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植基础学科拔尖人才成长沃土
■走在教育强国大路上 聚焦人才自主培养
近日,武汉大学“珞珈三号01星”成功拍摄到“雪龙2”号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靠港的画面。这是“珞珈三号01星”首次抓拍国产破冰船,有助于其监测极地动态、拓宽服务范围与应用效能。
这一最新应用成果,是武汉大学以高水平科研助力人才培养的一个注脚。
近年来,武汉大学以体制机制创新和教育教学改革为重点,不断强化组织领导、丰富选鉴方式、创新培养模式、促进交叉融合,积极培育创新文化、科学精神,涵养优良学风,营造浓厚氛围,努力培养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提供有力支撑。
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武汉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90后”教授王好武,是一位深受学生喜爱的年轻教授——不仅学问做得好,而且全心全意关爱学生。
“弘毅学堂数学班,是我的起点。”王好武所说的“弘毅学堂”,成立于2010年,是武汉大学参与国家教育体制改革的试点项目,是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具体实践,也是武汉大学实行大类招生大类培养的试验举措。弘毅学堂整合了学校优质资源,采取小班个性化培养,典型特色是“一型(研究型),二制(导师制、书院制),二化(个性化、国际化)”,是武汉大学优质本科教育基地。
以弘毅学堂为注脚,武汉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步履不停——武汉大学有130个本科专业,其中82个被认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8个专业入选教育部“强基计划”,11个专业入选教育部“拔尖计划”2.0基地,115门课程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进入新时代,武汉大学主动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新增国家战略急需、学科交叉融合专业18个。
2023年11月22日,武汉大学召开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大会,发布“武汉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行动计划”。“行动计划”下设8个具体项目,即科研报国使命担当计划、学科专业优调跃升计划、拔尖培养特区领航计划、精品课程教材方阵计划、教学相长课堂驱动计划、创新综合实力拓展计划、数智教育全面启迪计划、全球胜任能力提升计划,擘画了武汉大学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路线图。
2024年2月26日,武汉大学开学第一天,春意盎然的校园里,全体校领导和中层正职干部济济一堂,聚焦学校2024年“人才培养年”主题,凝聚起全面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的行动共识。
“大学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一流大学的核心使命。”中国科学院院士、武汉大学校长张平文表示,“对于武汉大学来说,拔尖创新人才和国家急需人才的培养是并重的,我们将进一步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加快建设和完善世界一流、中国特色、武大风格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
一体化统筹“中—本—研”人才选育
2023年11月29日,武汉大学130周年校庆日。计算机系1987级校友、小米集团创始人雷军向母校捐赠13亿元人民币,支持母校数理化文史哲六大学科基础研究、支持计算机领域科技创新、支持大学生培养。同一天,武大举行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生源基地授牌仪式,13所全国重点高中接受颁牌。
武汉大学与华中师大一附中共建“空天探测实验室”,同时面向该校学生开设定制课程——为期12讲的“空天探测及相关基础知识”。
“这门课的主讲人都是名教授,来自武汉大学计算机、数学与统计、化学与分子科学、生命科学等学院,从不同侧面带领高中生领略航天知识的魅力。”课程组负责人、武汉大学遥感信息工程学院教授秦昆介绍。
记者在“空天探测实验室”看到,学生们最感兴趣的是武汉大学团队设计的卫星动力学仿真系统,它可以直观地用三维视频的形式观察空间天体的坐标关系。一位高一的同学说:“期待着有一天我设计的卫星也能飞上天!”
