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五五五”制人才自主培养新模式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4-05-06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广州理工学院2000年创建以来,始终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始终坚持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建设为己任,始终坚持走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产学研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之路,在国家深化产教融合若干意见指导下,成功推出以工作室为载体,以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为主线,创新构建以“五五五”制为特色的民办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自主培养新模式。

    工作室现已成为学校与企业、专业与产业、课程与生产实践、教师与工程师互动交流的桥梁,成为课堂与课外、理论与实践、知识与应用、创新与创业深度融合的聚焦点,初步形成了产学研协同育人、协同创新的应用型人才自主培养的良好局面,促进学校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显著提升。

    背景和意义

    2010年以来,学校招生规模逐年扩大,在以往的人才培养过程中校企合作深度不够、机制不健全,学生实践实训基地数量不足、技术技能型教师欠缺等,成为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新瓶颈。如何充分利用学校、企业及社会上的各种有利资源,优化学生实践性教学环节和提高教师科研能力,已成为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学校建筑、智电、计算机学院尝试组建企业工作室,企业工程师入驻工作室,探索以项目为载体的实践教学方式,一种崭新的工作室教学模式应运而生。

    2015年10月,《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出台,为应用型本科高校发展指明了方向。根据《指导意见》精神,学校出台了《工作室建设实施方案》,正式全面启动工作室建设,学校立项名师工作室12个,二级学院成立企业工作室13个。2019年学校出台《工作室管理办法》《工作室经费使用考核办法》,进一步规范工作室类型和组建要求。同时启动第二批工作室申报工作,新立项建设26个工作室,特聘博士教授工作室3个,全校工作室达到54个。2021年,在对第一批、第二批工作室业绩考核的基础上,开展第三批工作室申报立项工作,再次立项建设22个,工作室总数达到76个。2023年,随着学生规模不断扩大、产教融合深度发展,学校制定《引企驻校管理办法》《创新实验班管理办法》等,同年引进19家企业入驻学校,新增建立“双师”共建工作室19个,校企共建实践教学基地和学生发展工作室6个,工作室总数突破100个。

    工作室教学模式在学校的广泛推行和深入实施,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式的教学实践环境,创造了一个培养学生适应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实践环境。实践证明,在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中,工作室教学模式为企业岗位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选、育、用、留开辟了新途径,有利于实现校企协同育人,有效促进产教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对于提高应用型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和就业质量、服务能力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主要做法

    (一)探索与实践:2010年以来,学校开始试行以企业工作室为载体的实践教学方式,与园大智能设备有限公司合作,成立机器人工作室;与华联世纪工程咨询股份有限公司合作,成立华联造价工作室;与广州佰佰木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合作,成立建筑设备工作室等。企业工程师带项目入驻工作室,企业工程师和学校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完成工程项目,教师参与科技研发,学生参与工程实践,形成良性互动的有机统一。通过引企驻室、教师自发组建等,到2015年底,企业工作室已达13个。机器人工作室3年实现2项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的成功转化并产业化,使合作企业年均创造产值近千万元。

    (二)建设与发展:2015年,学校在全校建立工作室教学模式,促进学分制改革,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平台。学校在《工作室建设实施方案》中规定工作室组建原则、目标、任务、机制、保证等,教师工作室组建覆盖全部二级学院,学校为每个工作室每年提供工作经费5000元、工作室负责人津贴10000元,年度考核良好及以上等级的工作室再给予奖励。每年有1000多名学生轮流到工作室参与项目开发和生产实践,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得到较好锻炼。

    工作室的工作有力促进了学校教学科研工作上水平。以机器人工作室为例,由于成果丰富,于2017年申报并获批广东省工业机器人集成与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该工作室与合作企业密切配合,经过两年多的实践探索,研发出一条机器人智能生产线,推广教育教学和企业产线应用。几年间师生共获18项发明专利、115项实用新型专利,出版教材11部,形成高新技术产品14项,多项成果实现转化并产业化。

    (三)推广与应用:2019年,学校对首批12个名师工作室进行三年建设考核验收,对其经验进行总结推广。同时,全面推行工作室建设,扩大工作室运用范围,将工作室类型拓展到名师工作室、社会服务工作室、“双师型”工作室和博士工作室等,参与教师300多人,投入工作室建设经费95万元。工作室内涵更加丰富,外延更加广泛,是多学科、多学院、多行业、优秀校友共同参与的教学科研平台。

