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化视角下小学思政课教学如何进阶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4-05-07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以下简称“一体化”)是立德树人的重要举措。一体化目标要求各个学段之间“承前启后”,注重育人的整体性、连贯性和协调性,做到层层递进、步步深化。实践中,处于奠基阶段的小学思政课教学,必须“扣好第一粒扣子”。

    过去,小学思政课多由其他学科教师兼授,教学趋于形式化,流于照本宣科。教师授课时,多从道德视角观察和分析课程内容及相关案例,充分体现了以德育为引领的取向,但也容易让课堂成为道德宣讲堂。这样的课堂看似服务于教育者希望达成的教育目标,却不一定受学生欢迎。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整齐正确”,下课后却“我行我素”,知行脱节成为困扰小学德育工作的难题。

    一体化目标迫切要求各学段承担起主体责任。小学是人生的启蒙阶段,思政课不仅要上,而且要上好。小学思政课教师须通过改进教学方式,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内化吸收、知行合一,为其未来的成长种下“金种子”。

    课程叙事:

    由“问题”转向“提问”

    道德品质的形成需要学生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价值判断,做到知行合一,否则只能人云亦云、知行脱节。小学思政课教学中,课程叙事也就是讲故事,几乎是每节课都会采用的教学方式。教师讲完故事后,往往会习惯性提问:“同学们从这个故事中学到了什么?”这样的教学方式看似有问有答,实则缺乏实效,因为问题由教师提出,剥夺了学生的一部分思考过程。如果学生在听完故事后能独立思考判断,主动提问并作出解答,经历一番“周折”,获得的认识就不再是别人赋予的,而是自己主动思考形成的,这样的认识才更有利于转化为行动。

    笔者在讲授小学五年级道法课《美丽文字 民族瑰宝》时,给学生出示了“天”和“人”的甲骨文。学生发现,“天”和“人”的甲骨文很相似,便提出疑问:“为什么这么像呢?是巧合吗?”有丰富阅读积累的学生会说“天人合一”。这时,学生会主动钻研,教师此刻开始课程叙事,“适当”地教,学生在听得津津有味的同时,还可能引发新的思考。有学生会说:“我知道人为什么在很惊讶或伤心的时候说‘我的天呀’,原来如此!”经过独立思考,学生可以深入体会和理解汉字文化,产生对汉字的热爱之情,达成思政课教育目标便成为水到渠成之事。也正是因为学生经历了独立思考,这种认识和情感才是相对稳定的,才更能落实于行动之中。

    组织方式:

    由“单一讲授”转向“多元丰富”

    在授课形式上,传统的小学思政课多以单一讲授为主。只有让学生爱上思政课,才能实现授课的高效,因此小学思政课要破除桎梏,采用丰富多元的教学形式。笔者经常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开展辩论、戏剧展演、模拟法庭等,学生喜闻乐见,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德育熏陶。

    在小学五年级道法课《古代科技 耀我中华》中,笔者和学生一起开展“古代科技小镇”项目式学习。学生首先需要查阅资料,了解有哪些古代科技;然后各小组分别认领任务,寻找或制作“古代科技”物品,这些物品也是小组展示的作品;最后小组须全员讲解本组作品,包括设计思路、制作过程和选择这些展品的缘由。整个过程中,学生对学习充满热情,阅读和制作都是一丝不苟的,甚至为了研究一件物品到底是青铜色还是褐色专门去请教历史学家。课程结束后,学生主动申请在班级进行延期展览。在项目式学习的推动下,学生对我国古代科技的了解是多方面且深刻的,对古代科技的惊叹折服也是发自肺腑的,因为这些认知感受都源于学生的阅读、思考、调查、采访、讲解等自主参与过程。

    资源利用:

    由“表面”转向“内醒”

    在“大思政课”建设理念的指引下,全学段思政课教学资源都得到了丰富和提升。如何真正用好这些资源,是现阶段思政课教师需要着重思考的问题。笔者观察到,在“行走的思政课”中,一些学生虽然走出了课堂,但对课程相关内容一问三不知,有的学生认为是“春游来了”,午餐后甚至留下满地垃圾……这样的课程,只是走过场的热闹而已,并没有真正实现“资源利用一体化”。

    笔者认为,目前阶段,思政课的“资源利用一体化”必须由“表面”转向“内醒”。利用资源不能流于形式,而要在学习本质上有所作为。例如,小学和初高中教材中都涉及科技主题内容,组织学生参观“改革开放科技成果展”是一种很好的课堂教学补充方式。具有一体化视野的教师应该在参观前就引导学生通过采访、调查等,了解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哪些重要的科技成就。对小学生来说,让他们了解这些科技故事后,接着就可以引导他们思考:国家为什么要大力发展科技?这与我们每个人有什么关系?中国是在什么情况下发展了这些科技?让学生带着问题到展厅参观,思考后找到答案,他们的爱国情感是油然而生的。如果能在小学阶段真正为一体化奠基,到了初中、高中阶段再次走进同一个展厅,学生的爱国情感可能会升腾为个人理想或行动,成为投身于科技强国建设的一份责任。

    教学评价:

    由“分离评价”转向“教学评一体化”

    新时代深化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路径之一是教学评一体化。教学评一体化贯通了宏观的路径设计和微观的课程实施,有利于将课程方案的愿景转化为课程实施的实景。教学中嵌入评价,一方面通过获取的信息和表现判断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另一方面通过信息反馈提供教与学的改进练习,为实现高效教学做准备。小学思政课的教学评一体化与其他学科一样,强调以课程标准为指引,课堂中教学、学习和评价的一体性,达成所教即所学、所教即所评、所学即所评,强调以评促学、以评促教,确保学习目标的有效达成。长期以来,小学思政课教学中的评价甚少,所见评价大多为公开课后的“课后小测”,目的是体现课程的完整性,这样的评价往往是低效的。“大思政课”建设格局下,小学思政课不仅要评,而且要实现教学评一体化。

    仍以小学五年级道法课《古代科技 耀我中华》为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我国是五千年文明古国,古代科技处在世界领先水平,促进了中华文明乃至世界科技文明的发展,作为中国人我们感到无比自豪。首先,围绕教学目标,教师的教学过程是:外国政要对中国古代文明的盛赞,引发学生思考,如此盛赞的背后到底有哪些古代科技成果?这些成果如何影响中国和世界?在教的环节,教师要评价的是:学生到底思考了没有?提出了几个问题?有没有尝试解决问题的意识?其次,围绕教学目标,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带着问题主动查阅资料或者请教他人,了解中国古代科技成果。在学的环节,学生要做的自我评价是:我了解到了哪几项古代科技成果?这些成果到底产生了哪些影响?我了解到的这些信息有没有解决我的困惑?同伴分享给了我哪些启发?学生学的环节也伴随着教师的教,当学生遇到困惑时,教师随时给予帮助,伴随的评价是肯定主动思考,同时有对知识或价值的导向性评价,如“这么伟大的成就被你发现、记住并讲述,作为中国人,为古代文明的延续作出了贡献,如果将来还能为此继续努力……”最后,教师进行延伸评价,这种评价可能不向学生显露,因为教学评一体化的评价不局限于对学习目标达成情况的诊断,也包括运用这些信息考量今后教与学的策略。

    (作者系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四小学教师)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