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教育生态体系 塑造新时代“双创”人才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4-05-1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高水平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系统化、多样化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营造高校创新创业文化,是高校人才培养改革和质量提升的关键。

    作为云南省首批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院校,云南经济管理学院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毕业生高质量就业创业为导向,以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构建为基础,探索建立“双创”人才培养长效机制,逐渐摸索出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时代要求:应用型高校“双创”教育的顶层设计

    打造“双创”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双创”教育实践成效,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是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

    创办于1992年的云南经济管理学院是云南省社会力量办学的先行者,学校的发展史本身就是一部创新创业史,“自强不息、艰苦创业”的创新精神是学校与生俱来的精神品质。2015年,学校获教育部门批准,率先成立创新创业学院。2017年,被确定为云南省首批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院校。

    近年来,学校强化顶层设计,先后印发了《“专创融合”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指导意见》《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实施方案》,建立规范的管理和研究支撑平台,健全“双创”教育协同运行机制,通过吸纳政府部门、行业、企业的“双创”资源要素,协同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匠心打造“五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服务,真正发挥育人功能。

    创业资源体系。通过产教融合,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政策咨询、实践项目、技术科研、资金投融等资源支持。

    创业课程体系。面向全体学生,分层次、分阶段设置通识类、精英类、专业教育类创业课程,规范课程标准,创新授课形式。

    创业实践体系。通过社会调查、创业仿真教学、创新创业训练、创业计划竞赛等,增强学生创业意识,训练其创业思维,提升其创业能力。

    创业孵化体系。学校成立云南翰文大学生网商创业园,从政策、财税、资本、专利、展销等方面提供支持,使大学生创业项目加速落地。

    创业评价体系。紧扣质量标准,通过“知自我、知创新、知创业、知经营”的指标对创业课程质量和实践效果实施评价,通过“就业率、优质就业率、创业率、创业存活率”等指标对创业孵化数量和质量实施评价。

    通过多年的探索实践,学校构建了“全过程、全方位、全链条”“三维立体”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通过创新创业各个元素之间的协同联动,形成了“内部聚能、螺旋发展、牵引拉动”的自循环生态机制,并建成国家众创空间、云南省小企业创业示范园、云南省省级校园创业平台等,为学生创新创业搭建广阔的舞台,促进高质量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与发展。

    实践路径:应用型高校“双创”教育多元协同的实践

    学校统筹资源、全力支持,让学生的创业梦想成为现实,形成创新创业工作“全校动员、全员参与”的良好氛围,形成“双123456”的工作体系,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全面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

    “一院一园”落地生根。2015年,在云南省高校中率先成立创新创业学院,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创新思维、创新创业能力。2014年,成立云南翰文大学生网商创业园,为创业者提供孵化场所、创业场地和相关创业服务。

    “二课堂二抓手”扎实推进。学校通过“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第一课堂”侧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第二课堂”开展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

    “三层次三平台”高效灵活。学校结合不同学生群体的创新创业教育需求,开展通识教育、精英教育、专业教育“三个层次”的创新创业教育。同时,不断深化“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实践+创新创业孵化”三大平台建设,构建符合应用型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

    “四知晓四指标”科学评价。学校通过“知自我、知创新、知创业、知经营”指标体系对人才培养质量进行评价,全面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按照“就业率、优质就业率、创业率、创业存活率”四个指标对各二级学院就业创业工作进行考核,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

    “五服务五辅导”加强引领。学校创业园利用资源和平台优势,为中小微企业主和大学生初创企业提供“创业辅导、公共服务、知识产权、企业孵化、金融支撑”等多方位服务。学校构建了五级创业大赛辅导机制,每年选拔100名以上教师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和项目辅导培训。各二级学院组织“院赛”,创新创业学院负责“省赛”项目的辅导、管理和参赛组织工作,并组建专门团队为“国赛”项目提供辅导和打磨。

    “六协同六融合”形成合力。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积极探索“政产学研用金”资源协同模式,形成多方位、多角度、多途径的培养模式。逐步实现“比赛与教学、专业与创业、科研与教学、产业与教学、理论与实践、就业与创业”六个方面的融合,构建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的从业技能水平,培养学生的开拓创新精神。

    时代使命:应用型高校文化育人功能再造

    创新创业课程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环节,课程体系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核心。围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目标,按照大学阶段的学习时间轴,学校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各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实行分阶段、分层次管理,梯度升级“双创”教育的纵深度。

    思政教育。学校在思政教育中融入创新创业内容,激发学生的创新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报国意识。依托课程思政,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师资协作和实践融合,通过实践活动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确立“双创”教育价值导向,强化爱国主义情怀、创新精神、诚信守法、社会责任、国际视野五大核心元素融入,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提升其实践能力。

    通识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开设普及性的通识类“双创”课程,把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内化为学生的自我价值追求。

    专业课程教育。设置5个“创业教育必修课程+模块”学分。根据不同专业(群)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能力素质要求,开设创业模块课程。对具有创业想法、创业项目以及具备一定创业条件的学生进行创业精英教育,结合市场需求和学科专业特点,开设具有产业特点、与创新创业实践密切相关的专业类课程,增加学生的“双创”知识储备和提升其相关技能。

    实践课程教育。面向有创业意向的学生,通过开展各类“双创”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双创”技能,增强学生的风险意识和提高其抗挫折的能力。

    应用型课程教育。与行业、企业合作,引入真实工作任务,实现理论与实践结合,“教学做”合一,做到“真题真做真创业”。

    同时,学校面向真实创业的学生,搭建服务平台,对接外部资源,促进“双创”成果转化,加速项目孵育。五个维度的创新创业课程建设,充分体现了“‘双创’育人”和“专创融合”的理念,课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每个重点的理论知识都有相应的实践环节作支撑,学生能在实践中运用和验证所学知识,提升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学习效果。

    累累硕果:创新创业教育成绩突出

    经过多年建设和发展,云南经济管理学院特色“双创”育人体系建设成效明显。

    教育教学改革成果丰硕。学校申报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构建与实践”荣获云南省第八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通过课程建设推动专业建设,先后完成《创业机会识别与评估》《设计思维》《商业模式创新设计》等数字教材建设。

    创业园建设成效显著。学校创业园先后获得国家科技部门、云南省科技部门、昆明市科技部门等众创空间授牌,并获得云南省小微企业创业园、云南省大学生校园创业平台等20余项政府部门项目的立项,获批专项建设资金300余万元。依托学校科技孵化器,获批专利92项。

    创新创业大赛荣获佳绩。学生参加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创青春”等创新创业赛事,获得国家奖项40项、省级奖项277项。其中,获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及同类赛事金奖5项、银奖2项、铜奖9项,居全国同类高校前列。近3年,立项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项、云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72项。

    办学以来,学校累计为社会培养毕业生13万余名,涌现出“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余宣俊、“强国一代新青年”张哲等一批优秀学子。学校先后获得“中国民办教育优秀学校”“云南省文明学校”“云南省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等多项荣誉称号。(郑小强 成玥)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