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点发力 探索思政教育新模式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4-05-07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安康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问题和目标导向,立足区域和学校发展实际,多点发力,探索思政教育新模式。

    着眼“培根铸魂”

    强化党建引领作用 

    学院通过“党建+X”工作模式,把党的建设同教书育人、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对外合作交流五方面工作深度融合,全力打造以“政治立院、思想领院、学科强院、特色亮院、示范带动”为抓手的“五位一体”发展矩阵,以党建引领学院各项工作全面发展,形成了诸如诚信互助银行、“安康微红”、经典作品读书会等特色鲜明、主题突出、内涵丰富的党建品牌。以“五学”(班子带头学、专家辅导学、党员宣讲学、师生实践学、专题研讨学)方式打造马克思主义学院立体化学习教育新阵地,通过理论学习锤炼党员教师的思想认识和党性修养,在学习教育中切实增强思政课教师的政治素养和育人情怀。2021年6月,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获批成为“标杆党总支”特别建设单位,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工一党支部获批成为“样板党支部”建设单位,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工二党支部、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党支部获批成为“样板党支部”培育单位。2022年5月,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室获得“陕西省教科文卫体系统五一巾帼标兵岗”荣誉称号。2022年9月,学院获得“陕西省师德建设示范团队”荣誉称号。2023年,学院获批成为第四批陕西省高校党建工作“标杆院系”,“理论引领 课堂明道 实践厉行 文化浸润 管理协同的‘五位一体大思政课’教育新模式”获批陕西高校“大思政课”建设“一校一品牌”创建项目。

    抓实“文化育人”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自2009年9月起,学院便开展了“以改革考核方式为抓手,促进实践教学改革,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探索实践活动,取消原来的期末闭卷考试,推行“六个一”全程考核方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成绩由40%的平时成绩和60%的考核成绩构成,实施具有学校特色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六个一”全程考核方式改革(平时成绩由出勤、笔记、纪律、提问等构成,考核成绩由一次理论测试、一篇社会调查报告、一次社会实践、一次模拟课堂教学、一篇读原著心得体会、一次演讲活动构成)。教师根据不同专业和培养目标的要求选择具体的考核内容与考核形式,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专业培养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有机结合。在思政课堂改革中,开展“互联网+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第二课堂’”教学,做到课上课下、校内校外、线上线下“三结合”。学院于2018年申请创建了“安康微红”微信公众号,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为“安康微红”微信公众号的指导教师,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为主力,吸收其他专业的学生组成微信推送团队,定期推送反映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动态、红色故事及思想政治理论课围绕教学开展红色教育活动的文章,通过互联网实现百年党史赋能思政课堂。组建“大学生宣讲团”“红色人物采访团”,通过“红色故事青年说”“红色人物寻访”“家乡的红色地标”等创新方法,讲活红色故事、用活红色资源、激活红色创意,构建了融教学、体验、实践为一体的红色教育体系,让思政课“活”起来。“运用地方红色资源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实证研究”获批教育部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究专项课题,“基于红色微平台的地方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实现途径创新研究”获批陕西省教改项目,“理论引领实践涵养——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社会实践”获批省级社会实践一流课程,两次荣获陕西省高校思政课教师“大练兵”优秀组织奖,“安康微红”社团入选2022年度陕西省高校“活力社团”思想政治类“TOP榜”。与此同时,联合陕西理工大学等兄弟院校召开“党的二十大精神进课堂暨陕南地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集体备课会”,成立育才片区大中小学思政育人一体化联盟,积极探索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立足“推陈出新”

    持续积累教学科研成果 

    学院历来强调教学与科研相结合,鼓励教师以思政课教学为核心,将陕南地方资源与学科发展特色紧密结合,立足陕南乡村振兴实践,积极开展教学科研工作。学院获批“陕西省人民政协理论与实践研究基地”和“安康市人大常委会地方立法研究咨询基地”,陕南乡村振兴研究中心通过“陕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验收。学院教师深入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陕南乡村振兴研究中心为牵引,强化高层次项目的前期培育和组织支持,近5年出版专著7部,获批市厅级及以上教科研项目21项,获得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1项。多家权威报纸杂志以专版形式刊发《人民政协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广泛凝聚共识》等3篇科研论文。学院成功承办第二届“汉水论坛——汉江安康段水资源保护与利用研究”学术研讨会。

    抓实“服务地方”

    不断丰富校地合作形式

    学院充分发挥地方智库作用,积极倡导理论研究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不断增强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实效性。依托陕南乡村振兴研究中心,积极开展乡村产业发展条件、乡村环境建设、乡村文化建设等研究,助力地方乡村振兴。以安康地方党史编纂为契机,自2016年12月以来,陆续承担并完成《中国共产党陕西安康历史(第二卷)(1949—1978)》《中国共产党陕西旬阳历史(1921—1978)》《中国共产党陕西岚皋历史(1921—1978)》3部地方党史的编纂工作,并将党史资料融入思政课教学和思政专业人才培养。依托研究地方党史产出一批研究成果,推动校地合作并用于基层党政干部教育和培训,服务地方文化发展。主持《安康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草案)》《安康市反餐饮浪费条例(草案)》《安康市生态旅游促进条例(草案)》等地方立法起草,10余名思政课教师获聘为市级及以上政府部门智库专家。培训党员干部近5000人次,助力提升地方干部、群众理论水平。

    聚焦“凝心聚力”

    筑牢夯实人才队伍基石

    学院按照“四有”好老师要求,从人才引进、过程管理以及考核评价、激励机制等方面入手开展工作,力求培养高质量专职思政课教师队伍。同时,高度重视行业专家的能力素养,展开广泛交流与合作,对符合条件的省级中学思政学科教学名师,邀请其参与学院教学、科研、实践活动,多元化充实思政课教师队伍。采取例会集体学习活动常态化、集中收看教育部门“周末理论大讲堂”常态化、教研室集体备课活动常态化、外出学习考察交流常态化、个人自主学习常态化5种常态化学习方式,帮助教师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提升业务水平。学院教师获评陕西省高校思政课教师“大练兵”教学标兵1名、教学能手8人次,有省级教学名师1名、市级优秀党员1名、“安康好人”1名。

    (邓晖 单林波)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