢/不喜欢饲养小动物,饲养活动中最让你喜欢/讨厌的事情是什么”等直白的问题。“大冒险”涉及与动物零距离接触的行动,比如摸摸大白鹅、抱住大公鸡等。游戏的形式营造出轻松的氛围,有利于教师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真实困惑。
通过信息梳理我们发现,“担心养不活”是没有饲养动物经验教师的主要顾虑,他们大多愿意带幼儿进行基本的饲养活动,并尝试对动物生活环境进行改造。教师在饲养活动中大多开展过给动物取名、搭建新家、打扫、照顾等活动。教师认为,与幼儿一起观察、记录动物的成长变化很有价值,但对于开展相关课程有些力不从心。
基于调查不难发现,现实困境的背后是教师真实的担忧和疑惑:“担心养不活”,不愿意长期从事繁琐的照料活动,认识到饲养活动的价值却对课程组织不自信。究其原因,教师饲养知识与经验匮乏,与动物的情感联结不够,生成课程的经验不足。这些正是教师组织饲养活动的难点与困惑,也是教研需要持续跟进的方向。
成立“专家”智囊团
针对教师饲养知识与经验匮乏的问题,我们成立了非正式专家智囊团。梳理园所人文资源后我们发现,身边有不少教师、家长、幼儿、后勤保育人员对饲养活动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比如吴老师四年级的女儿对于芦丁鸡饲养情有独钟,对于芦丁鸡孵化、喂养、生长变化等都很熟悉。丁老师长期饲养白玉蜗牛,对蜗牛的生活习性了如指掌。于是,园所邀请这些民间实践“专家”成立了非正式专家智囊团,适时为班级饲养活动提供知识和经验指导。
非正式专家智囊团的成立,在盘活园所课程资源的同时,也为饲养活动的实践提供了适时适度的支持。知识与经验的自主获取,激发了教师的主动性,创设了有弹性的学习空间,教师对于饲养活动的积极性明显提升了。
开展幸福力故事会
由于大部分教师都组织过饲养活动或饲养过动物,对于“我和动物的那些事”这个话题或多或少有一些感悟和思考,园所就组织了幸福力故事会,鼓励有饲养经验的教师讲述自己真实的故事与感受。段老师讲述了班级幼儿与残疾小羊共同生活一年的经历,喂养小羊过程中的艰辛与坚持,看到小羊学会走路时的震撼等,这些故事令人动容。吴老师讲述了家中饲养芦丁鸡的经历,女儿独自组装鸡舍、主动解决问题,看着小鸡一天天长大既欣喜又不舍,饲养活动的认知、能力和情感价值鲜活而深刻。讲述者从与幼儿、动物共同生活的经历中获得滋养,感受职业幸福;倾听者则获得了共情体验,建立起与动物共同生活的美好期待。
如何以“养育”的方式开展饲养活动?饲养指向动物的生存问题,关注的是生命过程中某个时间点的生存状态,而养育则需要投入更多情感,关注的是生命过程中的共情体验以及变化发展的过程。幸福力故事会链接真实的生活经历,引导教师关注饲养活动的过程性和生活化,在情感共鸣中走向“养育”。
组织话题沙龙
话题沙龙是我园特色教研形式,聚焦教育教学热点话题,由一名教师发起,以5—10人不等的小组形式开展沙龙式研讨。围绕阶段性出现的“兔宝宝”“蜗牛”“农场搬迁”事件和话题,教研主任、年级组长引领3个年级组各聚焦一个案例成立项目组,开展陪伴式、参与式研讨,边实践边发现和分析问题,将不同阶段遇到的问题及解决过程具体化,让教师借助伙伴的力量抱团成长。
教师组织生成课程的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实践中持续提升。项目活动中的陪伴式推进和话题沙龙,及时梳理并解决了饲养活动中出现的阶段性问题,如“农场搬迁”计划中,是不是所有的动物都需要搬家?哪些动物可以生活在一起?这些具体问题的深入思考,激发了教师观念的转变,他们不再把饲养活动简单等同于喂养、观察、清扫等具体行为,而是开始从“养育”的视角来看待,关注“共同成长与陪伴”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同时,以观察记录为依据,借助伙伴的力量应对生成课程中出现的困惑,既能为幼儿成长提供多元支持,也能为教师搭建可视化的成长阶梯。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钟园幼儿园)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妇产科专家告诉你:到底多大年龄,才算高龄产妇?不妨提前了解下 (2023-03-11) |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