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师》:每个教师都可以成为“光”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4-05-0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我特别想看到一本真正在写一线教师的书,我想去感受它的情意与力量,也许我能从中看到,原来不止我一个人在迷茫,在思索,在寻求,也不止我一个人有诸多内心的奔腾与向往,而且也能找到答案与归宿。”《为人师》(郑锦杭著,教育科学出版社2024年3月)一书中陈老师的这番话,很好地道出了这本书的定位。仔细品读,一位普通教师朴实的语言表达仿佛一石激起千层浪,背后蕴含着很多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该如何理解“教师”这个职业和角色,特别是如何看待素质教育出来的新一代教师?教师该过怎样的人生?“好教师”的模样是怎样的?

    真实为人是教师的底色。《为人师》描绘了六位教师:喜欢植物,喜欢说话,二十多年一直当班主任的王老师;容易纠结,放弃中层管理岗位,重新当班主任的潘老师;希望能做一个教育局局长,为教育做出一些改变的陈老师;认为自己能够在特殊教育事业中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张老师;至今还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不免产生焦虑的黄老师;只想一辈子站在讲台上,一辈子和学生在一起的丁老师。

    他们纯真、朴素、良善,爱孩子、爱生活、爱美丽;他们认真教书,善思好学,有自我的抱负和追求,但也有很多困惑、苦恼、纠结、焦虑、彷徨。他们就像黄老师说的,是这个“滚滚时代浪潮里”的一朵朵浪花,是一朵朵扮演着不同角色的浪花:作为子女,要能够安定下来,让父母放心;作为父母,要有时间陪伴孩子,以身示范,让他们相信这个世界必定有光;作为老师,要带着很多小浪花奔流,为他们负责,让他们不致偏离方向。他们“有时欢快,有时左顾右盼,有时忐忑地起伏,有时也会畏怯,最终也会汇入滔滔的江河”。他们也像建筑家安藤忠雄说的,努力像野草一样生长,有韧性地一直走。他们就是最为普通的最大多数的一线教师。他们虽然普通与平凡,但是都在努力地“为人师”,都在成为更优秀的自己以及更优秀的教师的征途上,也许结果各有差异,但他们都在为之努力。正如作者所说:“一代又一代人都走在为人师的路上,也许有的人走得更远一些,有的人没有走得那么远,有的人新出发不久,有的人也迷途知返,但是每一个人都走在他的路上……”

    他们的真实,让我们不得不反思和意识到:教师也是社会人,珍惜美好、敬畏生命的生活态度,会滋养教师的职业状态。从事着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的教师,不该只被要求付出和奉献,他们也应该活出鲜花怒放的美丽人生;他们,并不只有被世人最常要求的教书育人一面,也有血肉丰满的很多棱和面,值得被我们凝视和欣赏。

    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人影响另一个人。黄老师一直想读博,但是没考上,就当了老师。读研的时候他辅导过一个考研的学生,“她边哭边学,边学边哭,擦干眼泪又继续学”,他一直鼓励和支持,最后这个学生不但考上了研究生,后来还考上了博士,实现了他没能实现的理想,这个学生现在也在鼓励和教育他:不要放弃,要去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

    潘老师说,不想当老师的时候,给她力量的都是学生,每次能让她坚持下来的也是学生。丁老师说,在感到低落和迟疑的时候,最能照亮她的是孩子和家长对她的评价,让她即使在黑暗中也能看到耀眼的光芒。王老师说,她遇到了一位有智慧的校长,能体谅老师的难处,还帮她实现了人生理想——在41岁的时候入了党……

    教师们述说的这些故事,读来令人感动。每个人的生命中,也许都会有类似的遇见,影响了人生之河的流向。在教师和学生之间,这种影响更是至深的。教师的言传身教和人格魅力,会潜移默化地复刻到学生的骨子里,成为影响其职业选择的重要因子;学生对教师的正向反馈和支持,则是教师坚定前行的重要力量。当教师们焦虑、无奈、无助的时候,校长、同事、学生、家长、朋友、父母,都有可能成为他们生命中的一道光。

    为人师,不止于艺。书中第五章令人印象深刻,教师们各自分享了具有不同寻常意义的一节课:张老师上过一节让她怀疑自己的汇报课,虽然只有两个调皮的孩子,但是课堂特别混乱,失去控制;丁老师讲述了一节失败的公开课,那节课她几乎是熬到了下课,评课的教师说她“整节课最热情洋溢的一句话,就是小朋友再见”;潘老师上过一次评比课,上课很顺利,效果比预期还好,但是没有拿到好的成绩;黄老师也参加了一次赛课,比赛的时候是上得最顺利的一次,但是他不确定那是不是一节好课……

    关于公开课,教师们有很多困惑:上得顺利的课就是好课吗?究竟怎样的一节课才算是好课?是不是好课到底由谁说了算?公开课的价值到底是什么?在丁老师看来,“公开课的意义,或许也就是可以促使一个老师不得不把自己暴露在众人面前,接受检阅,面对成功与失败,从而迅速地成长起来”。

    然而,好课好学吗?一个教师怎样才能上出一节好课?好课是怎么炼成的?这些问题发人深思。陈老师说:“要看过很多书,涉猎很多教育以外的内容,触类旁通,才能从一节课里挖掘并且提炼出很多更有价值的东西,才能真正地上好一节课。”好课,要靠自己慢慢去实践,去磨炼,去悟透,而不是别人直接教会的。好课,是一个人人生境界的淬炼,也是一个人全部人格的总和,它需要沉淀,也需要忍耐。正如作者所说:一节课,不止于一节课,它也是训诲、教导、启示以及对生命的完全。

    何以为人师?作者在序章中提到的一个词特别吸引我:不止于艺。我很赞同作者的观点,也想将它作为我阅读这本书后对这个问题的回答。让我们一同沉淀下来,安静地阅读与体悟,或许,你能在教师们的迷茫和思索、奔腾与向往中,找到共鸣,得到治愈,“听到时间从每一个人的生命中呼啸而过的声音”。

    (作者系本书策划编辑)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