    工作室教学模式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举措,倡导产学研政用多方协同育人协同创新机制。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一是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突出应用能力培养;二是实现了“专业+企业+工作室+项目”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三是搭建了校企合作、对外交流和学生就业平台;四是形成了“定制化、实战型”的人才培养基地;五是学生真刀真枪做项目,理论与实践结合,实践验证理论循环往复,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10多年来,学校分别建立了博士创新工作室、名师工作室、“双师型”工作室、社会服务工作室、校企合作工作室、企业导师驻校工作室、辅导员思政工作室、就业指导工作室、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室、学生发展工作室、学生竞赛工作室、学生创业孵化工作室等多种类型,既有教师从事教育教学改革、科研创新、服务社会,又吸引更多学生参与工作室学习和项目建设,覆盖“三全育人”全过程。

    主要创新点

    学校紧紧围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制定了《名师工作室建设实施方案》《工作室经费使用管理办法》《工作室绩效考核管理办法》《引企驻校管理办法》《创新实验班管理办法》等配套政策和规定,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工作室制度体系和独具特色的“五五五”制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

    (一)组建方式上遵循“五个自由”。“五个自由”即:教师申请自由,学生加入自愿;教师选择学生自由,学生参与学习自愿;教师教学方法自由,学生选择学习内容自愿;教师教学手段自由,学生选择学习时间自愿;教师教学地点自由,学生选择学习地点自愿。从教师少量组建工作室到学校有规模成建制地成立工作室,经历了15年的探索和实践,如今,学校全部工科学院的每个专业、每个教研室都有1个工作室,经管语言艺术类学院也分别建有与学科专业紧密结合的工作室,在工作室内,符合人才培养方案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地点等均可由教师自主决定,学生根据课程学习要求自愿选择参加工作室的学习内容、学习时间等。多年来,学生参与企业的实际工程项目达到300余个,师生共同申请专利400余项,发表论文100余篇,解决实际工程问题100余个。

    (二)教学内容上实现“五个融合”。“五个融合”即校企融合、产教融合、科教融合、专创融合、理实融合。机器人工作室与园大公司合作,共同研发出中职、高职教学用工业机器人实验设备,编写出《工业机器人基础》《工业机器人电气安装》《工业机器人人机界面与示教编程》等教材3套23本,培训全国各地各类教师11期300多人。天软科技工作室与广州腾科网络技术有限公司深度合作,与企业共同开发教学、产业管理用软件系统50多个,完成“物联网智能设备云数据中心”“应用区块链技术的劳动合同管理系统”“实验室智能管理平台”“数字化校园系统”等15个项目。云趣工作室与广州云趣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合作,把工作室建到企业现场技术研发室,学生不间断到企业参与项目开发,“双师”共建共同指导学生生产实践,工作室自主研发的“智慧云教室”系统服务于多所国际学校和科技创新企业,真正实现了学校与企业、科技与教学、产业与专业、课程与岗位、教师与工程师的全面融合与实质性推进。

    (三)教学方法上采用“五种模式”。“五种模式”即项目式教学模式、体验式教学模式、案例式教学模式、参与式教学模式、延伸式教学模式。金融投资工作室是项目式和延伸式教学模式的代表,引入广州正鉴会计师事务所,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平台、真实的场景、真实的业务、真实的资料、真实的操作,实现了学校与企业协同育人、助力学生成才的创新模式。电子商务工作室是典型的体验式、参与式教学模式,工作室结合专业知识和课程实践,师生一起开设网店进行电子营销体验活动,组建京东实验班、酷狗实习基地、大源直播基地、下角机电安装基地等,从教室延伸到工厂、街道、乡村等,让学生把书本上的理论知识,通过体验式、参与式的教学模式活学活用。

    主要改革成效

    本项目实施15年来,经过从无到有、从点到面、从少到多、从个别到普遍的建设过程,形成了丰富的实战案例,工作室带动学校应用型人才自主培养改革,取得明显成效。

    (一)学生受益面广。2010年以来,学校工作室由3个发展到2023年100余个,由不足100名学生发展到每年近3000名学生进入工作室参与项目开发、设计和生产过程;科教协同育人从个别专业发展到30多个专业,由不足10%发展到60%的大学生在校期间接受生产实践项目、工程项目、技术开发项目的初步训练。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