武汉大学在实践中得出经验:培养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是大学和高中的共同使命。要以基础教育为起点、高等教育为龙头,选拔出志在基础研究、有兴趣有天赋的学生,构建早期发现、精准选拔、一体化贯通培养机制,共同构建学生的成人成长系统。
10年来,武汉大学连续实施“英才计划”,通过组织文献阅读、科学报告、实验室科研课题实践等,吸引具有创新潜质的优秀中学生走进武汉大学,近距离感受基础学科魅力,激发中学生投身基础研究的兴趣和动力。
中学生考入武汉大学后,迎接他们的是给予学生充分选择权、鼓励“冒尖”的“三级特区”,即国家级特区、校级示范区、院级试验区,为学生铺设从中学到大学的开放多元的成长路径。
与此同时,武汉大学深入推进本硕博贯通式培养模式改革,面向本科生开设学科前沿、研究方法、专业选修、研究学分等课程,建立健全本硕博课程有效衔接机制,吸引更多优秀学生攻读基础学科研究生,推进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与储备。
“一人一案”引导学生成人成才
在武大校园,87岁的张祖勋院士如今仍坚守教学一线,由他和5位院士、多名教授联手讲授的大一专业基础课“测绘学概论”已走过28个年头。除了领略名师课堂的教学魅力,家国情怀也在点滴中引导学生成长成才。
在长期的探索中,武汉大学形成了融“五观”为一体的高水平人才培养思想体系:“人才培养为本,本科教育是根”的办学观,“以‘成人’教育统领‘成才’教育”的育人观,“厚基础、跨学科、鼓励创新和冒尖”的教学观,“激发教师教与学生学双重积极性”的动力观和“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目的观。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空气和土壤,就在这日常的一呼一吸之间,学生们浸润式成长。各学院坚持育人和育才有机统一,“一人一案”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
计算机学院对标世界一流标准,选出6门核心课程,建设荣誉课程体系,设置A、B两档难度,配套不同的授课内容、作业、实验和考核,加强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引导,强化能力培养与过程评估。
物理学院实行“本科生能力提升计划”,建立拔尖计划学生和导师之间的双向选择渠道,遴选承担重大科研项目或具有国家级人才称号的博士生导师担任本科生学术导师,积极为学生提供全方位和针对性的指导。
在学生的培养方案中,“创新”是一个关键词。武汉大学将“科研训练”纳入基础学科专业学生培养方案,设置4个学分的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课程,入选首批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每年投入1000余万元评选“研究生学术创新奖”,激励学术创新,已有2860余名研究生获奖。
2016年,武汉大学成立大学生工程训练与创新实践中心,建设了基础制造、先进制造、智能制造、电工电子、综合设计、传感与控制、虚拟仿真VR技术、人工智能机器人等多个实验室,每年招募一批充满想象力和创新力的学生团队进驻,充满青春活力的“武大创客”在此汇聚,无限创意与奇思妙想在此碰撞。
研制出“InvisDefense隐身衣”,已有两项专利申请被受理,相关成果已被CCF(中国计算机学会)A类人工智能顶级学术会议录用;在首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学生基础研究项目评审中,武汉大学基础学科的15名本科生入选并获得资助……走进武汉大学,会发现学生做科研、出高水平成果早已屡见不鲜。
学科交叉融合厚植成长沃土
“诺奖一百二十年”“昨晚你睡得好吗”“博物馆热——以‘双节’湖北省博物馆为例”“数字经济:中国区域发展新引擎”……在信息与管理学院的二楼长廊上,“信息可视化”课程的55篇结课作业正在展出,生动形象地讲述了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数智故事”。
这是武汉大学发挥信息管理优势学科力量,顺应数字时代潮流,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的实践。近年来,武汉大学面向国家战略需求,以大团队、大平台、大项目为支撑,探索科教和产教融合育人机制。比如,在数智教育方面,采取了一系列举措——
依托“数智+”推进交叉学科建设。武汉大学发挥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优势,不断推进交叉学科研究,鼓励学院合作参与国内外竞赛,举办国际交叉学科论坛。在实现数智人才学生培养需求侧“跃进”式改革的同时,以“渐进”式转型推动各个专业培养供给侧的数智化进程。
不断完善通识教育体系。整合高层次人才资源,邀请国内外顶级专家学者,开设“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等跨学科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实现各学科全覆盖。打造全方位多类型的通识课程,帮助学生打破专业划分带来的限制,拓宽视野,积极适应跨学科的新趋势。
协同培养数智创新人才。深化与政府、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的合作,实现校内外数据资源融合、特色数据品牌塑造和精准高效的数据服务。鼓励师生紧跟技术变革新趋势和行业发展新动态,与实力雄厚的行业、企业、科研院所开展合作。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妇产科专家告诉你:到底多大年龄,才算高龄产妇?不妨提前了解下 (2023-03-11) |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